陳國治專訪 - 頒獎
作為安省的一位華裔內閣官員,陳國治為官近十載,經常被邀請出席社區大小活動、會議、論壇、頒獎典禮不下幾千場,記者問陳廳長,您本人對華裔社區這些活動有什麼樣的看法?
陳國治說,他受邀出席社區活動很多,有時一天需要趕場八或九個活動。主辦方來自多個行業、商界、社區的機構,活動內容也可謂包羅萬象,包括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為公益金、醫院等基金會募捐的公益活動,也有為促進安大略與世界交流的論壇、國際貿易交流會等等,他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社區內邀請他出席的頒獎典禮越來越多,有時上午頒一個獎,晚上又去頒一個獎,各種獎項名目繁多,不勝枚舉,獲獎者的面孔也常常“似曾相識”,使他產生了“以獎會友”的感覺!
陳國治說,近年來,隨著華裔移民數量的猛增,各種社區組織、同鄉會、校友會、各種協會、商會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這是好事,長期以來,這些華人社區組織在協助華裔融入主流社會,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加友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社區領袖,他們身先士卒,任勞任怨,為社區活動盡心盡力,表彰他們、嘉獎他們為社區做出的貢獻,也樹立了華裔社區的榜樣,這些都非常有積極和重大意義。
但在另一方面,陳國治指出,社區蓋以“評選”“頒獎”名頭的活動如今越來越多,各類獎項眼花繚亂、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裡的現實——龍蛇混集。
得到“龍”獎,當然是好事,但怎麼樣避免“蛇”獎?記者問。陳國治說,頒獎的主辦機構評獎過程是否公開、公平、和公正,評獎規則是否客觀、合理,評委們是否權威,是否為人所信任,如果答案是“YES”,那麼這個獎項的含金量重,令人羨慕。如果答案是“NO”,此獎有待推敲,即使主辦方有的是頒,領獎人最好三思而不受。
獎就是獎,為什麼不要?陳國治繼續說,如果那些有主辦機構,全不理會透明、公正、責任等等的立獎過程,用天花亂墜的名堂,製造獎項,領獎人領了之後會有負面影響。因為現今科技先進,好或壞,良或莠,假如上網一看,不難辨高低。如果頒獎機構不可信,可想而知這樣的獎項成了“燙手山芋”,對於獲獎人而言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不知不覺的背上一個有損名聲的包袱。
其實令"蛇”獎完全消失,並不困難,陳國治繼續說,安省政府每年獎項很多,審批機製完善,理由充足,有心人或機構可引為藉鏡,令“頒獎”在華社里樹立正能量。
陳國治說,獎可以勵志、振奮、再攀高峰, 這是眾所周知的。主辦一次頒獎耗時耗力耗心,如果不明不白製造頒獎,便真的變成三“耗”了,不如靜心實幹。他認為社團是為社區和會員服務的,他知道有很多社團把眼光著眼於草根、精英。他看到他們經常舉辦會員聯誼活動,不管是服務於工商業界的社團還是社區性的服務機構,它們搭建平台,促進會員之間的交流,也促進本地工商界與海外的商務經貿文化交流。他鼓勵社區組織莫忘初心,莫忘初衷,多主辦一些對社區有益的活動,比如與其他族裔以及主流社會接軌和溝通,切切實實地為社區弱細社群解決問題,幫助新老移民融入主流社會,做好加中關係的橋樑,為社區樹立正面形象。
陳國治說,隨著杜魯多訪華歸來,中國總理李克強出訪加拿大,加中關係開啟了新的黃金時代,也在此希望華裔社區組織能抓住這一機會,知行合一,發揮實幹精神,增進團結,積極融入主流社會,構建和諧華社,搭建雙邊橋樑,未來對兩地政治,經貿和人文合作做出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