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倫多餐飲文化專題報導 之九 多倫多中餐飲食文化演變
多倫多的華人餐飲業確實經歷過一個漫長而鮮明的轉型過程,可以從歷史脈絡、社會需求以及飲食文化演變三個角度來看:
一、早期階段(19世紀末—二戰後)
- 華工移民背景:19世紀末期,加拿大的華人多以修建太平洋鐵路為主,完工後不少人流落到城鎮,因受種族歧視與就業限制,只能經營洗衣店與餐館。
- 早期餐館特色:
- 主要面對非華人顧客,菜色以「炒雜碎(Chop Suey)」為代表——並不是中國真正的傳統菜,而是專為迎合西人口味而誕生的混合式料理。
- 廣東菜色經過簡化與改良,使用廉價食材(如豆芽、芥蘭、罐頭菠蘿、糖醋汁)。
- 餐館常以「中餐館—咖啡店」的混合模式存在,既賣炒麵炒飯,也供應漢堡、三明治,方便迎合主流市場。
二、社區化與多元化(1960年代—1980年代)
- 移民潮影響:1967年加拿大移民法改革後,大量香港、台灣及東南亞華人湧入多倫多,帶來了更正宗、更豐富的中餐文化。
- 飲食特色:
- 出現了專門服務華人社群的餐館,供應燒臘、點心、火鍋等。
- 唐人街(特別是士巴丹拿大道一帶)成為飲食文化核心,餐館不再只是外銷「中國風格」給西人,而是真正承載華人日常生活。
- 出現「大酒樓」文化:婚宴、節慶在餐館舉辦,象徵社群凝聚。
三、高端化與精緻化(1990年代—至今)
- 香港回歸前後的移民潮:不少香港廚師、餐飲投資者移民加拿大,把精緻粵菜、高級餐飲模式帶到多倫多。
- 多元菜系進駐:川菜、湘菜、東北菜、台灣料理、馬來西亞華人菜等陸續進入市場。
- 現代化經營:
- 餐飲從「填飽肚子」轉向「品味體驗」,注重食材來源、裝潢格調、服務品質。
- 不少餐廳打出「米其林水準」或「創新中餐」概念,例如融合法式擺盤的粵菜、專注於單一菜系的精品餐館。
- 文化地位提升:中餐逐漸進入主流,許多非華人顧客也追求「Authentic Chinese Food」,與過去的「Chop Suey」時代完全不同。
- 從「為生存而簡化」 → 「為社區而真實」 → 「為文化而精緻」
- 華人餐飲業見證了移民身份的變遷:從邊緣群體到自信的文化輸出。
- 早期的炒雜碎,代表的是一種妥協與生存策略;如今的高端食肆,則象徵中餐在多倫多乃至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最初的多倫多街頭,中餐館的燈箱招牌孤獨地亮著。屋內的廚子來自珠江三角洲,手裡揮舞的不是故鄉的珍饈,而是為了生計拼湊出來的「炒雜碎」。這道菜沒有祖籍,只有生存;沒有鄉愁,只有遷就。白菜、豆芽、芥蘭與碎肉,快火翻炒,加點鹽和糖,就能餵飽陌生的西人顧客。那時的餐館,既供應麵條與炒飯,也賣漢堡和三明治,因為在異鄉,活下去才是唯一的正經。
隨著時間推移,六十年代的移民潮帶來了新的聲音。士巴丹拿大道的唐人街逐漸熱鬧起來,燒臘鋪掛起金黃的乳豬與油雞,茶樓裡蒸籠疊得像小山。點心車推來推去,蝦餃、燒賣、鳳爪不再是異國的戲法,而是華人家庭週末的團聚。餐館不僅是吃飯的地方,更是婚宴的殿堂、年節的會所、新聞與八卦的集散地。燈紅酒綠的酒樓裡,華人社群有了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九十年代以後,另一股風潮隨著香港回歸的前夜吹來。許多廚師與餐飲投資者遠渡重洋,把精緻的粵菜、講究的擺盤和細緻的服務一併帶到多倫多。城市的餐桌開始多元:四川的麻辣、湖南的剁椒、東北的大骨燉菜、台灣的小吃、馬來西亞的咖哩與海南雞飯,每一道菜都像是一片漂洋過海的葉子,在異地紮根。
進入新世紀,中餐館不再只是「餵飽肚子」的地方,而成了追求體驗與品味的舞台。水晶燈下,精緻的瓷盤裡,傳統粵菜與現代西式廚藝融合,宛若一場跨文化的演奏會。食客不再只是華人,許多西人也開始尋找「真正的中國味」。那份昔日的炒雜碎,如今已被塵封在歷史的角落,成為一段見證:從妥協到自信,從邊緣到主流,中餐在多倫多的旅程,正如移民本身的故事一般艱辛、轉折,最終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