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加拿大的難民政策

加拿大的難民政策以《移民和難民保護法》(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Act, IRPA)為基礎,整體理念是:保護真正需要庇護的人,同時維護移民制度的完整性。以下是主要內容與機制:

1. 難民的定義

加拿大依據 1951年日內瓦公約》 1967年議定書,承認兩大類難民:

  • 《公約難民》(Convention Refugees):因種族、宗教、國籍、政治見解或特定社會群體成員身份,擔心迫害而無法回國。
  • 需保護者(Persons in Need of Protection):如果被遣返回原籍國,會面臨酷刑、生命威脅或殘酷、不人道的待遇。

2. 難民申請途徑

加拿大的難民庇護系統分為 兩大類:

(A) 海外安置(Resettlement from Abroad

由聯合國難民署(UNHCR 或其他指定組織推薦,再經加拿大政府或私人贊助:

  • 政府援助難民(GARs):由聯邦政府負責第一年的生活費與安置支援。
  • 私人贊助難民(PSRs):由加拿大的社區團體、教會或公民團體負責安置與資助。
  • 混合模式(BVOR Program):政府與社區共同分擔資助。

(B) 內部申請(In-Canada Asylum System

身在加拿大境內(或邊境口岸)的人,可以直接申請難民身份,案件由 加拿大移民與難民委員會(IRB 審理。若成功,將可獲得永久居民身份。

3. 審理與權利

  • 難民申請人通常可在等待期間獲得臨時工作許可與醫療保障(Interim Federal Health Program, IFHP)。
  • 若申請遭拒,仍可提出上訴(難民上訴處 Refugee Appeal Division)或司法覆核。
  • 難民獲批後,可申請永久居留權,進一步再申請 公民身份。

4. 加拿大的特色與貢獻

  • 加拿大是少數長期實行私人贊助難民制度的國家之一,民間社群參與度高。
  • 曾大規模接納難民群體:如越南「船民」(1979-1980)、敘利亞難民(2015起)、阿富汗難民(2021起)、烏克蘭避難計畫(2022起)。
  • 加拿大以 人道精神與多元文化為政策基礎,但同時也注重邊境管控與移民制度的公平性。

加拿大難民申請到身份獲得流程

第一步:提出申請

  • 海外申請:透過 UNHCR、私人贊助或政府推薦申請安置。
  • 境內申請:在加拿大入境點(機場、邊境)或境內向移民局遞交庇護申請。

第二步:初步審查

  • 政府部門(IRCC CBSA)進行資格審查,確定是否有資格交由 移民與難民委員會(IRB 審理。
  • 若不符合資格,可能立即被拒或遣返。

第三步:難民聽證會(IRB Refugee Protection Division

  • 申請人需提供證據(文件、證人、口述經歷)。
  • IRB 進行聽證,決定是否認定為 難民或需保護者。

第四步:決定結果

  • 成功 申請人及受扶養家屬可獲得 受保護人身份(Protected Person)。
  • 失敗 可透過以下途徑上訴或申訴:
    • 難民上訴處(RAD
    • 聯邦法院司法覆核
    • 人道及同情理由(H&C Application

第五步:申請永久居留

  • 成為「受保護人」後,可向 IRCC 申請 Permanent Residence (PR)
  • 需提交表格、無犯罪證明、體檢等。
  • 通常處理時間需 1–2 年。

第六步:永久居民身份獲批

  • 獲批後,申請人與家屬正式成為 加拿大永久居民。
  • 可享受醫療、教育、就業及社會福利。

第七步:申請公民身份(可選)

  • 永久居民通常需在 5 年內住滿 3 年(1095天) 才能申請入籍。
  • 通過語言、知識測試與宣誓後,成為加拿大公民。

成功獲得 加拿大難民資格(Protected Person 後,申請人可立即享有與永久居民相近的一系列福利與優惠。以下分階段整理:

 一、即時享有的權利與福利(獲得難民身份後)

  1. 免於被遣返
    • 受到加拿大法律保護,不會被強制送回原籍國。
  2. 工作權利
    • 可申請並合法工作,享有與加拿大勞工相同的基本勞工保障(最低工資、加班、休假等)。
  3. 醫療保障
    • 自動納入 Interim Federal Health Program (IFHP),提供與省級醫療相似的醫療服務,包括:
      • 基本醫療診治
      • 緊急醫療
      • 處方藥物(部分)
      • 牙科、眼科、心理健康(有限度)
  4. 教育權利
    • 子女可免費就讀公立中小學。
    • 成人可申請政府補助的英語/法語課程(LINC / CLIC)。
  5. 住房與社會支援
    • 可申請庇護所、政府或慈善機構的臨時住房支援。
    • 部分省份提供租金補貼或低收入住房計畫。
  6. 社會福利(視省份而定)
    • 若失業、無收入,可申請社會救助(如安省的 Ontario Works 或其他省份的 welfare)。

 二、成為永久居民後(獲批 PR

獲得 永久居民身份 後,福利範圍擴大:

  1. 全民醫療(Medicare
    • 納入省級全民醫療計劃(如 OHIPMSP),享有全面醫療服務。
  2. 社會福利與津貼
    • 可正式申請 失業保險(EI)、加拿大兒童福利金(CCB 等。
    • 若低收入,可享受更多政府補助(如 GST/HST 退稅)。
  3. 教育優惠
    • 可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的大專/大學本地學費(遠低於國際學生學費)。
    • 可申請學生貸款、獎學金。
  4. 住房與養老
    • 可申請社會住房(Subsidized Housing)。
    • 符合條件者未來可領取 老人金(OAS 加拿大退休金(CPP)。
  5. 家庭團聚
    • 可為配偶、子女申請來加團聚(Family Sponsorship)。

 三、成為公民後(可選)

  • 完整政治權利:擁有投票權、參選權。
  • 加拿大護照:享有全球高度免簽待遇。
  • 永久居住與就業保障:不會因犯罪或長期離境而失去身份(永久居民仍有被撤銷風險)。

 簡單來說:

  • 難民身份 = 免遣返 + 工作 + 基本醫療 + 教育 + 部分福利
  • 永久居民 = 與本地居民基本一致(全面醫療、社會福利、教育優惠)
  • 公民 = 多了政治權利與護照保障

加拿大目前的難民數字與來源地(截至 2025 年中)

 難民/庇護申請總量

  • 待處理申請案件:約 29萬至30萬件
  • 2025 年前六個月新申請:約 40,000
  • 不規則邊境入境申請者:2023 年約 15,000 人(比 2022 年的 40,000 人下降很多)

 主要來源國(庇護/難民申請者)

來加拿大申請難民或庇護的人,主要來自以下國家:

  1. 印度 (India) – 目前申請人數最多的來源國之一
  2. 伊朗 (Iran) – 大批申請者因政治與人權原因尋求庇護
  3. 尼日利亞 (Nigeria) – 申請人數持續增加
  4. 海地 (Haiti) – 局勢動盪導致不少人申請難民
  5. 墨西哥 (Mexico) – 近年申請數上升
  6. 孟加拉國 (Bangladesh) – 屬於主要來源國之一

加拿大目前有接近30萬件難民/庇護申請正在處理中,來源國以印度、伊朗、尼日利亞、海地、墨西哥、孟加拉國為主。

 加拿大難民問題的主要困難:

 案件積壓嚴重

  • 待處理的庇護/難民申請超過 29 萬件,創歷史新高。
  • 移民與難民委員會(IRB)的審理速度遠不及新申請的增長,導致申請人等待時間可能長達 數年。

 安置與住房壓力

  • 難民獲批後,需要安置住房,但加拿大正面臨 住房短缺與租金高漲。
  • 部分城市(如多倫多、溫哥華)庇護申請者出現 無家可歸、依靠庇護所過活 的情況。

 社會資源與福利壓力

  • 難民在等待過程中需要 醫療、教育與社會救助。
  • 對省級醫療系統、社會福利與慈善機構造成額外負擔。

 邊境管控與不規則入境

  • 雖然 2023 年起不規則越境(如經魁北克 Roxham Road)的人數下降,但 非法或不規則入境仍是爭議焦點。
  • 政府在如何平衡 人道庇護 邊境安全 之間,常面臨政治壓力。

 公眾輿論與政治爭議

  • 有人認為加拿大應該更多承擔國際責任,接納更多難民;
  • 也有人擔心過多難民會 影響就業、住房、福利資源,引發社會緊張。
  • 難民議題經常成為聯邦選舉中的焦點,政黨立場差異明顯。

 全球局勢的不確定性

  • 衝突、戰爭與氣候變遷導致的難民潮(如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難以預測。
  • 加拿大需要不斷調整配額與政策,但反應速度難以跟上實際需求。

加拿大的難民政策以人道為核心,但困難在於 「案件積壓 + 安置住房 + 資源壓力 + 政治爭議」。如何在 人道責任 國內承受能力 之間取得平衡,是目前最大的挑戰。

加拿大與美國的難民政策比較,從申請流程、法律保障、福利待遇與現實挑戰幾個角度來對比:

一、申請流程

加拿大

  • 難民申請可以在入境口岸(機場、陸路關卡)或境內提出。
  • 移民與難民委員會 (IRB) 獨立審理,申請人可獲法律援助(依省份而異)。
  • 加拿大接受 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推薦的境外安置(Resettlement),同時也允許境內申請。

美國

  • 境外難民主要經 UNHCR 或美國駐外機構推薦,必須經過安全審查、健康檢查。
  • 境內申請為 庇護 (Asylum),必須在入境後 一年內提出,由 移民法官或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 (USCIS) 處理。
  • 審核程序通常較漫長,積壓案件嚴重。

二、法律保障

加拿大

  • 受《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保護,難民申請人享有基本人權。
  • 不遣返原則(non-refoulement):若可能遭受酷刑、死亡或殘忍待遇,不可遣返。

美國

  • 依據《移民與國籍法》(INA) 和《難民法案》(Refugee Act of 1980)
  • 亦遵循不遣返原則,但實務上常有邊境遣返或快速驅逐的爭議。

三、福利待遇

加拿大

  • 難民申請人在等待審核期間可申請 工作許可,部分省份提供醫療與社會援助。
  • 獲得難民身份後,可享 永久居民待遇,包括醫療保險、教育與社會福利。
  • 聯邦與省政府常設有安置與語言培訓計劃。

美國

  • 難民入境後第一年可領取難民現金援助 (RCA) 與醫療援助 (RMA)(通常 8 個月)。
  • 獲得庇護或難民身份一年後可申請綠卡。
  • 難民 resettlement 計劃由非營利機構 (Voluntary Agencies) 協助。

四、數量與配額

加拿大

  • 難民 resettlement 在全球佔比高,2023 年收容超過 50,000 人,主要來自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等地。

美國

  • 難民 resettlement 傳統上數量最多(1980s–2016 平均 70,000/年),但 2017–2020 期間大幅削減。
  • 2023 年難民上限約 125,000 人,實際 resettlement 接近目標。

五、現實挑戰

加拿大

  • 難民申請數量增加導致審核積壓。
  • 大城市住房緊張,安置壓力大。

美國

  • 邊境庇護潮(特別是美墨邊境)引發政治爭議。
  • 移民法庭案件嚴重積壓,等待可能超過 3–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