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要及巨星必遊的琉森 - 葉左肇
瑞士這個國家很特別, 他不向富人徵收稅款, 銀行存款多少也不限制, 故此吸引不少外國富豪都在這裡設立帳戶.
不過, 由於瑞士是中立國及不是歐盟國家, 所以來到便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 如果你的電話卡號稱全歐洲通的話, Sorry 在瑞士是沒有網路的, 要上網或打電話, 請你買張本地的SIM卡, 第二是在瑞士買東西, 請找換好瑞士幣, 美國, 加幣及歐元都不行, 或是用信用卡, 第三是人有三急的時候, 請你換定散銀去公眾洗手間, 一般是兩元一次, 但有些只收一元.
我們從巴黎開了7小時車程, 便到了瑞士的一個小城市琉森, 又稱盧塞恩Luzern, 這裡是政客, 富豪及天皇巨星必遊之地, 原來, 琉森著名的不是安樂死, 而是替貴客整容, 尤其是打羊胎素, 難怪每年都吸引著名的影視紅星到來一遊.
琉森的創立時間至今也未能確定。 很可能已經在古羅馬或甚至更早時期就出現了小的人類定居點。一千三百多年前,盧塞恩是琉森湖畔的一個小漁村。 大約750年,本篤會聖萊奧德伽爾(Saint Leodegar)修道院於此建立,此後盧塞恩便逐漸發展起來。
13世紀,阿爾卑斯山的聖哥特哈德通道 (St. Gotthard Pass) 開闢后,盧塞恩成為跨越阿爾卑斯山轉運貨物的重要商鎮。 1291年,盧塞恩被哈布斯堡王朝侵佔。1332年,盧塞恩加入瑞士聯邦。 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盧塞恩是天主教的堡壘,耶穌會以此為基地對抗加爾文主義。 1653年,盧塞恩成為農民反貴族運動的中心。 1798年 - 1803年,盧塞恩成為拿破崙赫爾維蒂共和國的首都。 1841年, 盧塞恩脫離瑞士聯邦獨立,並成為其後1847年獨立聯盟(Sonderbund)戰爭的導火索。 1848年,盧塞恩重新加入瑞士聯邦。 186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州40%的人口仍然從事農業生產。
20世紀,盧塞恩的人口增長仍然十分緩慢,明顯低於周邊都會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 1981年,盧塞恩連通A2高速公路。 2007年,盧塞恩與利陶相繼以微弱的優勢通過了合併的公民投票,2010年兩市完成合併,使盧塞恩的人口到達75000人。 雖然盧塞恩有意繼續合併附近的小型城鎮,但相繼遭到了拒絕和反對。
琉森的著名景點是人稱天鵝湖的琉森湖, 但是由於遊客太多, 天鵝在湖中棲息已為數不多, 鴨子比天鵝多得很, 遊客可以搭乘觀光船在湖中瀏覽, 在陽光充足的夏日,遊輪在波光粼粼的琉森湖上航行,甲板上遊客們品嘗著甜品觀光遊覽,這毫無疑問是一次十分美好的經歷,但設想在一個清爽宜人的夏季傍晚或者耶誕節前幾日安排帆船運動,向著光之海即琉森湖小鎮航行,這會讓人多麼難以忘懷! 原因是秋季薄霧時節湖面上的神秘氣氛,或者因為汽船緩緩駛過湖面上隨風吹起的煙濤。 在溫暖舒適的沙龍機動船上觀光遊覽,窗外滿是白雪皚皚的冬日景象,這樣的體驗,也只能被描述為身心徹底的放鬆。 瑞士最大的船舶公司負責營運本地區通往最重要的景點和山間索道(如瑞吉山、皮拉圖斯山、布爾根施托克和 Klewenalp)的必要線路,無論計劃中還是額外的旅行,都會為遊客提供專門的音樂和烹飪各款美食。 任何一艘遊輪上的廚房烹製的美味佳餚都會給遊客們帶來額外的享受和樂趣。 乘船旅行若與步行結合更為相得益彰,比如“瑞士之路” 或稱瑞士小路,是一條關於瑞士歷史的主題小路。 湖畔幾條騎行和溜冰路線,數不清的沐浴和休息區,為各方而來的遊客量身打造,令人流連忘返。 遊客可以去廣受歡迎的琉森小鎮觀光購物,參觀瑞士交通博物館,感受其先進的3D電影,遊玩冰河公園,或者悠閒地在老城區購物旅行,這些都會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此外也可以到又人稱卡貝爾橋的教堂橋(德語:Kapellbrücke,音譯「卡貝爾橋」)是一條木結構廊橋,長204米(670英尺),跨越羅伊斯河(Reuss)兩岸,接近琉森湖的出口處。這條廊橋是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木橋,是琉森的地標,也是瑞士的一大旅遊景點。因為橋的北岸有一座聖彼德教堂(St. Peters-Kirche),所以該橋得名為「教堂橋」。
卡貝爾橋建於1333年,本來是為了琉森的防禦需要而建。橋身是棕色的,而橋頂髹上紅色。在廊橋的裡面有約一百二十幅於十七世紀時所繪關於琉森歷史的畫。不幸地,教堂橋的大部份於1993年因有船隻意外發生火災中燒毀中間的一段,事後很快得以重建,回復原來的樣貌。橋中間有一座140英尺高的八角形水塔(Wasserturm),由磚建成。此水塔原本用作監獄, 現在每到初夏的時候,木橋外側就開滿了天竺葵。
卡貝爾橋的屋頂上有一塊塊的三角木版畫,也是看點之一。這些畫都是古老的手工繪畫,主要都是一些宗教或是歷史故事相關的畫作。在卡貝爾橋的湖畔,放眼望去便是一幅幅古典歐式的畫面,看得目不轉睛。在橋的另一頭也有一座人行步道的鐵橋,可以走上去遙望卡貝爾橋,拍攝橋的全景。
在卡貝爾橋的一端, 搭乘行人電梯而下, 有很多商店,餐廳, 其中一間COOP超級市場的貨品較相宜, 一隻燒雞腿約4.2瑞士元, 但是略為咸了一些.
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語區、法語區及意大利語區,而後加入了 羅曼什語區。 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 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例如:聯邦主義及直接民主制等, 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來作為建國之初始,因而每年的8月1日被立為瑞士國慶日。
瑞士人口約860萬人, 華人只有不足3萬人, 但是能夠入籍的則不多, 華以餐飲業為主, 瑞士安定富足,有著優厚的社會福利,是世界最宜居的國家之一, 最低工資約6000瑞士元。要拿到瑞士綠卡(C卡)說難也不難,要在瑞士工作生活10年以上,說易也不易,只要有一份固定工作便可以水到渠成。加入瑞士國籍要住滿12年(從2018年1月1日縮短為10年),與C卡一樣,也是一個時間問題。然而, 最大的難關是留下來,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取得長期居留許可(B卡),有一份穩定工作,就基本能奔着C卡和入籍去了, 留不下來的都是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人。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微信採訪了一些瑞士華人中的60、70後:
心遠,女,54歲,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22年,未加入瑞士國籍,因為這樣回國比較方便。今後會留在瑞士養老,因為孩子在這裏。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照顧國內的父母,最思念中國的父母,不同意「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
高惠,女,50多歳,純中國家庭,一個孩子,在瑞士生活27年,2007年加入瑞士國籍,目前不確定是否會回國度晚年:中國永遠有家的感覺。瑞士有為之努力奮鬥了多年的事業。最大的遺憾:父親去世時沒在他身邊。最思念中國的親情、友情、鄉情。不同意「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認為好兒女志在四方,是金子總會發光。
雪峰,男,56歲,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30年,2004年加入瑞士國籍,以後不想回中國養老,有可能回去第三國養老,因為:不到22歲出國留學,在歐洲比中國時間長多了。等老時,回中國也沒有很多親友了。也不太適應中國的生活。說句實話,「我不吃中餐也不想」。最大的遺憾是:「如果回到十幾年前,會後悔放棄了很多回國的機會,都是這裏的瑞士公司聘請管理中國業務。50歲後知天命,覺得在瑞士挺好的,尤其兩個孩子都很出色。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跳不出傳統文化,有點為家為孩子而做事業安排。」最思念中國的餐飲、親友。不認為「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一個人真正融入當地社會,也很充實,自在。再說,我在中國一直讀書,大學畢業就出國,已經『西化』了」。
雲姐,60後,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28年,2010年加入瑞士國籍,打算在瑞士養老,如果身體健康,可以常回家看看,感受中國的發展和了解國情,看望親人,但不會久住,因為,年紀大了,更需要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好的生活質量以及醫療服務品質。在瑞士最大的遺憾:除了自己的孩子,沒有親戚在身邊。特別是父母,親情的隔離有些殘酷。最思念中國的鄉親鄉情,不同意「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認為一個人成長的地方才會影響他的人生。
恩源,男,45歲,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17年,2014年加入瑞士籍,今後會在哪裏養老:未定,隨遇而安。最大的遺憾是什麼:人生無憾。最思念中國的父母親人和家鄉的味道。不支持「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
鄒女士,年近花甲,純中國家庭,人生的一半時間在瑞士度過。雖然時時想著回家,卻一時順手填了張表。儘管如此總想着葉落歸根,因為我是中國人,融在血液裏。人的根在那胞衣落地的地方,那才是自己的窩。常常在週末賴床的時候有種奇怪的感覺,彷彿在旅遊中,瑞士只是一個逗留時間較長的地方。
在琉森逗留了大半天, 又要起程到意大利的購買名牌天堂- 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