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火燒馬場歷史
1918年2月26日農曆年廿六,是周年大賽的第二日,跑馬地馬場的馬棚上擠滿了數千名觀眾。當大家邊觀賽邊熱烈叫喊之際,悲劇卻發生了。這場馬棚大火,造成超過600人死亡,當中不少屍體被嚴重燒毀,面目全非,難以辨認身份。後來,這些屍體都被運到山上一處荒廢的咖啡園埋葬。
在銅鑼灣掃桿埔、即香港大球場上方的山坡之上,有一個「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正是悼念跑馬地馬場這宗慘劇的憑證。為何在107年前會發生這宗世紀災難?那要由英國人在19世紀引進賽馬運動說起。
香港的賽馬運動,由跑馬地開始。昔日的跑馬地原稱為黃泥涌,是一片沼澤地,該處有一條帶有很多黃泥的小涌,因而得名。1846年,港英政府將黃泥涌谷的農地收回,開闢為跑馬賽道,因而稱為「跑馬地」。
初時的跑馬賽事只限於一年一次,稱為「周年大賽」,每次舉行3至5日。當時不論香港人或外國人,都對賽馬比賽大感興趣,同樣會入場看賽事及下注,並在場邊為心水馬兒吶喊助威。早年跑馬地馬場的看台,是以竹和木搭成簡陋的馬棚,當上層的觀眾在觀賞賽事,興奮叫喊,下層就是熟食檔在開爐煮食。
當年的馬場火災,源於馬棚上觀眾人多擠迫,結果不勝負荷,上層突然倒塌,壓倒了下層的熟食檔。由於現場環境擠迫,觀眾都難以逃生。加上煮食爐具等被打翻,火焰燒着了木棚,引發大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很多人都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或遭人群踐踏,登時一片悲鳴呼叫聲不斷,恍如人間煉獄。
1922年,有份參與救災工作的東華醫院,向華民政務司爭取到將咖啡園設置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並興建了“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又稱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以紀念死難者。 2010年,紀念碑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2015年,政府將其列為法定古蹟,由東華三院管理。這宗馬場大火的慘劇,是香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火災,儘管經過百年歲月,仍會深刻地留在史冊中。
跑馬地馬場大火,俗稱火燒馬棚,於1918年2月26日在香港跑馬地馬場內發生,並釀成超過六百人喪生的大火慘劇,成為香港史上最嚴重的火災。據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上的《香港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墓碑記》謂:「事後稽報冊,得六百壹十四人,有舉室焚無人報院及婦孺不知來報者,約又數百人。」
大火當日,正是香港賽馬「週年大賽」的第二日。下午三時左右,正舉行第五場賽事,觀眾看得興高采烈。豈料期間因看臺棚架不勝負荷而突然倒塌,不少人遭壓死壓傷,而當時觀眾席下有不少熟食檔,遭到塌下的棚架打翻,煮食爐火燒着木棚,引起火警,火勢隨易燃物料迅速蔓延,使場面更加混亂,不少人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
1953年12月底至1954年1月初,有個名為鰲洋客的作者一連幾期在《華僑日報》撰文,回憶「火燒馬棚」。他指,當年馬場有4,500名馬迷入場,火災發生時多人走避不及,半小時內已經被燒成「人炭」,身體支離破碎,面目全非。警察和消防員到場時只能著手收屍,屍體放在馬場上讓親屬認領,辨認不到的就運到山上一處荒廢的咖啡園埋葬,運屍的那條山路,當時還沒有名字,後來因東華東院落成而命名為東院道。
鰲洋客更提到,死難者遺下不少金銀首飾,政府一共找到金鈪146隻,金戒指255隻,潔淨局工人將肉碎收拾並且包好,運到鵝頸橋的碼頭,扔到海中。一個蜑家女人見狀,撈起其中一包,以為有金執,豈料是一個死人頭。
至於賽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4500年,當馬匹開始被馴養後開始,刺激的賽馬運動更於19世紀40年代由歐洲引入本港,經香港賽馬會不斷的推廣及支持,深受香港人的愛戴。
香港賽馬會對發展更高水平的賽馬、體育及博彩娛樂一直不遺餘力。從80年代開始,馬會透過提升此項運動的標準和吸納國際人才,成功將香港賽馬發展至世界級水平,蜚聲國際。
於1841年,英國人將賽馬運動帶來香港,接著香港首個賽馬場 「跑馬地馬場」亦正式於1845年落成,由此展開了光輝的香港賽馬歷史,而當時「入馬場」亦被視為高尚的社交活動。香港賽馬會於1884年正式成立,專責本地賽事的行政事務。
於1971年,香港賽馬會發展成為一家職業賽馬機構,將賽馬運動職業化。為應付對賽馬活動持續增加的需求,馬會在1978年於沙田興建第二個馬場,並先後將兩個馬場重建及擴充,增設多項先進設施以配合其長遠發展,香港馬場更被譽為世界最完善的馬場之一。同時,馬會亦聘用一流的管理人才及優秀的服務員,舉辦及管理高水準的賽事、嚴格執行規例、公平投注和保持透明度,令香港賽馬運動達到世界級水平,而馬會亦在國際賽馬機構間享有前領地位。
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香港賽馬運動始於1846年跑馬地馬場落成至今179年,其中有紀錄的香港墮馬身亡的騎師,至今共12名。
1937年4月10日,騎師梁世恩於跑馬地馬場為「塔比結」出賽時墮馬,4月23日不治,終年42歲。
1948年2月28日,騎師鄧文華於跑馬地馬場為「陽光」準備出賽時,因「陽光」突失常奔返馬房,鄧閃避不及頭部猛撞馬房門口並墮馬昏迷,2月29日不治,終年45歲。
1948年11月6日,騎師老瑞林於跑馬地馬場為「亞美姑」出賽時墮馬,當日不治,終年33歲。
1954年9月26日,練馬師孟靈發於跑馬地馬場為第35號新馬訓練時墮馬,當日不治,終年51歲。
1956年10月10日,騎師黃清濂於跑馬地馬場為「好機會」晨操時心臟病發墮馬,當日不治,終年50歲。
1960年1月2日,法籍騎師司馬克於跑馬地馬場為「滿堂春」出賽時墮馬,當日不治,終年44歲。
1961年1月21日,英籍騎師李路於跑馬地馬場為「花木蘭」出賽時墮馬,當日不治,終年41歲。
1965年4月17日,騎師何偉航於跑馬地馬場為「盡我所能」出賽時墮馬,當日不治,終年35歲。
1984年12月8日,英籍騎師戴萊於沙田馬場為「銀星一號」出賽衝過終點後墮馬,12月10日不治,終年46歲。
1999年3月21日,女習騎師簡慧榆於沙田馬場為「漢廷之寶」出賽時墮馬,當日不治,終年20歲。
2000年9月23日,見習騎師鄭昌達於沙田馬場為「如我所願」出賽時墮馬,9月26日不治,終年20歲。
2018年7月17日,策騎員莫振華於沙田馬場為「越影」晨操時墮馬,7月18日不治,終年39歲。
此外,香港的馬迷都知道2022至2023年度馬季,「金鎗六十」成為香港賽馬職業化以來首匹連續三屆獲封香港馬王的賽駒。至於歷屆的馬王又是那一匹呢?
香港有逾百年的賽馬歷史,其中1930年代曾出現過一匹連勝23場的馬王「自由灣」(Liberty Bay;另有中文報章譯名「麗碧灣」)。「自由灣」於1932年初出至1938年間於跑馬地馬場服役六年,牠的不敗戰績在1938年2月23日冠軍賽被「絲光」(Silkylight;另有譯名「斯路奇麗」)打斷,合共出戰24仗後退役,是香港賽馬史上連續勝出次數最多的賽駒。
「自由灣」在香港勝出23場賽事的紀錄,經塵封85年後,終於在2023年2月26日被香港馬王「金鎗六十」在沙田馬場勝出該年度香港金盃後超越,使「金鎗六十」取得其在港出道以來第24場頭馬,成為香港賽馬史上勝出次數最多的賽駒。2024年9月13日,「金鎗六十」以26場頭馬成績退役。但「自由灣」仍以其連勝23場賽事的賽績,保持在港連續勝出次數最多的紀錄。
1950至1960年代馬王有「空中霸王」、「螢火」、「娜威后」、「夜遊人」等。1970年代初為馬迷所公認的馬王則有:「永勝」、「金源」、「番攤」等。
1971年10月1日起,香港賽馬開始職業化。自1978年5月開始,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主辦香港馬王評選,並獲煙草商萬寶路冠名贊助,故又名「萬寶路馬王」(Marlboro Horse of the Year)、「萬寶路香港馬王」(Marlboro Hong Kong Horse of the Year),所有香港職業馬評人均獲邀參加,評選準則以馬匹在該季成績為依歸。1999年起,香港馬王評選改由香港賽馬會及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合辦,每年從香港參賽馬匹中根據該季成績選出一匹馬是為香港馬王(Hong Kong Horse of the Year),現今乃冠軍人馬獎最重要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