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雲吞麵的由來
講起香港的至愛食品,有人喜歡奶茶、波羅油、有人喜歡雲吞麵,無論你喜歡吃什麼,講起食,不少朋友都會眉飛色舞。不如便講講雲吞麵吧。
雲吞,即餛飩,唐宋時期餛飩就傳入了廣東,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雲吞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雲吞則因為個子小而被當作點心,配合竹升面一起食用。 餛飩源自於北方,所以廣東一帶相當長的時間內就是沿用「餛飩」這個叫法,到了清末,廣東舉人何淡如寫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有酒何需邀月飲,沒錢那得食雲吞!為了追求對仗工整,把餛飩寫作諧音“雲吞”,以“雲”對“月”,以“吞”對“飲”。這對聯流行開之後,餛飩的名字也漸漸被「雲吞」取代。
餛飩的起源說法各異,但可以肯定的是到唐代,它就已經很流行。唐宋時期餛飩就傳入了廣東 。宋代高懌的《群居解頤》一書有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明清的餛飩就開始呈現地方特色了,口味和做法都更加多元。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現在的名稱,北京有鼓鼓囊囊的多肉餛飩、山東人發明了油煎餛飩、蘇州的餡心則是蝦蟹魚肉樣都有、廣東人因餛飩在粵語中讀音和雲吞一樣而直接改為「雲吞」、四川稱餛飩為抄手,以風格多樣著稱,這樣不同的地域叫法一直流傳。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雲吞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外皮以及裡面的餡料都跟餛飩和抄手不同,大小一般以「一口吞」為標準。要好吃,需要在每個大雲吞裡加一個蝦仁,由於雲吞的皮薄,煮好後呈半透明狀態,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彈性十足的紅色,總能使人食慾大增。依照老廣記的標準,一碗標準碗雲吞數量為6顆到8顆。雲吞的湯常用大地魚熬,香濃清美,當然用雞湯、骨頭湯取代也是好的。
最早的雲吞,是純豬肉製的,所以稱為「淨肉雲吞」。對於雲吞的餡料是很講究的,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製作過程中還要先切後剁。後來有人想出用蝦仁代替豬肉做餡,發現整體口感更好,鮮蝦雲吞因此慢慢流行。八分蝦仁兩分瘦肉,是鮮蝦雲吞的最佳配比。現在的雲吞種類更多變了,蟹子雲吞、瑤柱雲吞、鮑魚雲吞等。
傳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踐,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沈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悅,擱箸不食。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裡,她趁機跑進禦廚房,和麵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裡一氽,點心便一隻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裡,加進鮮湯,撒上蔥、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雲吞麵當然少不了個麵底,而竹昇麵更是一絕。竹昇麵,是使用竹竿(廣東人因「竿」與「降」諧音不吉利而改稱「昇」)壓製的麵條,多是用鴨蛋做的全蛋麵(又叫銀絲麵)、擔桿麵,為香港、澳門、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區的餛飩麵的常用麵條。竹昇麵師傅坐在竹昇(一桿大茅竹竿)的一端,以身體重量重複用力下壓竹昇另一端下的麵團,使密度加大,口感更爽口,每次打麵工序需花約30分鐘。麵團壓薄後再切成麵條。而且在水中煮麵時要用猛火加熱。
有說法指竹昇麵起源自清朝末年的廣州西關。而其種類亦分做兩種,一種是加入鴨蛋及鹼水的竹昇麵。另一種是全用雞蛋製造。前者加入鹼水的製作方法可使麵質更有口感;後者則令麵質較為爽身且使到雞蛋的香味更濃。 打麵工序費時費力,現時逐漸由機器取代,使竹昇麵製作時間和成本大大減低,手打的竹昇麵已經日漸式微,亦使打麵技藝傳承成為行內面對的難題。2014年,香港政府將打麵技術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至於,雲吞麵為何又叫做「蓉」?據說這是「芙蓉麵」的簡稱,而「芙蓉麵」則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當時文人便將「芙蓉」比喻為麵。另一說:廣東人慣稱炒雞蛋為炒芙蓉蛋,故廣東人把獨有的梘水蛋麵叫做芙蓉麵,習慣性美化及抬高其身價的做法。雲吞麵再按份量分為「細蓉」、「中蓉」和「大蓉」:「細蓉」為1個1両重的乾麵餅配以4顆雲吞;「中蓉」為1.5個麵餅配以6顆雲吞;「大蓉」則為2個麵餅配以8顆雲吞。亦有指「蓉」應為「擁」,據說是早期的雲吞麵比較小(細),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擁」在懷裏,既飽肚又取暖,故有「細擁」之稱。另外,也有指分量最小的「細蓉」源自廣州富裕人家的西關大少,由於家境富有,對食物是吃巧而不是吃飽,於是要求食店把麵的分量減半,而對於一般老百姓,雲吞麵只是點心而不能作為正餐。
在香港,你喜歡那間雲吞麵店?麥奀記如何?
開店超過半世紀,香港雲吞麵始祖,不少麥奀記分枝都是源於此店,現分店遍佈港九,總店位處中環威靈頓街。現時香港雲吞麵的標準,其出品可算是雲吞麵的模範,要價也是貴絕全城,達$52一碗。他們做的也是正宗「細蓉」,份量不多,四隻雲吞,大小一口一顆,皮薄餡靚,蝦仁和肥豬肉比例恰好,湯底清鮮,富大地魚香。
麥文記你試過未?
佐敦麥文記據說創始人跟雲吞麵大王麥煥池為親戚,與中環麥奀,繫出同源,但風格不一樣,像雲吞就相對大顆,餡料用上泰國虎蝦,不加肥豬肉,並加入芝麻粉提味,吃來紮實鮮爽,叫人滿足。此外湯底風味,也較濃重複雜,除大地魚、蝦米外,加豬骨、羅漢果及金華火腿,別樹一格。
十大碗又如何?
獲「香港雲吞麵關注組」力撐的太子小店十大碗粥麵專家,網友皆指這家開張不夠十年的小店,水準媲美坊間不少名店,且出品穩定,價錢相宜,才$35/碗,相當可抵食。店主四十出頭,自少跟在不少老字號學師煮麵的父輩學藝,因此盡得真傳。雲吞大小得宜,有金魚尾巴,餡料鮮味,不用河蝦,改用東南亞海蝦,貪其夠爽口,又加入大地魚粉製作,甘香得很。麵條亦處理得宜,走鹼功夫做足,加上湯底色澤透亮,入口順喉,有大地魚香,可謂種種細節俱備。
元朗三哥也不錯
元朗三哥麵廚,為昔日旺角人稱「大隻佬麵店」的龍記麵家之舊班底開設。原龍記麵家於十年前結業,食客大叫可惜,前幾年店中的三哥在元朗重出江湖,水準受不少街坊支持。雲吞麵從傳統做法,雲吞散尾,餡料比例好,蝦仁加上半肥瘦的豬肉,吃來飽滿甘香。三哥煮麵功夫老到,拋麵功夫乾淨俐落,又加麻油提香,風味獨到。
或是新蒲崗英記
開店近廿年,夫妻經營小店,幫襯的都是街坊,招待親切,雲吞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街邊做法,雲吞小巧有金魚尾,蝦肉爽口,肥肉甘香,加上混入炸過的大地魚粉,濃鬱惹味; 麵條爽口,特別是店家會加入自家炸的豬油,吃來多一股脂香。不得不提,店裡另一選擇豬油撈麵,加入大量豬油與乾蔥豉油拌勻,吃罷齒頰留香。
無論你喜歡那一間,個人則較為喜歡麥奀記,每一口的圓眼雲吞透出豐富的西關地道風味,只因這製方法源自1920年代弛名廣州雲吞名門,即是廣州雲吞麵之王麥煥池之子麥鏡鴻。
麥鏡鴻,因身形瘦削,故名麥奀,年少的他,自上世紀40年代初已盡父親的真傳,移居香港後,廣受青睞,在上環金龍酒家主理雲吞麵。1968年,麥奀在中環機利文街大排擋開設第一間麥奀記。延續廣州雲吞麵之王麥煥池的雲吞烹調風格,一直是麥奀的絕藝,在他手下所創的鮮蝦雲吞,深得香港人的喜愛,成為人所皆知的港式美食經典。
80年代,即使他到了退休之年,也再於中環威靈頓街開設麥奀雲吞麵世家,復出親自打理,並把竅門傾嚢相授。從此,昔日羊城細蓉的正宗秘訣得以承傳。一碗在青花瓷上的蛋香鮮蝦雲吞麵,配以清茶,體現不只是如畫般的色、香、鮮味之傑作,也是對廣東傳統美食追本溯源的一分心加一分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