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五 文武廟與蓮花宮
在東南亞,尤其是在中、港、台等地方,都有見到文武廟,就如香港便有好幾間。究竟,何謂文武呢?又是供奉什麼人物?原來,文即是文昌帝,武是關武帝。文昌帝姓張,名亞子,晉朝人。因居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又號「梓潼」。元朝時受封為「文昌帝君」,歷代均受朝廷加號封贈,是君民同祀之掌管人間祿籍之神。農曆二月初三誕期,為地方之文人學士所虔拜。 關武帝姓關名羽,字雲長,漢末三國人。宋朝始受朝廷封號,明朝萬曆42年(1614年)尊名「關聖帝君」。關帝又稱「協天大帝」,俗稱「武聖」,民間商人尊其為「武財神」,誕期為農曆5月13日及6月24日。
文武廟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
一九〇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同時為香港祈福。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立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簷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現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
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刻、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文武廟於二〇一〇年列為古蹟。
蓮花宮
港島大坑蓮花宮大概建於一八六三年,用以供奉觀音。蓮花宮的建築非常獨特,設有重檐攢尖頂的前殿呈八角形,與長方形正殿(後殿)之間沒有天井。由於廟宇坐落於山坡,前殿需建於一個拱式石砌平台上,而設有人字屋頂的正殿則坐落於一堆岩石之上,其中一塊巨石更外露地面。廟宇正立面的中央設有拱形開口和欄杆,通往該廟宇的入口階梯設於前殿左右兩側,與其他正門設在正立面中央的傳統中式廟宇有所不同。
蓮花宮與大坑舞火龍關係密切,是區內的歷史地標。這項活動於二○一一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日,插滿香枝的「火龍」在大坑區開始巡遊前,會先到蓮花宮向觀音參拜祈福。蓮花宮於二〇一四年列為古蹟。
中環上亞厘畢道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官邸,以及政府接待顯要和舉行重要公務及社交活動的場所。落成於一八五五,至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以前,是港英總督的辦公室和官邸。
禮賓府建築工程於一八五一年展開,歷時四年。一八八九年,為增加社交活動場地,大樓東面加建新翼。日本佔領時期(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大規模改建,包括加建中央塔樓。一九四六年,建築物內部恢復原來的西式風格。其後數度修繕。一九六八年起,每年都舉行開放日,讓巿民參觀花園和官邸部分地方。
禮賓府外牆全部以灰泥飾面,富有表現主義和裝飾藝術風格;中央塔樓和屋頂的設計,則受日本建築風格影響。禮賓府糅合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和歷史意義,見證了香港百多年來多個重要歷史時期。香港禮賓府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
中環花園道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部
梅夫人婦女會(The Helena May Institute)由前香港總督梅含理爵士的夫人成立,於一九七四年易名為“The Helena May”,為途經香港或短暫留港的單身職業婦女提供住宿,同時為會員舉辦教育及社交活動。主樓建於一九一六年,設施包括辦公室、圖書館、閱讀室、餐廳、休息室、課室、舍監宿舍及客房。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建築物為日軍所佔用,一九四一年改建為日軍宿舍及馬廐,一九四四年用作香港公共圖書館。一九四五年日軍投降後,英國皇家空軍在大樓建立總部,翌年撤走。一九四七年,該會重新對外開放,至今一直用作女子賓館。
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屬愛德華古典復興建築風格,並糅合了藝術學院式、巴羅克及風格主義的建築特色。建築物呈凹字形,樓高三層,另設有一層地庫。面向花園道的主立面左右對稱,正中為入口門廊,地下、一樓和二樓均築有開放式長廊。入口門廊上方的弓形圓拱山牆以花形紋飾點綴,山牆由兩條具新古典風格的圓柱支撐着,柱頭上有流蘇裝飾。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部於一九九三年列為古蹟。
中環炮台里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位於中環炮台里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由法國外方傳道會於一九一七年興建,用作該會在香港的司帳處。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前,大樓曾一度被政府徵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樓旋即被用作臨時香港政府總部。法國傳道會與香港政府在一九五二年簽訂該大樓的買賣合約。自一九五三年起,大樓先後用作教育司署的辦事處、維多利亞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和政府新聞處的辦事處。由一九九七至二〇一五年,大樓供香港終審法院使用。終審法院於二〇一五年九月遷往舊最高法院大樓。大樓隨後進行了翻新,並提供予法律相關組織使用及作相關用途。
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建成,屬愛德華時期的新古典風格。大樓樓高三層,並設有地下室,西北隅建有一座圓頂小教堂。戰後大樓雖經過多次改裝,但樓內仍保留了很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特徵,例如地下大堂華麗的石柱、木樓梯、拱形天花和勻稱的天井等,令大樓成為本地其中一座出類拔萃的歷史建築。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於一九八九年列為古蹟。
中環堅尼地道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聖若瑟書院(前稱聖約瑟英文書院、聖約瑟書院、聖若瑟英文書院)北座及西座分別建於一九二〇年及一九二五年,是校內僅存的戰前建築物。
一八七五年,喇沙修士會六名修士接辦救主書院(創於一八六四年),將該校易名為聖若瑟書院,至一八八〇年成為津貼學校。鑑於學生人數日增,學校於一八七六年遷往堅道,其後再於一八八一年遷往羅便臣道以北的己連拿利。校舍於一九一八年遭地震嚴重損毀,學校遂遷至堅尼地道現址,即德國會所舊址。聖若瑟書院北座於一九二〇年啟用,設有多個課室;西座則於一九二五年啟用,內設教堂、禮堂和實驗室。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曾被日軍用作醫院倉庫。
聖若瑟書院北座樓高四層,兩端各有一座塔樓,各層均有遊廊。北座面向紅棉路的外牆有兩層高的巨型愛奧尼亞柱式;另一面面向校園內多用途球場,這一立面設有九個柱拱修築而成的遊廊,中間部分建有舍利安拿式山牆。西座亦是樓高四層,由實心牆築成,牆上開設窗洞,頂部建有小塔。聖若瑟書院北座及西座於二〇〇〇年列為古蹟。
中環前中區警署
前中區警署是香港現存少數建於十九世紀的警署建築之一,在二戰前用作警察總部,負責香港的執法工作。該處在戰後曾用作港島總區總部及中區警署,於二〇〇四年十二月正式關閉,以進行活化再利用。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於二〇一八年活化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並對公眾開放。
在該建築群中,最突出的建築物為營房大樓(一八六四年)和警察總部大樓(一九一九年)。營房大樓曾為二百名單身警員及單身和已婚警長提供住宿,其設計以英國軍營為藍本,正面立面面向操場,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於一九〇五年加建一層。室內的樓梯和地板以厚重的花崗石建成,別具特色。遊廊和高天花的通風柵格是因應香港的亞熱帶氣候而採用的建築設計。
警察總部大樓昔日設有多間警務人員辦公室及房間,面向荷李活道的正面立面華麗壯觀,引人注目。遊廊以兩層樓高的多立克式圓柱支撐,大樓外牆中央刻有「G」和「R」字樣,代表當時在位的英皇佐治五世。這些建築裝飾象徵著進駐大樓機構的權威。
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組成了一組標誌著香港法律及紀律的歷史建築群。前中區警署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