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區的法定古蹟 之 一 九龍寨城與侯王古廟
跟大家講過香港的古蹟文物,再同各位講講九龍方面的古蹟。當然,不可不提的便是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由清朝政府於1847年擴建而成,是新安縣政府一個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自1899年5月起,成為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飛地。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曾短暫被日軍佔領,光復後又重回無政府狀態,之後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九龍寨城於1987年和1989年分兩期進行調遷,寨城內的居民除少數接受特惠賠償或選擇購買居屋外,絕大多數均遷入觀塘區佐敦谷的彩霞邨。1994年,九龍寨城正式清拆,遺址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並於1995年8月啟用。
九龍寨城原來的面積達70畝地(約47,000平方米),而其東南部本是九龍灣西北海岸,即今天的太子道東一帶。但隨着其後啟德機場的興建而變成一個內陸地區。在香港日佔時期,因為城牆的拆除,周邊一帶後來都被劃作英屬香港的九龍城發展區,而令寨城的範圍進一步收窄至賈炳達道以北,在衙門一帶約只有2畝半地大的地方,使當地的居民在後期建樓房也只能在該範圍興建。
宋朝時期,當時朝廷在尖沙咀與茶果嶺之間一帶設立名叫官富場的鹽場,其旁設「官富寨」,並派遣鹽官管理及駐軍保護。至1370年(洪武三年),明朝政府把官富巡檢司衙署設於九龍寨城的位置。
1661年至1664年(順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間,九龍村沿海村民被強逼遷入內地。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親政後,允許沿海居民進行展界擴邊,當時為加強海防而「因界設守」,即在重要的地點駐紮守兵,設置21座墩台,其中獅子嶺上設九龍墩台。當時九龍村駐兵七十三名,由把總領導。1682年(康熙廿一年)裁兵時,九龍墩台改為九龍汛。
嘉慶年間,為了對抗海盜的威脅,兩廣總督百齡與提督錢夢虎建議把康熙年間設在佛堂門的炮台,移至九龍城(時稱九龍寨),並以勸捐形式在九龍寨附近興建。至1810年(嘉慶十五年),海盜張保仔已經投降,新安縣屬各地區的海盜均已平靖,而九龍炮台在翌年才完工。炮台原址位於九龍灣旁的海濱處(約今天沙浦道近太子道交界)。
1839年(道光十九年),鴉片戰爭醞釀爆發,因九龍寨炮台的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當時的兩廣總督林則徐和水師提督關天培商議,將駐守大鵬灣的大鵬所城內的參將,連同大鵬營內的軍隊和水師船隻都調到九龍寨駐守,守衛附近一帶海域。同年9月4日(農曆七月廿七日),大鵬營參將賴恩爵調來九龍兩個月就與義律開戰,在旬日之內接仗大小六次,俱係全勝。道光皇帝論功行賞,升賴恩爵為副將,而九龍寨(大鵬營)的守將亦升格為大鵬協副將。
英人在鴉片戰爭後正式佔領香港島,在英人的壓力下,於鴉片戰爭期間建成的尖沙嘴懲膺炮台及官涌臨衝炮台,被迫拆卸和炸毀。至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6月,耆英以欽差大臣身份到香港與港督砵甸乍商議通商章程時,發現必須制止當時中國帆船運送物資到香港時乘機走私洋貨入內地,以及處理附近海面的海盜。耆英回到廣州與文武官員商討對策後,奏請將原設南頭附近的官富巡檢司遷至九龍寨,名字也相應改為「九龍巡檢司」,以便官員在九龍一帶檢查所有進出香港的帆船,於是九龍寨就有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駐守。耆英在翌年3月接任兩廣總督後,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11月再次訪港,以解決英國歸還舟山問題,並於次年再次上奏請道光帝在九龍寨築城駐守。得到北京批准後,耆英便自行在粵地酬集捐獻築城,並於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建成寨城。同年,寨城內營辦龍津義學。
九龍寨城擴建完成後,初期駐兵二百五十人,主要維持附近海域的治安及確保航運的安全。清政府派駐寨城的官員,除與港英政府保持聯絡及交換有關海盜活動的情報外,也派遣人員長駐港島,打聽港府的內情。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惠州天地會羅亞添乘勢率領客籍群眾起事,於1854年(咸豐四年)8月19日攻佔九龍寨城,駐寨清兵紛紛逃匿。後這群客籍人士逃離九龍,轉移目標攻打大鵬城。大鵬協副將張玉堂聘請英屬香港的僱傭兵協助,與新安縣知縣黃光周等率兵於8月31日攻入九龍寨城並斬30多人,最終在翌月正式收復寨城。
1856年(咸豐六年),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藉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後因發生舉人陳芝亭率鄉勇往九龍進行抗英活動,港督寶靈遂於次年4月21日派遣英軍二百人,渡海襲擊九龍寨城,並劫持張玉堂到香港談判,其後放回。
1868年(同治七年),兩廣總督瑞麟宣佈在九龍邊界東西兩面以及澳門設立六處厘卡,向運送鴉片的木船徵收厘金,同時派出緝私船到港澳附近海面巡邏緝私。清政府為免海關稅務司赫德干預,命瑞麟於1871年(同治十年)6月,在廣東海面設常關稅卡並與厘卡合併。1872年(同治十二年),清廷九龍汛衙門在寨城外的龍津渡碼頭設立海關稅廠。同一年,香港政府宣佈再次禁賭,不少賭場因而遷移到九龍寨城繼續經營,導致由香港前往城內的賭客及洋人日多。為加強海關緝私及應付訪客,1873年(同治十三年)於九龍炮台東側增築龍津石橋,並在兩年後完成。
之後,中方官員將龍津渡碼頭海關的責任與營運,轉移予經營碼頭公秤及慈善事業的九龍各鄉殷商;至1880年(光緒六年)正式成立慈善機構九龍樂善堂。1887年(光緒十三年),九龍城的海關連同香港外圍另外三處稅廠由中國海關豁下新設的九龍關接管。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九龍以北的新界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成為英國向中國租借的殖民地,九龍巡檢司被裁撤。但在清朝外交官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廷管轄,由廣州府新安縣大鵬協左營駐防,作為清朝官員辦公場所,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而龍津石橋則留與中國官民使用,並議定「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當時,九龍寨城內有人口744人,其中駐軍佔544人,其他居民為軍人的從屬人員。
至於九龍寨城為何成為三不管地帶?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由1898年7月1日起英國將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為期99年。港英政府當時需要調查情況,並不急於接管新界。新界部分原居民認為前景不明而恐慌,擔心各大氏族的風水及土地權益受損,因此,以屏山鄧氏為首的部分鄉民決定反對英國的接收行動,因而在1899年4月發生衝突。香港政府接收新界後,港府與新界各大氏族雙方快速和解。而政府於新界的管治亦盡量維持現狀,尊重新界居民的風俗習慣和權益,以新界當地的士紳管理新界,所以當地亦很快便接受了港英政府的管治。
衝突過後由於英國政府認為衝突是由駐守寨城內的新安縣官員策劃,違反《專條》中的「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因此港督卜力指示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少將,在同年5月16日派遣皇家威爾斯火槍隊及100名砲兵居少將,在同年5月16日派遣皇家威爾斯火槍隊及100名砲兵居少將,在同年5月16日派遣皇家威爾斯火槍隊及100名砲兵兵軍攻入寨城。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5月22日發緊急電報予英國外交部,抗議英國出兵攻擊九龍寨城,要求對方立刻撤軍。英國政府仍舊派軍駐守於九龍寨城。
12月27日,英國通過一個《九龍城樞密院令》(KOWLOON CITY ORDER IN COUNCIL),藉“中國官員在九龍城行使管轄權已被發現抵觸了保衛香港的軍事要求”為由:...the exercise of jurisdiction by the Chinese officials in the City of Kowloon having been found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military requirements for the defence of Hongkong..《樞密院令》下達三條命令,其中第二條提到「特此宣佈,對於《專條》所述的租期內,九龍城為香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原來殖民地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同樣。」:The City of Kowloon shall be, and the same is hereby declared to be, for the term of the lease in the said Convention mentioned, part and parcel of Her Majesty's Colony of Hongkong, in like manner and for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 as if it had originally formed part of the said Colony.
1900年,李鴻章前往廣州就任兩廣總督時途經香港,與港督卜力就此問題進行交涉,其表示清政府絕不會放棄對九龍寨城的主權和治權,並指英國應遵守簽訂了的條約。有鑑於清政府不斷向英國施壓和抗議,明確重申擁有九龍寨城的主權,英方覺得再佔據九龍寨城意義不大,在英官員權衡後,終決定下令英軍撤出九龍寨城,即使英方仍堅持該土地屬「殖民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未有把英國法律延伸至九龍寨城,直接管治,清廷則堅持對九龍寨城的合法管轄權,但直到宣統退位都沒有足夠國力可恢復統治九龍城,九龍寨城遂成為非常特殊的三不管地帶。
侯王古廟
根據廟內鑄於清雍正八年(即一七三〇年)的古鐘推算,九龍城侯王古廟大概建於一七三〇年或以前,以供奉楊侯大王。該廟於一九二八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
清廷在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九九年駐軍九龍寨城期間,寨城的官將多曾於侯王古廟參拜。侯王古廟是本港少數廟宇仍保留了大量與九龍寨城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文物,例如由首任九龍巡檢司許文深於一八四七年所捐的香爐。此外,其他著名的文物如一八八八年的「鶴」字石刻,至今仍可見於廟後的巨石上。
侯王古廟建築群座落於石砌高台之上,包括廟宇主建築及其後加建的廂房、亭、刻石等。廟宇前方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神壇設於廟宇的後殿,是敬拜侯王和其他神祇(如觀音)的地方。後殿的山牆採用了「五岳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侯王古廟於二〇一四年列為古蹟。
九龍寨城公園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一八四七年,清廷修建九龍寨城,駐兵數百,以加強海防。城牆用花崗石條構築,有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南門為正門。十九世紀末,隨著英國租借新界,九龍寨城的軍事作用逐漸消失。日佔期間,城牆被完全拆毀,作擴建啟德機場的建築材料。一九八七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於原址興建公園。在清拆期間,曾進行考古勘查,發現寨城東門和南門的牆基和石板通道保存完好,並在南門原址發現兩塊石額,上刻「南門」和「九龍寨城」等字。 南門遺蹟原地保留,供市民參觀。九龍寨城南門遺蹟於一九九六年列為古蹟
大包米訊號塔
訊號塔坐落於大包米訊號山花園,由香港天文台於一九〇七年興建,以擺放原置於附近前水警總部圓屋內的時間球。香港有兩座專為向海員和市民準確報時而興建的建築物,訊號塔是其中之一。一九〇八年一月八日,時間球於訊號塔恢復報時服務,其後於一九三三年六月三十日終止。訊號塔現已成為訊號山花園的獨特標誌。
一九〇八年至一九二〇年期間,訊號塔的時間球每天引放一次。時間球為直徑六呎的空心銅球,每日下午一時前以人手絞動,升至桅杆杆頂,一時正自動引放下墜至杆底。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間,時間球改為每日引放兩次,時間為上午十時和下午四時。
訊號塔原高四十二呎,共三層,其後在一九二七年加建一層,使塔身高度增加約二十呎,讓訊號塔不致被高樓遮蔽。訊號塔的建築帶有濃厚的古典巴洛克色彩,並加入當時流行的愛德華式裝飾特色,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塔身呈方形,角位捨用常見的方角,採用雅致的斜削角。紅磚為特別燒製,並採用英式砌法,石作則以本地花崗石雕砌而成。其他建築特色包括花崗石基座、腰線和檐口,以及「吉布斯飾邊」的窗戶。大包米訊號塔於二〇一五年列為古蹟。
尖沙咀前九龍英童學校
前九龍英童學校是本港現存最古舊的英童學校建築。何東先生(後晉封爵士)於一九〇〇年捐贈一萬五千元資助港府於九龍半島興建新校,學校於一九〇二年四月十九日正式開幕。校舍為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築,但亦因應本港氣候環境,建有寬闊遊廊,高樓面及金字瓦頂等。重修後,闢作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地方。前九龍英童學校於一九九一年列為古蹟。
尖沙咀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建於一八八三年,坐落於九龍一小山丘上,並於一九一二年正式命名為皇家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具維多利亞殖民建築風格,樓高兩層,呈長方形,外牆經過粉飾,拱形窗和長廊別具特色。隨著附近之新大樓落成,天文台各技術及職務部門已遷往新廈。不過,舊大樓仍為台長辦公室及行政中心。隨著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復稱「香港天文台」。香港天文台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
位於油麻地的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兼具祭祀、仲裁及教學等多種功能,對九龍區歷史意義重大。天后古廟由水陸居民興建,不但是當地社區重要的宗教場所,亦是當區集體文化身分的印記。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是九龍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亦見證油麻地地貌及文化的變遷。
天后古廟是在該址首座建成的建築物,取代原先大概於一八六五年由當地居民興建的天后古廟。廟宇於一八七六年遷往現址,並於一八七八年建成。其他四座毗鄰廟宇的建築物,即公所、福德祠及兩所書院,其後於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二〇年間分階段落成。
在五座建築物中,以天后古廟規模最大,裝潢最巧究。古廟正面飾有前簷廊,而簷廊兩邊各有一個鼓台。廟宇屬兩進三開間清代民間建築,兩進之間設有天井。鼓台的花崗石柱底座雕工精細。前進的正脊飾有造工精巧、歷史悠久的石灣陶塑。天后古廟及其鄰接建築物於二〇二〇年列為古蹟。
東華三院文物館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廣華醫院大堂,廣華醫院是首間在九龍和新界區開辦的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
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九龍的華人領袖所興辦,於一九一一年落成,作為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一九三一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三間醫院合併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在一九五八年進行全面的重建工程,只有大堂得以保存。一九七〇年,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周年,將廣華醫院的大堂改建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文物館由關祖堯爵士主持開幕典禮。文物館自一九九三年起開放給公眾參觀。
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一九九一年,乃仿照一九一〇年的原有屋脊重建。
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而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東華三院文物館於二〇一〇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