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安省旅遊黃頁 之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Canadian War Museum, Musée canadien de la guerre)位於渥太華,地址是 1 Vimy Place, Ottawa, ON K1A 0M8, Canada是加拿大最重要的軍事歷史博物館之一。它不僅是軍事文物的收藏與展出場所,也是研究與教育的中心,旨在保存與詮釋加拿大的軍事歷史,以及戰爭如何影響加拿大與世界。

歷史背景

  • 最早可追溯至1880年,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開始收集軍事文物。
  • 1942年,正式成立戰爭博物館。
  • 2005年,博物館遷至現址(渥太華布斯街,靠近渥太華河)。

建築特色

  • 建築由著名建築師 Raymond Moriyama 設計,外形低矮且厚重,帶有掩體和防禦工事的意象。
  • 屋頂綠化草地,與大自然融合,象徵和平與重生。
  • 內部設計利用混凝土與自然光線,營造莊嚴與沉思的氛圍。

展覽內容

  • 永久展廳:分為四個時期(早期戰爭、世界大戰、冷戰與維和任務、當代衝突)。
  • 軍事裝備展區:展示戰車、大砲、戰機等大型軍械。
  • 紀念廳(Regeneration Hall / Memorial Hall):以建築光影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人。每年1111日(停戰紀念日),陽光會準確照射到一塊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墓碑上。

收藏與研究

  • 收藏超過50萬件軍事相關文物,包括武器、制服、勳章、戰時藝術作品。
  • 擁有大量士兵日記、信件與口述歷史資料,展現個人視角下的戰爭經歷。

教育與文化角色

  • 舉辦臨時特展與國際交流展覽。
  • 提供教育計畫,讓學生與大眾了解戰爭歷史及和平的價值。
  • 與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同屬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公司管理。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參觀路線

入口區

  • 迎賓大廳(LeBreton Gallery

    • 展示大型軍械:坦克、火炮、軍車。
    • 是拍照和第一站的最佳位置,能感受戰爭規模的震撼。
  • 展覽主線(永久展廳)

永久展廳依時間順序排列,建議跟隨時代脈絡走:

第一廳:早期戰爭(1000–1885

  • 原住民戰爭文化、殖民時期衝突(法國與英國的爭戰)。
  • 加拿大在大英帝國體系下的軍事角色。

 第二廳:世界大戰時期(1914–1945

  • 第一次世界大戰:壕溝戰、維米嶺戰役、士兵日常。
  • 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第登陸、香港保衛戰、加拿大在歐洲與太平洋戰場的經歷。
  • 展品:戰場日記、勳章、制服與戰場武器。

 第三廳:冷戰與維和行動(1945–1990

  • 加拿大在北約的角色。
  • 聯合國維和任務(塞浦路斯、波斯尼亞等)。
  • 展現加拿大如何從「參戰國」轉型為「和平維護者」。

 第四廳:當代衝突(1990–至今)

  • 阿富汗戰爭、反恐行動。
  • 加拿大軍隊的現代化與全球參與。
  • 反思戰爭對平民和社會的影響。

紀念與沉思空間

  • 紀念廳(Memorial Hall

    • 每年 11 11 11 11 分,陽光正好照射到一塊第一次世界大戰士兵墓碑。
    • 適合靜默片刻,感受戰爭帶來的犧牲。
  • 重生廳(Regeneration Hall
    • 高聳而空曠的混凝土空間,象徵重建與和平的可能。
    • 能看到渥太華國會山的景色,暗示民主與犧牲的聯繫。

藝術與特展

  • 戰爭藝術展區
    • 收藏超過 13,000 件戰爭藝術品(繪畫、素描、攝影)。
    • 展示戰爭的藝術詮釋與心理衝擊。
  • 臨時展廳
    • 不定期展出國際或主題性特展(例如:戰地攝影、女性與戰爭)。

出口與服務

  • 禮品店:出售軍事歷史書籍、模型、紀念品。
  • 咖啡廳:提供休息與餐飲。
  • 草地屋頂:可登頂,眺望渥太華河與城市全景。

 完整路線建議:

迎賓大廳(大型軍械) 早期戰爭 世界大戰 冷戰與維和 當代衝突 紀念廳 戰爭藝術/特展 草地屋頂/出口

加拿大的戰爭歷史,既與歐洲列強的殖民衝突緊密相關,也逐漸發展出自身的軍事傳統,從殖民地時期到現代維和,都深深影響了加拿大的國家身份。

 殖民與早期戰爭(17–19世紀)

  • 原住民衝突與聯盟:各族群在法國與英國殖民勢力間形成複雜同盟。
  • 法印戰爭(1754–1763):七年戰爭的北美戰場,決定了新法蘭西(法國殖民地)的命運,加拿大成為英國殖民地。
  • 1812 年戰爭:英國與美國之戰,加拿大殖民地在抵抗美軍中建立了早期民族意識。

建國初期與海外參戰(19世紀後期)

  • 芬尼安襲擊(1866–1871):愛爾蘭裔美國人試圖攻打加拿大,推動加拿大加強防禦並走向聯邦。
  • 布爾戰爭(1899–1902):加拿大首次大規模派兵參與海外戰爭,效忠大英帝國。

 世界大戰時期(1914–1945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加拿大派出超過60萬人,約6萬人陣亡。
    • 維米嶺戰役(1917):被視為加拿大的「國族誕生時刻」。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939年獨立宣戰,彰顯政治自主性。
    • 參與香港保衛戰、義大利戰役、諾曼第登陸。
    • 加拿大成為重要的「軍需工廠」,女性大批進入工業生產。

冷戰與維和(1945–1990

  • 北約成員:加拿大駐軍歐洲,參與韓戰。
  • 維和傳統:加拿大外交官萊斯特·皮爾遜提出聯合國維和部隊概念,因蘇伊士運河危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成為「維和國家」的象徵。

當代衝突與角色轉變(1990–至今)

  • 波斯尼亞與科索沃:參與北約行動。
  • 阿富汗戰爭(2001–2014):加拿大軍隊積極參與,損失重大。
  • 反恐與國際行動:支持烏克蘭、參與打擊伊斯蘭國行動。

戰爭歷史的意義

  • 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兵」到「獨立自主的參戰國」。
  • 從「傳統軍事強國的助手」到「維和國家的象徵」。
  • 戰爭不僅塑造了加拿大的國際地位,也影響了多元文化社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