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華人社區歷史之六 多倫多的華人團體 葉左肇
加拿大的華人社團,先由溫哥華開始,後來太平洋鐵路建成後,華人才開始東移,形成今日多倫多華社的盛況。然而,早於1858年多倫多已有華人定居,建立簡單的社團。故此,華人社團在多倫多已經歷了風風雨雨的166年。
多倫多華社始於百多年前
在未開始探討多倫多華社之前,且先看看華人在加拿大及多倫多的歷史背景。遠在248年前,即1770年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就有120個華工來到溫哥華島。1788年,一個英國海軍兼皮毛商詹姆斯梅爾斯從澳門帶了50個木工來溫哥華島,修建fur trading post。這就是華人來加拿大最早記錄。
多倫多唐人街的發展史,在前文曾提及過,1877年,第一批華人被記錄在多倫多城市名錄中的是Sam Ching 和 Wo Kee 兩位洗衣店老闆。然而,多倫多的華人發展則要從1858年7月28日,卑斯省的菲沙河畔發現金礦開始,卑斯省政府為了要大量人手開採金礦,於是利用香港金山莊安排桅船,由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即開平、新會、台山及恩平等四邑地區,運來一批又一批的廉價勞工,直至1870年,金礦己被開採得七七八八,而當時的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麥當奴(John A MacDonald),為了要連貫加拿大東西兩岸,於是決定興建一條跨越洛磯山脈的鐵路,由卑斯省直達太平洋,並邀請美國一名建築商翁德丹克(Orderdonk)承建,順理成章,原先到卑斯省開採金礦的華工,便加入了建設鐵路工程。這兩位在多倫多落地生根的華人,可能就是從溫哥華或是美國來到多倫多。
在1880年開始,為數約一千五百人原在美國鐵路工作的華人,亦加入興建加拿大鐵路。一年之後,承建商為了加快興建速度,又再委託香港的聯昌公司,由香港僱用了二千多人到加拿大,而太平洋鐵路卑斯路段,在1885年11月完成,有些華人潛返回國,有些則留在卑斯省,亦有些加入向東岸建設的鐵路。故此,沿鐵路一帶,如阿爾伯特省的卡加利市,以及安省的多倫多市,也因為興建鐵路關係,不少華人由加拿大西岸,遷移至東岸定居,他們從1870年代起遷移到多倫多, 到了1900年市内約有200名華人和95家華人商戶,並出現多倫多首個華埠。但是,根據資料顯示,1858年(咸豐八年),有兩個廣東人從美國來到安省。一個叫門馬克(Mark Moon),另一個叫阿康(Ah Hong)他們從紐約來到多倫多市,在今天的中區唐人街中心約克街(York Street)開了一間雜貨店,可以說是移居多倫多最早的廣東人,多倫多華人社區的建立,亦可以說是由160年前開始,比加拿大開國還早約10年。
根據2016年加拿大統計局人口普查結果所示,全國人口約3500萬,華人約177萬,而居住在安省的華人則約60萬。但據非正式統計,在安省的60萬華人中,非正式統計約有3000個社團。當然,這些社團中,有些是按加拿大社團條例註冊的,有些則是沒有註冊,個人身兼十多甚至數十個社團會長之職者大有人在,更甚者是只得1人的所謂社團。
早期華社的「三益會」
華僑初到異地,人地生疏,對異國的風土人情,既不熟識又言語不通,常受到其他族裔的欺凌。因此,華僑便尋求與自己言語相通,習慣相近的人,自動建立一個組織,結成集體力量,以親幫親,鄰幫鄰,同鄉同族三分親的觀念,大家共度患難互相扶持,冀望獲得安居的保障,而另方面,亦可協助新僑找尋工作,使新來者有所依托。
在多倫多早期成立的社團,都是以會堂公所的組織,這是溯源於中國的老家,舊社會許多地方都有堂會的組織,這些組織始於明代到清朝最盛,華僑在海外亦仿效家鄉,組織團體則稱之為會館或公所。
初期的會館或公所都訂有規條及章程,由於各會館的性質不同,故此規章亦各異。除了以鄉親為主的會館外,尚有聯繫性的,地區性的,聯姓的,宗族的,堂會的,職業的,政黨的,運動的,武術的,興趣的,校友的社團組織等都有其宗旨。
在多倫多基本上沒有所謂「堂口」的堂會組織,不像美國般有安良工商會、協勝公會、秉公堂、合勝堂等,有些美國的會堂組織曾發生過械鬥事件。在多倫多算得上為會堂的則可能只是洪門致公黨(民治黨、致公堂),它建黨最早,歷史最長,人數最多。是由美國三點會演變而成的,早在1852年已在北加州淘金礦區開山立堂。原先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在三藩市成立之初,只稱為三點會,其後始改稱“致公堂”,第一任首領相傳為林迎,其後為余松運,1897年黃三德掌堂,後輩稱之為「大佬」,1904年孫中山訪美時,加入了致公堂,從而建議黃三德進行整頓堂務,重新擬訂新章程,規定“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派黃三德代表該堂偕孫中山到各埠遊說,宣傳革命,為辛亥革命起了積極作用。
1997年多倫多華人消費者名錄中有105個協會和25個社會服務機構。 Bernard Luk 寫道,有些機構可能沒有做廣告,因此目錄「並不詳盡」。在多倫多,從越南移民過來的華人成立了獨立於京族組織的社區組織。1975年西貢淪陷後,越南華人是逃離越南的人之一, 一般來說,大多數來自越棉寮等東南亞的華人作為難民抵達加拿大。1975至1986年,共有160多萬越南、柬埔寨(高棉)、老撾(寮國)難民逃離家園,其中70%為華裔。他們分別為美國、加拿大、歐洲各國和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收容。他們在各國建立約150個華人社團。美國所收容的印支華裔難民最多,約80萬,他們所建立的社團也最多,約幾十個,經濟實力也大,設有華文學校、廣播電台、華僑義山、青年活動中心和老人活動站等,有的還辦報紙和雜誌。越棉寮華人社團還建立北美洲和歐洲兩個跨國團體。在王爵榮和李少光等倡議下,於1983年12月舉行首屆世界越棉寮華人社團會員代表大會,成立世界越棉寮華人團體聯合會。旨在團結越棉寮華人,加強越棉寮華人社團的聯繫;發揚中華文化;共同增進權益福祉。擴展自由民主力量,首任秘書長王爵榮,李少光等20人為副秘書長。
多倫多早期華社的建立和發展
多倫多華僑華人社團,經歷着建立和發展的時期,初期由1862年成立的致公堂開始,1947年到多倫多中華總會館成立後數年,華社漸成雛形,到1950年為建立時期。 再由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多倫多華社漸具規模,及至1990年到現在2017年的27年,多倫多的華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據非正式估計,大大小小掛著華人社團名義的「團體」,竟高達約3000個。
建立時期(1862—1950年)
加拿大的華人社團組織,最初是在溫哥華成立。由於初到加拿大的華工,人地兩生,語言不通,而且絶大多數屬苦力勞工。他們聚居在一個小地區,爲了對付種族歧視和協理内部事務,仿照國内傳統的會館形式於1862年在開採金礦重地巴克維爾(Barkerville),由經美國加州三藩市前來的黄深貴首先組織建立一個秘密社團——美國紅門會的分支洪順堂(後改稱致公堂)。接着,來自美國的致公堂友林立晃、趙喜、葉惠伯、李佐和陳耀等人,於1876年在維多利亞(Victoria)建立致公分堂。當時參加致公堂者絶大多數是廣東四邑(臺山、新會、開平、恩平縣)人。這就是中國人在加拿大建立的第一個社會團體,而且屬於秘密組織。致公堂的領導人稱爲“大佬”(廣東話“大哥”之意),另設一人管理財務,稱“當值”;一人管理日常事務,稱“值理”。同時推舉若干人協助“大佬”管理堂務。
到了1872年,來自廣東梅縣地區的客家人在温哥華礦區建立一個社團人和堂。至1880年,廣東人建立的社團共有10個。後來,在城市居住經商的商人覺得致公堂、人和堂等社團不能代表和滿足各個階層華僑華人的實際利益,因此於1884年3月,由維多利亞的商人聯合簽名上書時任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黄遵憲(廣東梅縣人),請求他以總領事的名義出面來温哥華建立一個能包容各個階層華僑華人的統一的社團,以對付種族歧視和維護共同利益。同年6月,黄遵憲派遣黄錫銓到維多利亞發動華僑華人共同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社團,中華會館(Chinese Benevolent Association),並舉行成立大會,通過會章,選舉領導成員,計選舉廣安隆商行的李佑芹爲會館正董事,聯昌行的李天沛、泰源行的李奕德和馮錦淳、徐金禮、馬秀等5人爲副董事;選舉黄瑞朝爲司庫,温金有(Cumyow, Won Aletander,是1861年第一個在加拿大出生的中國人)爲正值事。
多倫多中華總會館則於1947年成立,現任即第54屆主席為邵良昊,
初步發展時期(1950—1990年)
195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以來,隨着華僑華人的迅速增長,社團進入發展時期,據統計,1950至1990年,全加拿大有社團241個,其中多倫多、温哥華和卡加里三個城有133個。至2009年,估計全加社團已增加至365個。當時發展社團的特點,是地域性、行業性、文化性和土生華人的社團大量增加,宗親性社團日漸消失,根據非正式統計資料,目前單是多倫多的華人社團已約有3000個。當然,不少是一人身兼多個社團會長名義的一人社團。
爲了更好地發揮社團的社會功能,在廣大華僑華人的推動下,由1975年至1993年曾舉行過四次全加拿大華僑華人社團代表大會,並於1992年5月16日在温哥華召開的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决議,决定成立全加華人聯會(華聯會),以便更好地加强衆多社團的聯繫,團結廣大華僑華人,更好地爲華僑華人謀權取權益。
在華聯會的200多個華僑華人社團會員與平權會等社團推動及發揮作用下,於2006年6月22日,華僑華人取得退賠“人頭税”的勝利;當時執政的保守黨政府哈珀總理就人頭稅向華人社區道歉,承認當年聯邦政府向華人征收人頭税和實行排華法案是錯誤的種族歧視,政府並象徵式退賠人頭税總款2300萬加元。 這群苦主中如曾於1914年3月10日交納人頭税的劉孔夏(Lao Kow Haw, 1894—1987,廣東臺山縣水步鄉即今大江鎮人)的兒子劉來增(安省華裔人頭税家屬聯盟主席)劉金鬥、譚榮德等老華人僑。
平權會的成立
1979年9月30日,加拿大電視臺(CTV)播放了一個多倫多大學的W5(What、 Why、Who、How、Where)《校園大賤賣》(Campus Giveaway)節目,指責加國大學招收太多華裔和中國留學生,佔了加拿大學生的學位,並以藥劑系海外學生佔10至30%爲例。其中鏡頭集中在6位中國學生的身上。
華人社區對此事甚爲憤慨,視爲歧視華人的舉措。於是引起多倫多華人反對W5的遊行示威,提出抗議。1980年10月加拿大電視臺向華人作了公開道歉。1981年4月,以上遊行的臨時組織Adhoc Committee (特别委員會)擴大成立“全加拿大華人協進會”(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Equality,俗稱平權會),並於10月在渥太華召開第一次年會,宣佈平權會的宗旨是:致力推動華人社團之團結,積極匯入加拿大社會主流,並參與三級政府各項對華人有關决策。此後,平權會一直爲人頭税平反進行20多年的争取工作。
蓬勃發展時期(1990—2017年)
在多倫多的華社中,1967年以前,主要來自廣東省,80年代以後,全國各省和香港、臺灣、澳門以及東南亞國家移民來安省的移民大量增加。據統計,1973年,香港居民移民加拿大者有14662人,1982年增至16170人,1989年19908人,1992年35797人,1993年36026人,由於受到1989年六四和1997年香港回歸的影響下,1995年至2005年之間的10年間,增至18萬人,至2008年香港移民加拿大總數共25萬人。臺灣移民加拿大至1995年總數爲102000人,1999年增至125000人。而80年以後的中國移民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多數是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香港移民組成的商會、獅子會及各式名稱的社團亦如雨後春筍般活躍起來。
及至2000年之後,香港政局較為穩定,以及在多倫多的香港移民發展不理想,於是回流返回香港的人漸漸增加,保守估計目前在香港的加藉港人約22萬人。
隨著香港移民回流,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則日漸增加,由2000年至2017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已經成為華人社區的“主流”,香港和台灣的社團日漸減少,起而代之的則是大陸的社團,有專業的,商會及以省市為名的社團。
中國大陸社團
來自中國大陸社團的彭良健,曾任加拿大國際電視台董事長,現任多倫多在線社長。他於1997年移居多倫多,當時華社很少,只是認識華諮處、多華會及嘉蘭中心等機構,都是以粵語為主,除了於1992年成立的中國專業人士協會CPAC外,差不多聽不到其他講國語的社團,他認識了創會會長金龍煥,便加入了該會至今。
其後到了2000年, 由一班電腦人員組成的IT協會成立,2001年9月9日以講普通話的中國大陸移民為主導的加拿大普通話華人聯合會成立,後來改名為加拿大新華人聯合會。到了2002年後,大陸社團相繼成立,如北京協會、湖南同鄉會、多倫多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加拿大河南同鄉會,以及加中企業家協會、加拿大中國高等院校校友聯合會、安省大陸華人團體聯席會等,當時的中國大陸社團便超過300個。
台灣社團
來自台灣社區的范瑋,曾任世界日報總經理及多倫多台商會會長,他於1975年移民多倫多至今43年,可以說是「老華僑」。當移民多倫多之初,只知道有安省中華總會館,由於來自台灣的移民很少,周邊的朋友大多說四邑話為主,可以說,不懂台山話便難在多倫多「搵食」。到了1990年開始,來自台灣的商業移民開始增加,後來更成立了多倫多台商會,以及多倫多台灣人社團聯誼會、加台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多倫多台灣同鄉會、台加傳統協會、加拿大多倫多台灣婦女會、台灣僑民社區服務中心及台灣大學聯誼會等。
在剛來到多倫多時,看的電視除英語外只有粵語,報紙亦是以廣東人為主導,後來世界日報於1976年2月12日在美國紐約創刊後,並在多倫多出版,一直維持到2016年1月1日結業,而另一份以台僑為主的是中國時報。由於有屬於台灣社區的報刊出現,對台僑社團的發展亦大有幫助。
范瑋表示,一群在多倫多居住已久的台灣移民,他們都是是本著愛國心為社區做事,如林九牧公所便曾捐出一幅風水地來興建先烈紀念碑。
香港社團
來自香港的劉穗安,是多倫多華裔媒體工作者協會創會會長,現任多倫多網上電視總裁。於1991年移民多倫多, 曾任加華訊息處理協會,研商學社和加拿大華人保守黨協會等協會會長一職。
由1990年至1997年這七年間,可以說是香港移民加拿大的高峰期,單以95至97這兩年,香港的樓價高,一般住宅都在200萬港元以上,而成為加拿大投資移民只需要加幣15萬元,不少人都符合資格。故此,這幾年間香港移民數字不斷上升。
香港移民到了多倫多後,這群人的年齡大多是四十歲左右,真的要投資做生意嗎?這年紀在陌生的地方又不敢貿然作出投資,找工作要做回老本行亦屬不易,退休嗎?更不願意。所以,當時BDC加拿大商業發展銀行推出商業訓練課程,便吸納了一班這類的香港新移民。
在修讀完三個月的商業課程後,一班「同學」相處久了,便相議成立了以商言商的「研商學社」,希望透過群眾的力量,在多倫多能夠找到出路。同期有另一班移民創立了創業協進會,與百年學院合作辦商業課程。
至於香港社團方面,初時大多以商會為主,如多倫多華商會、士嘉堡約克區華商會、萬錦烈治文山華商會、密西沙加華商會,創業協進會等。其次是獅子會,如多倫多文華獅子會、多倫多柏麗獅子會、多倫多雅賢獅子會、多倫多國泰獅子會、多倫多香港獅子會、加港新里程獅子會、安省約克區㬢揚獅子會等。以聯誼為主的如加港協進會及加拿大香港社團聯合總會等。以社會福利為主的團體如頤康中心、孟嘗會、多華會、華諮處、協群社區服務中心及耆暉會等。另外,還有以體育運動、武術、宗教、文藝、粵劇曲藝、舞蹈、興趣活動等為主的團體。
展望與前瞻
由於時代進步,華社的結構組織與以往亦略有不同,從聚會式的社團演進為數字式的社團組織,利用微信及Whats App等社交平台,組織成立社團。無論如何,每一個華人社團的宗旨都是團結社群,尊重各不同族裔與政黨,包容不同的聲音,遵守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與加拿大的法律。希望社團間能夠和睦共處,群眾間互相扶持,最不希望見到的是社團越多則越為複雜,在社團中開始撕裂,從而使整個華人社區撕裂。
身居加拿大,便得按照加拿大的法制,交稅,參加選舉投票以行使公民權,睦鄰和守望相助,讓我們在加拿大的未來日子生活得更自由和安全,讓我們的子孫能夠分享到我們今天所種下的成果。
註:來自中國,台灣和香港的多倫多媒體人葉左肇,范瑋,彭良健和劉穗安為探討多倫多華社發展歷程,共約午餐閒聊,為此文提供保貴訊息,特此銘謝。本文實拋磚引玉之作,時間傖促,錯漏難免,懇請指正。由於多倫多社團眾多,文中沒有提及者,亦請見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