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每日資訊 – 7月3日
新型冠狀病毒資訊,主要是跟進有關事件發展和最新情況,除非其他地區有重大事情發生,否則只會集中在加拿大、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的情況作出跟進, 並會以政府或認可機構的資料為準。跟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防護中心2021年7月3日的資料顯示,全球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共222個,確診人數約182797376宗,死亡病例約3962686人,過去14天新增確診個案數目約5388176宗,以下是新冠疫情相關資訊:
加拿大
7月2日,根據加拿大衛生部門資料,截至2021年7月2日下午7時,加拿大累積確診人數共有1416317宗,新增病例1033宗,比前日增加484宗,其中安省增加484宗,卑斯省增加84宗,魁省增加162宗,阿省增加110宗,沙省增加28宗,緬省增加139宗,紐芬蘭省增加1宗,新省增加6宗,紐賓仕域省增加4宗,愛德華王子島沒有增加,育康地區沒有增加,西北地區增加15宗,努納地區沒有增加。至於死亡個案方面,累計合共26338名患者死亡,其中安省增加28名,合共9196名,卑斯省增加2名,合共1756名, 魁省增加7名,合共11217名,阿省沒有增加,合共2301名, 沙省沒有增加,合共568,緬省增加6名,合共1147名,新省沒有增加,合共92名, 紐芬蘭省沒有增加,合共7名,紐賓士域省沒有增加,合共45名,育康地區沒有增加,合共5名,努納地區沒有增加,合共4名。治癒人數全國合共1383646名。
中國
7月3日,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7月2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四川6例,上海4例,湖南4例,雲南4例,廣東3例,福建1例,陝西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7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94人,重症病例與前一日持平。
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病例393例(其中重症病例8例),現有疑似病例7例。累計確診病例6641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6248例,無死亡病例。
截至7月2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431例(其中重症病例8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86766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91833例,現有疑似病例7例。累計追踪到密切接觸者1061312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2098人。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9例(均為境外輸入);當日轉為確診病例8例(均為境外輸入);當日解除醫學觀察22例(境外輸入21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463例(境外輸入457例)。
累計收到港澳台地區通報確診病例26903例。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11938例(出院11633例,死亡211例),澳門特別行政區54例(出院51例),台灣地區14911例(出院10347例,死亡676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
7月3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截至七月三日零時零分,中心正調查一宗新增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至今本港個案累計11 940宗(包括11 939宗確診個案和一宗疑似個案)。
新增個案為輸入個案。
過去十四天(六月十九日至七月二日)累計報告54宗個案,包括一宗源頭不明的本地個案。
另外,因應衞生防護中心早前宣布更新涉及變異病毒株確診本地個案的檢疫安排,中心提醒與相關個案於同一大廈居住或於相關個案居住大廈內工作的人士,須於衞生署公布有關確診個案後的第三、七、12及19日進行強制檢測,政府已於五月七日發出強制檢測公告(www.gld.gov.hk/egazette/pdf/202125151e/cgn202125151354.pdf )。他們需自我監察直至21日屆滿。
中心亦提醒與下列指明地方相關的指明人士,須於明日(七月四日)遵從強制檢測公告進行檢測:
- 香港仔利港中心。
市民可瀏覽政府網頁(www.coronavirus.gov.hk/pdf/CTN_Specified_premises_and_Dates_of_Testing.pdf)以獲悉上述強制檢測公告內指明地方涉及的檢測限期。
衞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跟進確診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的工作。就個案詳情及接觸者追蹤資料,請參閱附件或「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www.coronavirus.gov.hk)上的「過去14天內曾有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的大廈名單」和「2019冠狀病毒病的本地最新情況」。
同時,中心提醒曾到訪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第599J章)(《規例》)下指明場所的人士,必須遵從強制檢測公告接受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該《規例》亦要求所有確診個案密切接觸者的同住成員,須按刊憲的強制檢測公告於指定限期接受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中心亦呼籲市民如有病徵,應立即求醫,即時檢測。
政府已展開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並鼓勵市民盡快接種疫苗。市民可於疫苗接種計劃專題網站(www.covidvaccine.gov.hk)獲取更多詳情。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盡量減少外出、社交接觸及外出用膳,如需外出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注意手部衞生。中心強烈呼籲長者應盡量留在家中,避免外出,並考慮透過親友協助處理購物等日常生活所需。
7月3日,截至今日(七月三日)上午九時,過去24小時有一名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人(個案編號:11888)出院,至今共有11 634名確診或疑似病人康復出院。
目前公立醫院已啟用619間負壓病房,合共1 113張負壓病床,現時共有60名確診病人分別於13間公立醫院及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留醫,其中一人(個案編號:6794)情況危殆,一人(個案編號:9907)情況嚴重,其餘58人情況穩定。
醫院管理局會繼續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監察最新的發展,並適時向公眾及醫護人員提供最新資訊。
澳門特別行政區
7月3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宣佈,因應廣東省的疫情變化,衛生局根據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第14條的規定,自2021年7月3日下午6時起,取消在入境前14天內曾經到過廣東省東莞市南城街道的人士須按照衛生當局的要求在指定地點接受14天醫學觀察的措施。
應變協調中心提醒,入境前14 天內曾經到過內地以下地方的人士,須按照衛生當局的要求在指定地點接受14 天醫學觀察:
廣東省:
- 廣州市:番禺區大石街道;
-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不包括深圳機場和福永碼頭);
- 東莞市:麻涌鎮新華學院東莞校區。
應變協調中心呼籲,市民前往外地應注意做好防疫措施,留意當地疫情發展。在抗疫常態下,仍須堅持戴口罩,嚴格執行各項防疫措施,保持距離,避免人流聚集。同時,強調應在現階段有序地預約接種疫苗,疫苗可有效預防新冠病毒肺炎,有效減少自身感染、重症和死亡風險,築起免疫屏障,保護自己及家人。同時,即使已接種疫苗,亦應避免前往高風險地區,如必須前往,應在完成接種疫苗後14天,待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後才前往,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台灣地區
7月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8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6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76例本土病例(其中14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31例男性、4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6月22日至7月2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48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24例、桃園市3例,新竹市1例;其中55例為已知感染源、21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0例死亡個案,為5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1日至6月30日,確診日介於5月29日至7月2日,死亡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2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日累計公布13, 654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0,55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77.3%。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中,案15059為本國籍10多歲男性,6月30日自英國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1日出現發燒、頭痛、全身倦怠、咳嗽等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送驗,於今日確診,接觸者匡列中。案15063為本國籍20多歲男性,6月18日自日本返臺;案15079為本國籍60多歲女性,6月18日自美國返臺,2人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2日進行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2人在臺期間並無症狀,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匡列接觸者。案15094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6月25日自柬埔寨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7月1日由衛生單位安排轉換檢疫旅館,7月2日進行專案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7,IgG、IgM均為陽性),目前接觸者匡列中。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1,437,28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420,997例排除),其中14,991例確診,分別為1,180例境外移入,13,75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3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68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49例、臺北市259例、基隆市22例、桃園市20例、彰化縣11例、新竹縣5例、臺中市4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苗栗縣、臺東縣、雲林縣及高雄市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世衛
7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今天敦促各國領導人通過增加疫苗接種工作和公共衛生措施來遏制新冠病例“令人生畏”的激增。他警告說,隨著德爾塔變種迅速成為許多國家的主要新冠毒株,“我們處於這場疾病大流行非常危險的階段”。
譚德塞在每週舉行兩次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那些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較低的國家,醫院人滿為患的可怕場景再次成為常態。但還沒有哪個國家已經走出了困境。”
譚德塞解釋說,新冠病毒的德爾塔變體是“危險的”,並且會繼續演化和變異,這需要不斷評估和“仔細調整公共衛生反應”。他警告說:“德爾塔變體已在至少98 個國家被發現,並同時在疫苗接種覆蓋率低和高的國家迅速傳播。”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世衛組織應對新冠大流行的技術負責人范克爾科夫提醒說,德爾塔變體自首次出現以來一直在演變。她預測說:“病毒的本質就是演變。我們正在跟踪的受關注變體目前有四種: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馬(Gamma)和德爾塔(Delta)。它們將繼續演化:會有更多的突變,會檢測到更多的變異,其中一些將是值得關注的變異。”
范克爾科夫說,專家目前正在追踪德爾塔變體的“亞系”,並敦促各國擴大其基因組測序工作。與此同時,世衛組織負責人解釋說,各國“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來遏制新的新冠病例激增。
譚德塞說:“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如強有力的監測、戰略測試、早期病例檢測、隔離和臨床護理仍然至關重要。此外,還需要戴口罩、保持身體距離、避開擁擠的地方和保持室內通風良好。”
譚德塞說,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全球共享防護裝備、氧氣、測試、治療和疫苗。他說:“我已敦促世界各地的領導人共同努力,確保到明年這個時候,每個國家70% 的人都接種了疫苗。”
他進一步強調,這是減緩大流行、挽救生命、推動真正的全球經濟復甦的最佳方式,並進一步防止危險的病毒變種“佔上風”。
世衛組織呼籲各國領導人盡快為所有國家至少10% 的人接種疫苗,以確保衛生工作者和風險最大的人得到保護。
譚德塞表示,確保這一點將能有效地結束大流行的急性階段並挽救大量生命。他敦促說:“這是一個挑戰,但我們知道這是可能的,因為已經分發了30 億支疫苗。幾個國家的集體力量能夠加強並確保共享疫苗、增加製造,同時讓資金到位,以購買所需的工具。”
譚德塞指出,儘管現在正在共享一些疫苗,但仍然“只是涓涓細流”,並且被變異所超越。他強調說:“在那些醫院人滿為患的國家,他們現在就需要疫苗和其他衛生工具。”
世衛組織還敦促德國的生物技術公司、美國的輝瑞和莫德納公司共享知識和技術,以便加快新的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製造中心的發展。
譚德塞說:“我們越早開始建設更多的疫苗中心和提高全球疫苗量,我們就能越早減少致命的病例激增。”
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斯瓦米內森說,關于輝瑞和阿斯利康已註射疫苗功效的數據已經收集了很多,但對於其他正在使用的疫苗,收集的數據則要少得多。
世衛組織目前通過在其區域辦事處宣傳有關疫苗有效性研究的想法,並與各國合作獲取數據,以便他們能夠向公眾保證疫苗將繼續對未來的變異有效。她最近在接受世衛組織視頻採訪時解釋說:“現在,好消息是世衛組織列出的所有緊急使用疫苗都可以防止因德爾塔變體而導致的嚴重疾病、住院和死亡。”
斯瓦米內森提醒說,完整的疫苗接種對於提供針對德爾塔變體的完全免疫力至關重要。她指出:“我們目前擁有的疫苗都並非具有100% 的保護性。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你接種了疫苗,你也會感染,但你很可能會出現非常輕微的症狀或根本沒有症狀,而且患重病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資料來源: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465.html
世界衛生組織:https://www.who.int/csr/don/05-january-2020-pneumonia-of-unkown-cause-china/zh/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1/content_5471164.ht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_(2020年第1號)
加拿大衛生部:https://www.canada.ca/en/health-canada.html
加拿大新聞網: https://www.newswire.ca/
約克區衛生部:https://www.york.ca/wps/portal/yorkhome/health
香港特別行政區駐多倫多經濟貿易辦事處:https://www.hketotoronto.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ctoday.htm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https://www.gov.mo/zh-hant/news/
中新社:http://www.chinanews.com/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