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專題探討:多倫多華人洗衣業的普及
自 1878 年 Sam Ching (程森)開設多倫多首間華人洗衣店以來,洗衣業逐漸成為華人社群的主要經濟活動。到 20 世紀初,多倫多城市目錄中已記載有數十間華人洗衣店。到了 1920 年代,華人洗衣店幾乎遍布整個都市及周邊地區,從市中心延伸至各社區,形成「每個街角都有一家華人洗衣店」的現象。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華人洗衣業在這一時期的特徵包括:
- 數量持續增長:1920–1930 年代,多倫多市區至少有數百間華人洗衣店。
- 地理分散:雖然唐人街集中於士巴丹拿大道(Spadina Avenue)及登打士西街(Dundas Street West),但洗衣店卻廣布於各住宅區,成為華人存在感的最直接象徵。
- 個體經營:大多由單身男性獨自經營,或兄弟、親戚合夥,少數由夫妻同心協力。
華人洗衣店屬於典型的勞力密集型小本經營。
- 工作時長:經營者每日需工作 12–14 小時,全年幾乎無休。
- 工作環境:店內簡陋,多以煤爐加熱熨斗,需在高溫、蒸氣與長時間勞作中完成洗燙。
- 經營策略:
- 價格低廉,以吸引當地居民;
- 與顧客建立長期信任,許多店舖與附近居民形成固定往來;
- 店舖往往兼作居住空間,節省租金。
這種模式雖然艱辛,但為移民提供了穩定收入來源。
華人洗衣業的繁盛,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 族群標誌:對許多加拿大人來說,街角的「Chinese Laundry」是他們與華人最早、最頻繁的接觸。
- 社會網絡:店舖兼具信息交流功能,華人之間可透過同行互相介紹工作與租屋。
- 家庭與教育:收入雖不高,但相對穩定,許多華人家庭依靠洗衣業資助子女升學,使下一代有機會進入專業階層。
在 1900–1960 年代,加拿大社會對華人仍存有歧視。華人難以進入工會、公共機構或專業領域,但洗衣業因為屬於自營小店,能避開種族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
- 1923–1947 年間,《排華法案》禁止新華人移民,使洗衣業多由單身男性支撐。許多人無法與家人團聚,唯有以洗衣店作為生存基礎。
- 華人洗衣店往往被刻板印象化,加拿大報章曾經將「Chinese Laundry」視為低端、單調的職業,但對華人而言,它卻是維繫社群的重要命脈。
黃金時期的象徵
1940–1960 年代,是華人洗衣業的「黃金時期」。
- 數量上達頂峰:多倫多各社區幾乎皆有華人洗衣店。
- 知名度高:對於許多本地家庭而言,將衣物送往華人洗衣店是生活的一部分。
- 社會認同逐漸增加:二戰後,加拿大社會逐步放寬對華人的限制,部分顧客開始將華人洗衣店視為「可靠、勤勞」的象徵。
1900–1960 年代的多倫多華人洗衣業,既是華人移民在社會邊緣中生存的產物,也是族群與城市生活緊密交織的印記。它提供了經濟支持,使華人能在艱難環境下維繫家庭與教育下一代,並逐步促成族群的社會流動。雖然勞動辛苦、社會地位低微,但這一時期的洗衣業,無疑是多倫多華人社群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