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專題探討 之五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的衰落與轉型(1970s–1990s)
自 1970 年代起,華人洗衣業逐漸面臨市場壓力。隨著家庭洗衣機與烘乾機的普及,越來越多家庭能自行處理日常衣物,對傳統送洗服務的需求下降。同時,**自助式洗衣店(coin laundry)**在社區快速擴張,提供便捷、低價的選擇。
此外,乾洗技術(dry cleaning)的成熟,吸引了新的競爭者。乾洗店往往由非華人經營,並與服裝業、時裝需求相結合,使得傳統以手洗、熨燙為主的華人洗衣店逐漸失去優勢。
1970 年代,加拿大移民政策出現重大轉變,由原本的種族偏向,逐漸採用積分制度,吸引大量具專業技能和教育背景的移民。新一代華人移民來自香港、台灣,後來還有大陸,他們普遍具有較高教育水平與經濟資源。
這些新移民不再像早期華工般被迫依靠洗衣業維生,而是進入餐飲、零售、貿易甚至專業領域。洗衣業逐漸由老一輩經營者支撐,而缺乏新一代接手,導致行業逐年萎縮。
1970–1980 年代,多倫多唐人街經歷重大空間變遷。原本位於市中心的舊唐人街(Dundas 與 Bay 一帶)因市政府規劃(包括新市政廳與 Nathan Phillips Square 的興建)而被大規模拆遷。許多華人洗衣店因此被迫關閉或搬遷。
新唐人街逐漸向 Spadina Avenue 與 Dundas Street West 一帶擴展,但這裡的商業模式已不再以洗衣店為主,而是以餐館、超市、旅行社等服務業為核心。洗衣業在唐人街中的角色迅速邊緣化。
傳統洗衣業的工作環境艱苦:高溫、蒸氣、長時間勞動、低利潤,且幾乎沒有社會保障。隨著經濟條件改善,經營者的子女多不願接手,選擇接受高等教育並進入專業職業。
這種「一代守業、二代轉型」的現象,使洗衣業逐漸失去繼承者。許多店舖在老闆退休後直接關閉,或轉型為乾洗店、自助洗衣店,但已不再以「華人洗衣店」的形象存在。
在衰落過程中,華人洗衣店從一個廣泛存在的勞動行業,逐漸轉變為一種文化符號:
- 對老一輩華人而言,它是艱辛奮鬥與「立足異鄉」的象徵。
- 對加拿大社會而言,它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常出現在回憶錄、口述歷史、紀錄片與藝術作品中。
- 在主流文化中,「Chinese Laundry」由過去的日常存在,轉為歷史標誌,反映了族群身份與城市空間的變遷。
1970–1990 年代,華人洗衣業的衰落是一個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 技術革新(家庭洗衣機、乾洗、自助洗衣店)削弱了市場需求。
- 新移民結構改變,華人不再依賴洗衣業維生。
- 城市規劃使部分唐人街洗衣店被迫消失。
- 勞動強度與低收益導致缺乏後代承接。
最終,華人洗衣業由興盛轉為式微,僅存少數老舖支撐至 1990 年代,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