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cou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多倫多華人洗衣業專題探討 之六 多倫多華人聯鎖洗衣店

早期(約 1900s–1950s),多倫多的華人洗衣店多是個體經營,通常是一家店、一個家庭,父親或兄弟檔白天熨燙、晚上還要親自送衣。由於華人受到行業與居住限制(難進製造業、不能在高尚社區置產),開設小型洗衣店成為主要生計之一。

真正意義上的「聯鎖」(chain store franchise)在多倫多華人洗衣業中出現得比較晚,大致要到 1960s–1980s,當時部分老一代洗衣店主的子女開始引進現代化設備與連鎖經營概念。例如:

  • 半聯鎖合作形式:有些華人會以親友或同鄉網絡,開設幾家名稱相似、採購集中、共享客源的洗衣店,雖然不算嚴格的公司化連鎖,但已形成「聯鎖效應」。
  • 真正的公司化連鎖:到了 1980s–1990s,一些華人新移民背景的經營者,開始註冊公司,以「XX Cleaners」「XX Dry Cleaning」的名字拓展多間分店,這才逐漸接近今日所說的「華人聯鎖洗衣店」。
  • 與西人連鎖結合:部分華人老店後來被大型非華人連鎖(如多倫多常見的 dry cleaning 品牌)收購,華人則轉為管理或加盟者。

「多倫多華人聯鎖洗衣店」的萌芽與發展:

  1. 萌芽期:從家庭店鋪到親友合作,如何出現「半聯鎖」模式。
  2. 發展期:第二代、第三代華人嘗試公司化、品牌化。
  3. 轉型期:面對 1990s 以後洗衣業衰落(環保法規、乾洗需求下降),聯鎖模式如何影響華人洗衣業的轉型與消退。

1900s–1940s:家庭式經營的基礎期

  • 華人受到排華法案與就業歧視,許多人轉而開設小型洗衣店。
  • 形式多為 「夫妻檔、兄弟檔」,一店一戶,靠人工熨燙與手洗。
  • 雖無真正聯鎖,但同鄉之間常相互協助、轉介生意,形成鬆散的「社群網絡」。

1950s–1960s:合作萌芽期

  • 部分第二代華人開始引進 電動熨燙機與自動洗衣機,店面經營逐漸規模化。
  • 出現親友合資、共同採購洗滌劑與設備的模式,雖未公司化,但已接近「半聯鎖」。
  • 在唐人街周邊,開始能看到幾家店使用 相似的店名或標識,呈現品牌雛形。

1970s–1980s:品牌化與公司化的發展期

  • 隨著新移民(尤其香港、台灣背景)加入,帶來現代商業經營概念。
  • 出現以 XX Cleaners」「XX Dry Cleaning 為名的多分店經營。
  • 這時期可稱為真正的 華人聯鎖洗衣店的興起,有些品牌在大多倫多地區開到 5–10 家分店。
  • 華人洗衣業的規模達到高峰,成為唐人街及周邊社區的主要服務業之一。

1990s:轉型與挑戰期

  • 環保法規對乾洗化學藥劑(如四氯乙烯)設限,增加營運成本。
  • 西人主導的大型洗衣連鎖(如大賣場附設的 dry cleaners)開始進入市場,華人小品牌競爭壓力加大。
  • 一些華人聯鎖被收購或轉為加盟店,另一些則倒閉或縮小規模。

2000s–至今:衰落期

  • 大多數華人聯鎖洗衣品牌逐漸消失,僅餘零星家族品牌存續。
  • 洗衣需求下降(家庭洗衣機普及、快時尚降低乾洗需求)。
  • 華人聯鎖洗衣店成為 社區歷史的一部分,在學術研究與族裔記憶中被保留,代表一段「由個體到聯鎖再到消退」的華人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