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文化人物(建築篇)」在成都洛帶圓滿落幕
1月8日晚,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成都市龍泉驛區委、區政府、華僑城文化集團、華僑城西部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文化人物(建築篇)」發佈儀式在成都洛帶博客小鎮舉行。十位來自建築設計領域並作出卓越成就的文化人物接受了這份來自海內外華人文化精英的盛情邀約和文化禮贊。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建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用文化與藝術門類來見證改革開放的成果,建築絕對是很好的詮釋,城市建設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中國改革的映射,它的發展壯大,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壯闊歷程。用40載改革足跡審視建築作品,既是中國城市演變的「事件史」,也是為了致過去、敬未來。
為了向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這些文化人物在這期針對建築領域製作的特別節目舞臺上分享了心得感受,共同接受世界的喝彩。這些文化俊傑閃耀著獨特而又厚重的光芒,他們分別是:貝聿銘、阮儀三、張錦秋、張永和、劉家琨、陳可石、邵韋平、俞孔堅、馬岩松和李興鋼。他們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時代精神的踐行者,也是城市故事的講述者,他們讓我們更加自信地面對世界與未來。
設計百年 歸來仍是少年
致敬貝聿銘:世界因他的建築而變得更美
如果說建築是時代的象徵,那麼華人建築師裡的翹楚非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莫屬。2017年,貝聿銘度過了百歲壽辰,他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所堅持的現代主義風格,相容了西方的精緻的現代美學與東方的人格化的詩意。2018年,向這位在世界建築行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致敬。
守望古城 薪火相傳
阮儀三:古城守護者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阮儀三正是以一名「行動的知識份子」的姿態,殫精竭慮地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懈努力著,他已經成為古城保護的標誌性人物。他保護的文化古城有平遙、麗江、周莊、同里、甪直、烏鎮、福州三坊七巷……
阮儀三認為要留住鄉愁,就是要把能產生這些歷史傳統特色的物質依存保護好,這就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與傳承。
張錦秋:長安意匠 國寶大師
張錦秋在陝西工作半個多世紀,紮根西部、情系西安,設計完成了一系列卓越作品,用唐風漢韻烘托出一個古風今韻並存的西安,向世界交出一份獨一無二的「中國名片」。
張錦秋用建築家獨有的創意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具有傳承價值的新長安。這是老一輩知識份子的風骨與執著,也是從民國延續至今的大師氣度。正如張錦秋的獨白:「薪火相傳,人們本來就應該將文明的火種傳遞給後人;回望這一生,希望自己沒有辜負前人傳遞的那一點火種。」
陳可石:逐夢綠色田園
作為魯朗國際旅遊小鎮工程的總設計師陳可石,歷時6 年為這個援藏工程作出努力,他和設計團隊克服高原反應,先後30 余次進藏調研,與西藏當地專家和工匠交流藏式建築設計和施工工藝,進駐專案現場精心規劃設計,完成小鎮專案250 個不同建築的構思和設計。
陳可石說:「中國傳統建築學對我的影響尤其深遠。通過和西方古典建築的比較,我認為中國傳統建築學和古希臘建築的美學成就可以相提並論。作為建築師,我們有責任和使命共同促進中華文化和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發展。」
承上啟下 展望未來
張永和:時代先鋒
2011年,建築設計界的諾貝爾獎——普里茲克建築獎的評委團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面孔。他就是著名建築師張永和。他還為中國建築設計界開創了很多個第一。
張永和表示:「我們談中國文化,要記得傳統文化和新文化。我們從事的工作,是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會一起努力,助力中國當代建築文化發展。」
劉家琨:此身此時此地
劉家琨的建築作品,從藝術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館等,往往具備兩個鮮明的特點:具有西南的地方特色,又不乏他獨特的人文情懷。
劉家琨作品中最特別的是胡慧姍紀念館。劉家琨認為,對普通生命的珍視是民族復興的基礎。「紀念館雖然很小,但是在我的設計生涯裡仍然是非常深入我內心的一件事。我沒用手法,只是樸素到底。」
邵韋平:融會創新,鳳凰涅槃
在過去十五年間,中國的新時代地標設計中幾乎難以見到中國人的身影。作為一名中國的設計師,邵韋平產生了一個想法,一定要由中國本土設計師設計建造一座代表現代中國的建築。
「職業生涯三十四年,我從前輩身上學習到了非常多的建築文化和傳統。中國建築設計行業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我們也在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實踐,和中國建築行業面向未來、共同發展。」邵韋平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腳踏實地的不斷創新,體現了一位中國建築師的赤誠匠心。
文明紐帶、回歸自然
俞孔堅:大巧不工,天人合一
與一般的學者不同,除了搞學術、發論文、做研究,俞孔堅還辦教育、辦雜誌、建設計院、做項目……他幾乎做了這一領域能做的所有事情。俞孔堅自美國回國後,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尋求和探索城市健康發展的良方之路。
從1997年至今,基於中國城市發展的現實境況,他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城市病的良方。「我希望還祖國、還大地一個美麗的景色!」這是俞孔堅對中國城市化建設最深情的告白,而二十年間所有的艱辛探索,也是俞孔堅為建設祖國秀美山川所做點點滴滴的最好見證。
馬岩松:乘風破浪新傳奇
建築圈有這樣一句流行語:「建築師30歲之前成名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馬岩松。」2006年,他憑藉「夢露大廈」的設計,贏得加拿大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一舉成名,時年30歲。在中國,馬岩松還有許多標籤:中標海外標誌性建築第一人、新一代建築師重要代表、「山水城市」的佈道者……
馬岩松表示:「中國傳統城市充滿文學性,現代城市大多給人的感覺是鋼筋水泥叢林。中國城市化三十年,保護與傳承是一個方面,而如何創造新的城市文明是文化發展的挑戰之一。」
李興鋼:鴻鵠振翅領風騷
10年前,鳥巢築成,驚豔世界。國家奧林匹克體育場鳥巢的中方設計人是當時年僅34歲的建築師李興鋼。2004年到2013年,從商丘博物館、建川鏡鑒博物館、元上都遺址工作站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李興鋼開啟了對當代中國建築及理想空間範式探索的歷程。
李興鋼談到:「建築不僅是凝固的音樂,更是文明的載體和文化的表達,它和日常生活與精神追求息息相關。因此建築師這份工作責任重大,我非常願意和同仁一道,繼續為此而努力。」
除了這些閃閃發光的建築領域的卓越人物,令人歎惋的是,2018年還有多位文化界前輩和著名藝術家先後離開了我們。發佈儀式現場,大家集體緬懷,對這些隕落的華語文化圈大家表達思念,致以敬意。他們是:考古學家宿白,文化學者饒宗頤,作家李敖,表演藝術家王丹鳳,文化學者文懷沙,建築設計師鐘華楠,小提琴家盛中國,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攝影家陳複禮,表演藝術家朱旭,文化學者李希凡,作家金庸,小說家二月河,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玉倩。斯人已逝,但這些文化大家留下的藝術瑰寶和他們每個人對文化和藝術的執著追求終成永恆。
為弘揚中華文化,表彰華人文化精英,自2009年開始,依年度評頒「中華文化人物」。評頒對象為在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文化活動和促進文化產業方面成就突出的海內外人士。作為此次活動主辦單位之一的鳳凰衛視,以「拉近全球華人距離」和「向世界發出華人聲音」為辦台宗旨,把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鳳凰衛視及鳳凰網近期將向全世界華人觀眾呈現這場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