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香港兩代的四大家族之高可寜
跟大家說過香港的名門望族後,想再說說香港的四大家族。可能有朋友會問,名門望族與四大家族有什麼不同?亦有朋友甚至會問,為何是四大?為什麼不可以是三大或五大?問得好!因為我也不知道,如果有朋友知道的話,亦請告訴我。可能比賽時分冠、亞、季、殿,而打麻雀的東南西北、梅蘭菊竹也是四個,這都是猜想罷了,沒有確實根據。
至於名門望族與四大家族有什差分別?我只可以說,名門望族是在某個地方有較長遠的歷史,受當地人尊敬,未必是最有錢,但是很有江湖地位。至於四大家族,則是一時顯赫的家庭,未必有長遠的歷史,但是卻在經濟或政治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還是說說香港的四大家族,香港是個彈丸之地,卻是豪門的集聚地,只要能在香港躋身豪門之列,在世界的富豪榜上也可佔有一席之地。如今,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誠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勝家族、鄭裕彤家族更是豪門中的佼佼者。今天,他們是人人眼中羨慕的豪門,然而他們心中也有崇拜的人物。
在這些富豪心目中的人物,或是說舊的四大家族,可以推算到民國時期,也曾出現過的四大家族,或許是何東何氏家族、傅老榕傅氏家族、羅文錦羅氏家族、高可寧高氏家族。四大家族中尤以傅氏家族的掌門人傅老榕與高氏家族的高可寧出身較為貧寒。
數十年前,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剛踏進香港,李兆基已被譽為神通和黃金奇才,鄭裕彤還在岳父的周大福金店裡打工,30多歲的郭得勝剛剛開設了自己的雜貨店。每個人都在香港不同的角落忙著自己的事,卻都嚮往著一個目標,有朝一日成為叱吒商界的風雲人物。四個人的心中也有一位共同的崇拜對象,此人正是港澳華人中獲得榮譽最多的四大家族之一高氏家族掌門人-高可寧。
1879年2月9日,北京皇宮大內中,當八歲的光緒皇帝正在眾太監的服侍下進早膳之時,一男嬰呱呱落地於兩千多公里外的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一貧窮的家庭。父親高茂生為其取名為高可寧,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可以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當高可寧五歲時,還未理解自己名字的意義,父親高茂生卻患上風麻痺症(俗稱「邪風」),左手偏廢,失去工作能力。此時,在家中排行老五的高可寧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弟弟。兄弟姊妹共七人。父親的病讓全家九口人陷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境地。
父親高茂生過世後,家中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母親孔如珍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在青紫門巷口(今官湧村汾陽上六巷)擺設小攤,販賣鹹糕、涼粉、酸黃瓜,五香蠶豆等小吃食。然而,收入極少,難以糊口。母親孔如珍被生活逼著去借高利貸。錢越借越多,利越滾越重,孔如珍早已難以償還。最終,她做出了一個身為母親難以啟齒,痛如心絞的舉動。除了長子滿寧與五子可寧外,她含著淚將四個女兒與最小的兒子全部賣給了別人。隨後,孔如珍顫抖著手接過賣孩子的錢,又痛著心將錢還上了高利貸,一摸口袋,空蕩如初,而家中已少了五個「骨肉」。
當高可寧七歲時,孔如珍咬著牙送他進了私塾讀書。學費每年雖然只有兩元,但也要分多次才能全部交上。當時私塾必學的三本「紅皮書」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即使每本只有十文錢,孔如珍還要分三次才能購買。雖然高可寧有了學習的機會,但並不能安心地閱讀。每月的農曆初一與十五還要定時跟著母親挨家挨戶地乞討。實際上,高可寧的閱讀時間不到一年。
八、九歲時,每遇家鄉有婚嫁喜事,高可寧便爭著去扛儀仗(俗稱親家郎),就是為了賺個紅包,遇到喪事,又變身為打鼓仔,忙碌就是為了那十六枚銅錢。每年農曆的年初一、二、三、七、十五等日子,高可寧還要到附近的鄉村去「擺錢樹」唱龍舟。這幾天,他要拿著一些紅桔和幾文銅錢的帶葉的小樹枝,嘴上熟練地不停地唱著充滿吉祥語的龍舟歌謠去沿門討賞。這些雖不是力氣活,多是嘴皮子活,但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一天也是腳不沾地,筋疲力盡。
十歲時,高可寧稍微有些力氣,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到市橋果欄購進小批量的生果、魚蝦,然後再挑到各處販賣。一天下來,收入微薄,只能勉強補貼家用。這樣過日子並非長久之計。一年起早貪黑,前後剩不下二元錢。因此,當高可寧十二歲時,他到了一吳姓人家做工,這時他才能一年賺到二元錢。高可寧髒活累活全包下,只希望能讓主家為自己加點工資。足足幹了一年,他才敢開口向主家請求加薪。主家問他想加多少。高可寧不敢說,默默地伸出兩根手指。主人家則伸出了一根手指,高可寧只能點頭答應。
兩年後,高可寧感覺吳家難以再待下去。於是,他辭去工作返回家鄉,以二年所賺的幾元錢為本又做起販賣瓜果的生意。孰料,錢沒賺到,本錢又搭進去了。就在此時,他聽說有店家出年薪六元招工,欣然前往。他勤懇耐勞,凡事盡力,腳上磨出了泡,手掌磨出了血,沒有流過一滴淚,喊過一句痛。在這裡工作幾年,他省吃儉用,才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他還是不甘心為別人打工。他用自己的第一桶金開設了一間商店。
有了幾年的打工經驗,加上自己吃苦耐勞,腿快,手活,腦袋靈光,所以高可寧的生意還算不錯。此時,哥哥高滿寧也來幫忙。兄弟倆這才看到出頭的日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大鬧京師,京城人心惶惶,而高可寧卻迎來了人生之喜。當時22歲的他以48元聘金、禮餅22盒迎娶番禺姑娘楊詠生為妻。後來,楊詠生回憶:「丈夫出身寒微,但志願甚大,每次對我說,有了錢之後,一定要開銀鋪、當舖、米舖」。此時,高可寧雖擺脫了幼時貧寒的境況,但仍只是個小商小販。妻子楊詠生認為丈夫在她面前並非誇誇其談,堅信丈夫有一天終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高可寧的母親,這位曾經含淚賣過五個兒女,為家操勞一生的老人永遠地閉上了眼。在臨終前,她囑咐高可寧一定要照顧好曾經賣給別人當嗣子的幼弟黃亮堃。高可寧哽咽地答應後,母親孔如珍才放心地閉上眼睛。後來,發達後的高可寧仍不時紅著眼圈講到《韓詩外傳》中的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他說,「做兒女的,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未盡孝道,而心生悲傷,此乃風樹之悲,為人生中最悲之事,最悲之情」。
母親過世後,高可寧一直謹記先母的臨終囑咐托。他將幼弟黃亮堃安排到自己的店裡。從此,兄弟三人齊心協力,志在闖出一番天地。67年後,高可寧的店面由一間擴大到三間。在日常的交易中,高可寧鍛鍊出一項技能。在做會計時,他可以不假思索,開口即成,百無一錯。期間,大哥高滿寧過世,高可寧又挑起了大哥身上的擔子。
1912年,清朝結束268年的統治,中國進入混戰時期。這一年,高可寧帶著家人一起前往澳門。在澳門這片土地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什麼產業能賺錢,還能賺大錢。但這行業不是誰都能,都敢涉足的。高可寧是赤腳的不怕穿鞋的。他憑著多年的積蓄,在這裡開設了德成番攤館。由於廣東禁賭,許多廣東賭客只能來澳門過手癮,這讓高可寧的德成番攤館生意火爆。他本人自然也賺得盆滿缽溢。隨後,他又投資了一家番攤館。
澳門賭業雖盛行,但沒有江湖人罩著,要在此地開賭場很難生存下去。1913年,高可寧與江湖友人組成“十友堂”,並一起成立“有成公司”,既做賭博生意,也投資鴉片生意。短短五年時間,高可寧獲得一千多萬的收入,從此事業蒸蒸日上,躋身中國知名富豪行列,成為澳門華商中的「大佬」級人物。 「當鋪老闆」、「一代賭王」的名聲也由此傳開。
發達之後的高可寧毫不避諱自己的出身。他常常回憶往日的苦日子。他忘不了,小時候,他與母親一起曾向親戚家求米,結果百般乞求下,卻不獲一粒米。母親被迫借高利貸,因到期無法償還,只好賣兒賣女。他深深體會到,何為世態炎涼,何為人情冷暖。自此,他發誓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世態炎涼的社會。
因沒上過幾天學,他出資辦義學,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接受知識;因吃不飽飯,他出資設立粥場,讓飢不果腹的貧民能吃上稀飯喝上熱粥;因父親病重看不起醫生,他資助紅十字會與各大醫院、藥鋪,希望窮苦人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因曾受過親戚的冷眼相待,他竭盡全力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人心的善意。高可寧的善舉,得到了各界的認可與讚美。他一生共獲得4次勳章,成為港澳門華人中獲勳最多的一位。
1955年,76歲的高可寧走完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曾將九個兒子全部以「福」字行輩(福銘、福耀、福申、福永、福成、福全、福楹、福華、福球)。臨終前,他伸出曾因勞苦而留下繭的左手,一再叮囑兒子們一定要懂得「惜福」。高可寧死後,其葬禮極盡哀榮,堪稱堪稱香港開埠以來,規模最大,最豪華的葬禮。生時一貧如洗,死時榮譽滿身。年輕有福不叫福,老來享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