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香港的海盜
英國於1841年1月26日在香港插上第一枝國旗,但是在這之前,清朝政府對香港的管治也經歷了不少困難,尤其是在宋朝開始,香港已經有海盜橫行。然而,香港的海盜又是從何而來?
因為經濟、交通和人口的膨脹,海盜開始自宋朝開始出現。起初是亦漁亦盜亦商的海盜,後來演變至和政治人物接洽。鄭成功戰敗退守臺灣後,殘部四散,部分流亡香港為海寇。復界後數年的1676年,海盜攻陷彭莆圍,殺戮村民。海盜戮村前已外出的極少數村民倖存。清乾隆年間越南地區發生鄭阮紛爭內戰中、廣南國衰落,西山阮氏兄弟起兵爭奪政權,招引並資助香港海盜鄭七為水師將領。後來阮朝消滅西山朝,鄭七流亡返港,自此擴張香港海盜武裝勢力,分為紅、黃、藍、白、黑、青共六旗。鄭七死後由紅旗的鄭一繼承他的位置。
鄭一死後,因其妻石氏被海盜擁立為首領,帶領紅旗派。後來鄭一嫂改嫁予屬下張保仔,領導權遂歸於張保仔手中。 全盛時期,他擁領三萬多手下及數百艘船,並以南中國海的島嶼為基地。紅旗派橫行廣東水域,打劫運鹽官船,主要劫掠沿海的外國貨船。相傳張保仔饒勇多計謀講義氣,雖然橫行廣東水域,但因劫富濟貧,不滋擾貧民和漁戶,得窮人支持,百姓視他為俠盜。
清廷曾多次剿捕海盜,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是聯合葡萄牙在赤鱲角遭圍剿張保仔領導的紅旗海盜團。據葡萄牙文獻記載,澳葡艦隊和清艦隊與紅旗海盜主力曾經在大嶼山海面進行一場激戰。並在清嘉慶十五年,澳葡艦隊以密集的炮火下大敗紅旗派三百多艘主力武裝船於大嶼山海面。張保仔乘大霧逃離赤鱲角,繼續與清政府對峙。 經過上一次大海戰,紅旗派的勢力銳減。兩廣總督百齡借招安瓦解海盜團間的協定,令黑旗、藍旗兩派攻打紅旗派。後來澳門名醫周熊飛作出調停,於是鄭一嫂帶領十多婦孺到廣州和兩廣總督百齡進行談判。1810年2月,張保接受清政府的招安條件,官封三品,派駐澎湖剿海盜。
但是香港依然是大小海盜的據點,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完全消失。所以例如鯉魚門北岸的魔鬼山因海盜盤踞得名,鯉魚門天后廟就是海盜的哨崗,廟內有石碑為記。赤柱可能就是客家話「賊住」的變音。至於各個小島的張保仔洞則是現在的旅遊地點。之後,海盜十五仔和徐亞保出現。徐亞保其後被英國勢力緝獲,在流放前獄中自縊身亡
十五仔,19世紀的華南海盜,活躍於1845年至1859年。十五仔與許亞保兩人是繼張保仔之後香港勢力最大的海盜。他擁有70艘船,大本營位於電白,在英軍和清政府的打擊下,最終獲清政府招降為軍官。
許亞保(19世紀?—1851年),又名徐亞寶,19世紀的香港海盜,徐亞保是十五仔的屬下,兩人是繼張保仔之後香港勢力最大的華南海盜。 1849年2月25日,徐亞保在赤柱殺了兩名調戲婦女的英軍軍官,「柯士打」上尉和「戴亞」中尉,被通緝,重賞500英鎊。 1850年3月4日,密狄亞號在大鵬灣擊沉徐亞保13艘海盜船。 徐亞保後被英人緝獲,1851年,法庭判決誤殺罪名成立,被判無期徒刑,並且流放澳洲範迪門斯地(今塔斯馬尼亞),結果徐亞保在流放前獄中自縊身亡。
張保仔(1786年—1822年)原名張保,新會縣江門鎮水南鄉人,1810年以前廣東沿海著名華南海盜,至今為人所熟悉的廣東歷史和香港歷史人物。「張保」的名字是因為父母希望他平平安安,而廣東人喜愛把「仔」放在姓名後面。所以叫「張保仔」。
張保本是新會疍民的兒子,他15歲時跟隨父親出海捕魚,但遭海盜鄭一擄走,年輕時成為了其部屬,或說是義子。有傳因為鄭一是雙性戀者,也喜歡男子,故與英俊的張保談起戀愛,後連鄭一的夫人鄭一嫂(石氏)都喜歡張保,三人發展成三角家庭,亦令張保在海盜內的地位大大提升。有次鄭一遇上颱風溺死,亦有說是被殺死。死後,其妻石氏被屬下擁立,續領紅旗幫為首領。當時女性地位低,為鞏固自己的勢力,鄭一嫂用張保仔為助手。後來張保因和鄭一嫂結為夫婦,從此紅旗幫所有領導權遂交由張保所繼承。
紅旗海盜團全盛時期時,張保仔擁領三、四萬多海盜及六百艘戰船,堪稱南中國海最大的武裝勢力之一,江湖上素有『南海戰神』稱號,並以沿海島嶼為基地。他經常橫行廣東沿岸,主要劫掠沿海的運鹽官船或外國貨船。其他商船要經過他控制的地區,也要先交納「行水」(保護費)。相傳張保仔武功深湛,驍勇多計謀講義氣,雖然橫行南中國海域,但因張保仔本人出身貧苦,所以特別愛護平民,他們在向鄉民購買糧食時,往往加倍給錢。並保證不滋擾貧民和漁戶,嚴禁部下在駐紮地區掠奪。因而得窮人支持,百姓視他為劫富濟貧的俠盜。
清軍多次剿捕紅旗海盜,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是張保仔在赤鱲角遭清朝水軍封鎖圍剿,雙方各有約三萬海軍,數百艘船,炮二千。據葡萄牙文獻記載,葡清聯軍的艦隊與紅旗派海盜的主力艦隊曾經在大嶼山海面進行一場激戰。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澳葡艦隊在大嶼山海面與紅旗派主力三百多艘武裝船相遇。張保所派出的兩支先鋒船隊被澳葡艦隊擊敗,於是親自率領水師駛抵戰場。海盜團分成六個小隊,每隊圍攻一艘葡萄牙戰船,試圖利用人數上的優勢,用登船肉搏的白兵戰術來擊敗葡萄牙人。而葡萄牙人則以密集式炮火攻擊對方,成功阻截海盜船逼近。眾小隊陣腳大亂,海盜無心戀戰,紛紛逃離戰場。張保乘大霧撤離赤鱲角,繼續與清軍對峙。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百齡奏報清廷張保仔安定及咭唎國(英國)撤換在粵大班
經過赤鱲角海戰後,張保的紅旗派勢力銳減。加上兩廣總督百齡借招安瓦解了海盜間的互不侵犯的均勢,令黑旗幫、藍旗幫兩幫攻打紅旗幫。百齡委任已革千總周飛熊、花東苑帶檄文出洋陳說。嘉慶十五年(1810年)二月,張保仔向官府提出投降,雙方談判因故中止。四月,鄭一嫂赴廣州與兩廣總督百齡談判,協議接受招安,並將艦隊集合於香山縣外海芙蓉沙。四月二十日(1810年5月22日),百齡赴芙蓉沙接受張保仔、鄭一嫂投降,共計海盜婦孺17,318人、船226艘、砲1,315尊、兵器2,798件。張保仔正名為張保,清政府賞給千總頂戴,保留30艘船私人艦隊,留於廣東水師效力。六月三十日(7月30日),因擒獲西路海盜烏石二立功,賞戴藍翎,以守備超等升補。二十四年(1819年)四月,升授福建澎湖協水師副將。張保仔任澎湖副將後,家眷亦跟隨張保到澎湖定居,育有一子張玉麟及一女。張玉麟的後代在澳門定居。
相傳廣東、香港等地有許多與張保仔有關的遺蹟,在長洲、塔門、南丫島和舂坎角都有張保仔藏金的傳說,最廣為人所知是長洲張保仔洞,至今一直流傳它是張保仔埋藏寶藏之地。不過有人認為張保仔洞極為狹窄,無法埋藏寶物,所以張保仔洞其實只是躲避清兵追捕或存放火藥的地方。另外也有流傳赤柱舂坎角的一間天后廟神枱下,有一專供張保仔遁逃之地道,然現今已被封。
但據葉靈鳳於《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一書中指出,張保仔旗下的海盜勢力全盛時期共300艘戰艦,7萬多名部眾。以張保仔的地位及聲勢,官兵對之猶有所懼,張保仔不可能亦不須藏身於陸上山洞,亦不可能將金銀財寶埋藏於陸上,他認為香港故老相傳,有關張保仔藏寶之說多為傳說,而非真實。
此外,據許地山教授考查,指出現今香港島的西營盤是當年張保仔營寨的舊名。然而此說卻為香港作家葉靈鳳所否定,指出西營盤之名,純指開埠初期駐紮在港島西區一帶的英軍軍營。在港島歌賦山山腰,有張保仔舊時據守海島、以青磚和蠻石鑲砌而成的塹壕遺蹟。
除此之外,一條在香港島太平山山腰的古道,也被命名為張保仔古道,惟古道是否張保仔所開闢則無從稽考。據史書記載在清嘉慶年間在新會縣潮連鄉(今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潮連島)周邊經常遭受紅旗幫進犯,在一場戰事中,張保仔的海盜船被打沉,留下十個字後逃之夭夭。後來周圍淤積成沙,鄉民們稱此地為特成沙。現今已建成公園紀念,取名為特成沙公園。
樂在棋中社會企業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出版了一系列以張保仔藏寶為主題的桌上遊戲和繪本故事,包括《張保仔傳說》、《張保仔傳說2 藏寶香港》桌上遊戲及《張保仔傳說》繪本故事書等。手機遊戲神魔之塔亦推出張保仔角色卡片為遊戲中玩家可選用的召喚獸之一。
在張保仔的一生中,影響他較大可以說是鄭一嫂(1775年—1844年),她原名石陽,乳名香姑,又稱鄭石氏,清朝著名女海盜。鄭一嫂本是妓女,可能是蜑家出身,嫁給鄭一後成為海盜,世人遂稱她為「鄭一嫂」。鄭一死後改嫁其義子張保仔,並接掌亡夫留下的紅旗幫海盜集團。
鄭一來自一個成功的海盜家族,其從事海盜活動的紀錄最早可追溯至十八世紀中葉,繼承族兄鄭七的事業後開始成為海盜。在娶了石陽這妻子後,鄭一利用其武裝力量及家族威望,恩威並施下使原本與他互相競爭的廣東海盜們締結統一聯盟。到了1804年,此聯盟已成為全中國最強大海盜艦隊,人稱「紅旗幫」。1807年11月16日,鄭一在越南過世。鄭一嫂馬上開始爭取他原本的領導地位。她開始培養自己的個人關係來讓原本敵對的海盜們認同其社會地位、穩固其威望。
嘉慶十五年(1810年)四月,鄭一嫂赴廣州市與兩廣總督百齡談判,協議接受招安,並將艦隊集合於香山縣外海芙蓉沙。四月二十日(1810年5月22日),百齡赴芙蓉沙接受張保仔、鄭一嫂投降,共計海盜婦孺17,318人、船226艘、砲1,315尊、兵器2,798件。
晚年的鄭一嫂居於澳門,開設賭場及販賣食鹽。鴉片戰爭期間她還曾給清廷作過參謀。1844年病逝於葡屬澳門,終年69歲。鄭一嫂與鄭一有子鄭英石(1803年生)、鄭雄石(1807年生);與張保仔有子張玉麟和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