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中英街的歷史
中英街(Chung Ying Street)位處沙頭角,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市共同管理,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陸上邊界一部分。街上中央豎立了界石,標明香港與深圳的分界。 由於中英街位於香港邊境禁區,若要進入,中國大陸居民需要申請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香港居民則需要申請邊境禁區通行證(俗稱禁區紙)。
1898年聯合王國政府與大清帝國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1899年3月16日在這裏開始勘界,至18日結束。勘界時以潮漲時沙頭角河的最高水位作為兩地東面的分界線。最少至1922年時仍是沙頭角河的入海口。不過由於沙頭角一帶的河床比較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已經完全乾涸(現時沙頭角河的入海口已完全在深圳市境內)。當時英屬香港政府並未限制居民往返中港兩地,所以河床變成了一條天然的街道,商店都紛紛在河床兩岸設立,並改名中英街,別稱鸕鶿徑(又有稱為「鷺鶿徑」)。
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而作為香港宗主國的英國實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對壘。港深邊界的中英街和深圳河隨之而成為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對峙的最前線,被形容為「東方柏林牆」。
1967年7月8日,為六七暴動一部份的沙頭角槍戰發生,事件以共6死20傷結束,死者包括5名香港警察和1名中國民兵,香港政府其後宣佈邊境全面封閉。直至1979年後方開放沙頭角管制站。
在中英街,中方在1990年代致力展開多個大規模的發展項目,如位於中英街街道填海區的「碧海花園」、「海港花園」、「碧海園」、「海天園」、「東和海韻園」等;英方則保持中港區隔的原則,不動自然郊野且不發展原有的寧靜鄉鎮沙頭角墟。
深圳鹽田區政府自2002年起在每年3月18日設立「中英街3·18警示日」(與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共鹽田區委合辦),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小廣場舉行紀念活動,包括鳴響中英街警世鐘和與市民學生合唱愛國歌曲等。
2014年12月16日,深圳市鹽田區政府設立中英街管理局,負責管理中英街轄區(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城市管理等事務。
2024年12月24日,耗資5000萬港元的中英街檢查站重置工程完成,原有的帳幕式檢查站拆除,改為正式的建築物。新檢查站引入人臉識別鏡頭,核對進出者的容貌和資料。持有有效禁區紙並經過登記的中英街居民可循「無感通道」進出,檢查時無需停下出示禁區紙或出示指紋識別,便利人流往來以及提升檢查站處理能力。若過關人士未有登記就步入檢查通道,系統會亮起紅燈並顯示「請停步」字樣,而已登記人士則會顯示綠燈並顯示「請前進」字樣,機器可以同時偵測兩人並行。除此以外,檢查站亦設有人工通道和貨物通道,另設有X光檢查器和離子分析儀,以便香港海關人員抽查貨物。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分別表示,有計劃擴大無感通道的使用範圍至其他出入境口岸,比如落馬洲河套區口岸。中英街居民普遍歡迎相關措施,認為新檢查站無需出示禁區紙更方便。
新檢查站設計展現沙頭角支線火車站的特色,靈感來自孔嶺站及其他舊火車站,採用中式青磚牆、麻石腳線、中式窗戶、白色柱子、木製長椅、火車道砟和枕石等元素。部分外牆採用仿生鏽裝飾鋁板,以銅板製成昔日火車模樣。招牌則參考大埔香港鐵路博物館外的白底黑字。檢查站內部採用高樓底設計,並設有落地玻璃,讓自然光透入檢查站,並融入多項節能設計,為中英街增添文化地標,同時成為打卡熱點。通關大堂設有傳感器,自然光線充足線將自動關閉部分照明系統,減少能源消耗。通往中英街的通道與外側竪立透明膠板分隔。
中英街被深圳評選為深圳八景之一(即「一街兩制」)。 中英街的旅遊並不僅限與中英街本身。旅遊上的中英街廣義上指的是深圳沙頭角海關關口以南中英街以東這一區,即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因此前往中英街旅遊除了中英街本身以外還有其他景點,如紀念區、浮雕等,幾乎屬深圳管轄。香港這邊則不是十分關心,只有讓一些小店鋪服務而已。
中英街界碑是位於中英街街上正中位置放置的八塊中英邊界界碑。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以阻礙交通為名拔除中英街3至7號界碑。抗戰勝利後,於1948年4月中英街雙方在沙頭角舉行隆重的重豎界碑典禮。英國方面改以在沙頭角邊界立20塊石碑作為邊界標誌,其中在沙頭角老鎮、中英街地帶有8塊界碑。
中英街界碑面對深圳一面刻有中文「光緒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第x號」字樣;面對香港一面刻有英文「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 No.x」。
目前在中英街上可以看到的界碑有:
第一號界碑:位於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附近、警世鐘後、江澤民題字石碑旁。目前完全處在深圳一方。
第二號界碑:位於一號界碑往北約100米,新界住宅小區圍墻外,因修路不慎導致與地面成20度角傾斜。目前完全處在深圳一方。
第三號界碑:位於進出香港新界的入口附近。
第四號界碑:位於中英街百年古榕樹下。
第五號界碑:位於中英街北段。
第六號界碑:位於中英街北段。
第七號界碑:位於中英街界碑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公示大理石石碑附近,但由於修路已被填埋下半部分。
而不知所蹤的界碑據南方網刊載的一則報道中顯示,界碑已「躺在進入中英街的聯檢橋下的小河中」,
1894年,日本挑起侵略中國的戰爭,清朝陸軍戰無不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危在旦夕,卑怯地向日求和,訂立《馬關條約》、賠償二萬萬兩,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清政府的無能和中國的積弱,引起列強紛紛在中國爭奪地盤,德國佔據了膠州灣、俄國佔據了旅順、大連和東北,而法國則霸佔了廣州灣(湛江)•於是英國亦以此為藉口,聲稱為了香港的防衛問題,要求中國將九龍半島(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以及附近大小二百多個島噢,租借給英國。
- 年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北京簽署,專條內容規定將新界及九龍半島租借給與英國,自1898年7月1日起,九十九年為限期,至1997年6月30日止。但租金多少,未有提及、亦從來沒有交收。至此,英國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占去整個香港地區。
- 年3月11日•新界北部陸界的定界談判在香港舉行,
中英代表王存善和駱克參加了談判。1899年3月16日•中英勘界委員王存善、駱克及勘界人員來到沙頭角勘界,他們從大鵬灣出發,沿梧桐山下的小河豎立界樁,界樁上寫著「大清國新安縣界」,後來改為界碑。
3月18日沙頭角勘界結束,3月19日在香港簽訂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合同確定了勘界界線、即「北界大鵬灣英國東經線114度30分潮漲能到處」。中英界碑分佈在梧桐山下乾涸的河床上,不久,有人在界碑兩側填土買賣,河道的中間形成了一條街,原名「鷿鷥徑」•形成了中英街的雛形。
在中英街還未形成之前,東和墟就是沙頭角、鹽田乃至整個東部最熱鬧的地方.以前鄉民要購買生活用品、需要翻山越嶺到十幾裏外的深圳去趕墟。後來,在一位潘姓人士的提議下,1830年左右,沙頭角建立了墟市,取名「東和墟」墟址就在沙頭角鎮內與中英街交叉的橫頭街一帶。建墟初期有店鋪72間,每逢墟期門庭若市,甚至鹽田、橫崗和惠陽一帶的鄉民也紛紛到來。
東和墟留在「華界」繼續繁榮,直至後來被一場強烈的颱風推毀。而立著界碑的河道兩側,則開始出現了店鋪,做起了生意,慢慢地衍生為今天的中英街。
中英街只有250 米長,共有8塊界碑,它們不僅是一百年前中國遭英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歷見證,也是中英街歷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其中位於博物館廣楊附近的1號界碑就是當年勘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