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60週年慶晚宴
移居多倫多的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教授及學生,為紀念母校的紡織及製衣學系設立60週年慶,週五晚(11月10日),特於萬錦市金廷宴酒家舉行「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60週年慶晚宴」。
在席中,各教授及師生們一起懷念在校園的時光,籌委會主席何胡景市議員表示,很感謝陳家駒教授一直對該學系的支持和教導,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前身為紡織系,在一九五七年於理大前身香港工業專門學院成立,歷史悠久。
何胡景說,多年來,紡織及製衣學係是香港唯一提供有關服裝設計及紡織學大學課程的高等學府。學系除提供配合工商界及社會需要的多元化課程外,亦帶領業界在應用研究方面的發展。
據悉,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於二零零五年九月到訪理大期間,參觀了紡織及製衣學系研製出的全球首創出汗暖體假人,並聽取納米科技應用於紡織及製衣業的最新發展。曾副主席曾高度讚揚理大在應用科研方面的成就,並鼓勵理大再接再厲,更上層樓。此外,政府創新及科技署於二零零五年選定在紡織及製衣學系內成立全港首間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中心集紡織、設計及研發於一身,致力推動香港 成為世界一流時裝及紡織中心。同年,紡織及製衣學系獲工業家益德集團創辦人謝安如伉儷慷慨捐助,創立亞洲第一所專為推動內衣專業教研工作而設的益德內衣專業學院。紡織及製衣學系提供多元化的獨特課程,由高級文憑、學士至深造程度不等,涵蓋服裝設計、服裝供應鏈管理、內衣學、採購及紡織學等範疇。
至於香港紡織業的發展始自四十年代中期,大陸政權的改變,令國內人士大量南移至香港。這些人當中,很多是擁有大量的資金和深厚的經驗,加上在南移這群人中,很多是紡織的技術人材,香港的紡織因而開始建立起來。在這段期間,紡織業主要是掌握在外省籍人仕手中,而潮籍人仕事實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不過所經營的工廠是規模較小。
對於香港工業化起關鍵作用的新移民,是來自上海、江浙一帶的企業家和技術、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上海是中國的輕工業中心和貿易中心。抗日戰爭之前,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高於香港,經濟地位也高於香港。抗戰勝利後,上海及江浙的製造業企業家準備重新大展拳腳,紛紛向美、英和其他西方國家訂購了大批紡紗、漂染、織布、針織和其他輕工機器設備。但由於中國內地爆發了戰爭,其中一部份企業家就將這批機器設備連同原有的機器設備運來香港,他們抵港立即積極籌備並迅速開業生產,並且聘用了不少原在上海及江浙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成為香港製造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令香港的紡織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
同時,在1951年,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則按英國的意思,斷絕和中國來往。香港戰後剛剛恢復和發展起來的轉口貿易因此一落千丈,香港經濟被迫轉型。這正好藉助中國內地湧進的資金、勞動力和技術,與世界的市場有廣泛聯繫的優勢,大量進口棉花,加工製成品及半製成品,轉銷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等各地,使紡織業迅速發展。
有些資本家在四十年代末期來港發展建廠,就在1947年,內地移民在香港成功建立了第一間紡織廠。除後紡織業便發展得十分迅速,就在同年,工廠的數量已有一千家,而工人則有五萬二千人;而在1957年,工廠的數量已有三千三百家,工人有十五萬,;而在1967年,工廠的數量已達到一萬一千家,工人有四十三萬人。可見在這二十年間,工廠和工人的數量增加了很多倍,反映香港工業一年比一年強大,一年比一年進步!
而毛紡織業是在戰後才發展起來的,但在香港也算是一個古老的工業行業。港製毛紗主要供給本地毛織廠使用。香港第一家毛紡織廠設於1948年,當時主要生產毛線,銷往南朝鮮廠地區。
在四十年代未期,有很多資本家來港發展,如:查濟民、安子介、唐翔千、陳廷驊等;及一些後期才來港的,如田元灝。其後他們的子女(移民的第二代)繼成了其業務,如唐翔千之子唐英年、田元灝之子田北俊和田北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