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治專訪 - 美國的雷聲
經過長期談判,更新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終於水落石出,新鮮出爐。不僅如此,連它的名字都改過。陳國治有何評論?陳國治表示,新的協議改稱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多多少少是為了形象包裝,實際上的內容(加拿大對美國)除了把新的經濟領域加進去,是和以前的NAFTA差不多的。令人感覺總統先生的雷聲大、雨點小。
陳國治表示,一年多以來,總統先生可謂動作頻頻,暢所欲言,最開始說對加美雙方的貿易協定只需要「稍微調整—tweak」,後來又把NAFTA說得一無是處、非常糟糕,揚言時刻取消。威逼談判對手,極限施壓,雷聲隆隆。加拿大的談判代表與之周旋了很長時間,讓他有他講,我有我的沉默對策,最終搞定這個協定,化解了一場雷暴,總統先生以雷嗚聲的手法,只帶來小小雨點。
之所以說雨點小,是因為仔細看來,恊定改動的方面其實並不是很大。比如汽車方面,反反覆覆談判之後,只不過是在每一個型號汽車的北美原產地規則上,由原來的62.5%增加到75%。既然本來就有大部分零部件產自本地區,將這個百分比增加到75%也不是難事。最重要的是保障加國汽車及零件不受美國232關稅的影響,避免了總統先生任意無時無候地加稅。其實更大的問題,是這些汽車出產後的國際銷路。這些車在北美買賣是沒有問題,出口到其他市場是否具有競爭力,就很難說了。
在農業方面,美方最初要完全摧毀加國的奶製品供應管理體制,最終也只不過是雷聲而已。奶類產品無論如何都需要雙方進一步向對方開放一定的市場,這是一早就知道的事情,與加歐全面貿易協定(CETA)以及泛太平洋夥伴協議(CPTPP)相看齊。當前的供應管理體制,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護主義,和別人談自由貿易,對外開放,多多少少都應該相互給對方一些空間,這是意料中的事情。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加拿大方面始終保持淡定、忍耐、有理有節。因為他們知道,美國畢竟需要加拿大的貿易,也需要墨西哥的貿易,這樣美國才能保彰自己的貿易安全。中國、加拿大、墨西哥這三大市場,佔據了美國貿易的一半。如果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搞不定,或者不能做出對某一方面的讓步,就等於美國自己也搞不定半壁江山的貿易。所以儘管聲勢很大、貌似很威武,其實美國也知道自己有弱點;儘管對別國施壓是聲音巨大,「汪汪的聲,甚至大過雷公的聲音」,但最終無能量造成一個徹底、翻天覆地的改動。
加國依舊要貿易多元化
那麼經此過程,加拿大何去何從?有什麼教訓?陳國治還是堅持以往的觀點:一定要分散投資,努力開拓亞洲和歐洲等其他市場。其實這個協定的內容,持續或取消和以前是類似的,任何時候,只要某一方給出6個月的提前通知,就可以退出,就可以取消。所以不必太過注重協議中的相關條款。
最重要的是要減少對一個貿易夥伴的過分依賴,擴大與多個國家、多邊貿易。這才是我們國家需要的貿易安全策略,永遠靠住一個山,不是長久的安全之策。美國也是一樣,它無論如何也需要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貿易協定,這也是他們的貿易安全考慮。
陳國治表示,對於加拿大來說,此次自由貿易協定的最大意義,不在於大家相互可以不交關稅減少成本,最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協議之後,美國不可以隨時隨地對加拿大或墨西哥兩個貿易夥伴隨心所欲地加稅。以汽車行業為例,如果沒有自由貿易協定,其中一方可以無厘頭提出要加25%,如果不夠還再加25%,再不夠再追加到100%……,這當然接受不了,這就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新貿易協定的重大意義,和以前的NAFTA一樣,就是為三國的經濟提供了確定性、提供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並防止其中一方突然嘁起條筋、無厘頭地要大幅增加關稅。
雷暴已過,期待天朗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