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治專訪 - 四十年的屏障
中國改革開放從1978年開始,自從鄧小平引入這一劃時代的決策,至今已經有四十年。陳國治表示,眨眼四十年了,人(鄧小平)不在,但改革仍在,中國和世界格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的路程不簡單,絶對不是一帆風順,是經過很多挑戰。這四十年的滄海桑田,陳國治認為改革開放碰上了四個大屏障。
第一,落後、不文明的屏障。在中國開始開放的時候,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生產力低下的發展中國家,民眾的意識都不是很高。當國門打開的時候,令很多發達國家的人看到這個神秘國家的面貌,感覺到中國人很「普通」,比我們的普通話還要普通!他們對世界外面的很多事情都不認識,了解,又不文明,例如煙頭滿天飛,口痰隨地吐,談話聲音響過雷公......有流言話:「uncivilized」的群眾。
第二,是「質量低廉」的屏障。起步改革開放,轉眼過了十年,中國在輕工產品的製造業方面做出努力,產品開始遠銷海外。但是隨之而來的就遇到另一個屏障,產品的質量和耐用性,產品價廉物不美,很多中國的產品被認為是容易爛、易損壞等等,未經怎麼様使用,已經出現問題。「中國製造」的名稱當時被認為是代表沒質沒量、容易破爛,在日常生活中的代名詞。
第三,光陰似箭,又過了十年,中國人不再被視為不文明群眾,也很少有人再講產品質量低劣,但中國產品又被掛在另外一個屏障上- 政府支持、補貼。中國躍升為世界工廠,產品走進地球每一個角落的同時,被認為是經過政府支持,被認為是因為有政府補貼,才可以用低價走進其他國家的市場。
南柯一夢,又過了十年,到了近期,中國產品和服務業再次迎來新的屏障- 被質疑有「安全」問題,對其它國家的秘密,在各個領域上,造成風險、威脅,常常草木皆兵。這是第四道屏障。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國紛紛瞄準未來新興產業的時代。各個經濟大國都在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做出規劃。全球的工業和就業不再是以機械和車床為主體,而更多地向鍵盤和程序員的知識經濟轉型,未來的市場不僅僅是產品質量的競爭、價格的競爭,更是技術創新的競爭,標準規範的競爭。除了中國產品勢頭強大之外,還有德國推出《工業4.0》的規劃,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製定了《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加拿大在新的聯邦政府主導之下也大力開發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英國也在開發《英國工業2025》戰略。中國也開發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各個大國都在爭取在未來經濟中搶占先機。
陳國治表示,縱觀四十年裡,中國改革開放,差不多每隔十年,就碰上一個屏障。奇怪的是,在不知不覺間,無論是什麼樣的屏障,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中國的經濟從差不多由零,擴大了225倍,躍升為世界總量第二,達到12.3萬億美元,商品進出口貿易達4.1萬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的產品遠銷全世界,中國的遊客走向全世界,中國的留學生成為世界各大學爭取的對象……。
四個屏障,是改革開放路上所遇到的挑戰,同時也顯示了改革開放克服困難的成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中國產品在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受到關注和重視。
陳國治認為,一些冷戰時期的對抗思維,在全球一體化之中,已不合時宜。依然認為中國是個「問題」,也不合時宜。中國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強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參與和貢獻力量之一。與其以對抗和零和的思維繼續「問題」中國,不如大家坐下來,好好商量如何同舟共濟,共同面對全球經濟出現的新挑戰。
話說回來,不文明、中國製造、支持補貼、安全,下一個屏障,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