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成立流行病防範及應對獨立小組,加拿大的廖滿嫦及中國的鍾南山為成員之一
10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今年7月成立的疾病大流行防範和應對獨立小組本週公佈了其工作計劃。獨立小組正在努力就2019冠狀病毒病的出現、全球建議、國家應對措施和病毒造成的影響構建權威的「時間順序」。來自加拿大的無國界醫生組織前國際主席、華裔的廖滿嫦 (Joanne Liu),以及來自中國的著名傳染病專家鍾南山為成員之一。
構建新冠大流行的時間順序是獨立小組工作計劃的一部分。這份工作計劃描述了獨立小組未來幾個月內的工作主題和將要回答的研究問題。
獨立小組的聯席主席、新西蘭前總理海倫·克拉克說:「獨立小組試圖確定為什麼2019冠狀病毒病會成為一場全球性的大流行病。權威的時間順序將有助於確定專家組對已發生事件的分析,並確認吸取的教訓。」
為了幫助確定時間順序,專家小組將咨詢流行病學專家並審查科學文獻。 它將與研究病毒起源的科學家進行協調;審查世界衛生組織在新冠病毒傳播的同時提出的建議;對正式的科學出版物之外的媒體和其他報道等「灰色文獻」進行審查;並且在必要時查看世衛組織的內部文件。其他信息,例如超高死亡率數據,也將得到檢查。
國家應對措施
目前,獨立小組還在建立一個框架,以瞭解國家和地方的對策。
獨立小組聯席主席、利比里亞前總統埃倫·約翰遜-瑟里夫說:「小組將研究各國採取的不同應對方式,以及這些行動如何影響了這一大流行病的軌跡。」
她指出,「國家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意願和能力已經影響到這一疾病的傳播或是否被遏制、人們生病還是保持健康,以及經濟是否受到破壞或受到保護。」
獨立小組將記錄在以下方面採取的行動:協調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應對措施;衛生系統是否為疾病大流行做好準備;社區參與;公共衛生和邊境控制措施的實施。
被分析的國家的選擇標準將根據諸多因素,包括疫情暴發的類型,例如是否屬於早期就遏制了傳播;還是早期暴發,然後被遏制;抑或出現不止一波感染;或者疫情未及早解決,持續出現大規模疫情。
工作計劃
獨立小組本週發佈了其工作計劃。這是指導小組開展審查工作的路線圖。工作計劃將隨著審查的進展和大流行的發展而演變。它列出了四個主要的審查主題:
•在過去的基礎上前行:從以前的大流行病中吸取經驗教訓,瞭解2019冠狀病毒病之前的健康安全體系和參與者的狀況。
•審查現狀:確定與新冠大流行有關的事件和活動的準確時間順序,包括世衛組織提出的建議及其對策。
•瞭解影響:審查新冠大流行和應對措施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面向未來的變化:分析和展望如何增強國際體系,使其具備應對疾病大流行的準備和應對能力。
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決議,呼籲對國際社會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的表現進行獨立和全面的評估。
7月,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佈啓動大流行病準備和應對獨立小組,並任命克拉克和約翰遜-瑟利夫擔任聯席主席。
小組成員包括:
• 英國前外交大臣、國際救援委員會首席執行官米利班德
• 美國總統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前負責人、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前負責人、喬治城大學教授馬克·迪布爾
• 法國外交官和教授、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前負責人米歇爾·卡扎奇金。
• 墨西哥前總統、經濟學家埃內斯托·塞迪略
• 印度前衛生部長普里蒂·蘇丹
• 哥倫比亞前財政部長、經濟學家毛里西奧·卡德納斯
• 來自沙特阿拉伯的聯合國人口基金前執行主任奧貝德
• 南非衛生部前總幹事、世衛組織緊急情況方案獨立監督和咨詢委員會前主席馬特索
• 非洲聯盟青年問題特使、外交官、泛非運動活動家和女權主義者、來自突尼斯的阿雅·切比
• 無國界醫生組織前負責人、來自加拿大的廖滿嫦 (Joanne Liu)
• 中國著名傳染病專家鍾南山
無國界醫生於2013年6月國際會員大會上當選的廖滿嫦醫生(Dr Joanne LIU),10月1日正式擔任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
廖醫生說:「無國界醫生目前面對著很多的挑戰。我們如何能夠在不斷改變的局勢中,為受困於衝突中的人民,如阿富汗、索馬里、敘利亞等地的居民,提供救命的醫療護理?我們如何能夠確保病人和救援人員的安全?我們必須以病人的需要為核心,應對這些挑戰。」
廖醫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出生,在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醫學院接受訓練,其後到紐約大學醫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擔任兒童急症科研究員,並在麥吉爾大學獲得衛生領導國際碩士學位。她是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副教授,並曾在上海復旦大學教學。
無國界醫生秘書長奧伯賴(Jerome OBERREIT)說:「廖醫生有豐富的無國界醫生工作經驗、曾直接參與醫療工作、亦管理前線救援項目,以及她將病人放於人道工作首位的熱誠,這將為她引領無國界醫生未來數年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廖醫生於1996年加入無國界醫生,並到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為馬里(Mali)難民工作。其後,她到印尼為海嘯後的救援工作提供支援,到海地協助受地震和霍亂疫情影響的人民,並到肯尼亞(Kenya)為索馬里(Somalia)難民工作。她也協助制定剛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ongo)首個針對性暴力倖存者的全面醫療護理項目。她亦到過多個衝突地區工作,包括巴勒斯坦(Palestine)、中非共和國(Central African Republic)和蘇丹(Sudan)的達爾富爾(Darfur)地區。
廖醫生在1999年至2002年期間,擔任無國界醫生在巴黎辦事處的項目經理。她於2004年至2009年期間,出任無國界醫生(加拿大)主席。她協助設立遠程醫療項目,將組織在150個偏遠地區工作的醫生,與全球超過300名醫療專家連繫起來。
廖醫生在2013年獲得加拿大皇家內外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蒂斯代爾人道奬(Teasdale-Corti Humanitarian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