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Jun2024
安省華人社區歷史之九 多倫多的華人媒體歷史前言 葉左肇
多倫多華裔媒體的發展與多倫多華人社區的發展互連,息息相關。多倫多唐人街的發展史,要由1858年7月8日,卑斯省的弗雷澤河畔發現金礦講起,卑斯省政府為了要大量人手開採金礦,於是利用香港金山莊安排桅船,由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即開平、新會、台山及恩平等四邑地區,運來一批又一批的廉價勞工,直至1870年,金礦已被開採得七七八八,而當時的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麥當奴(John A MacDonald),為了要連貫加拿大東西兩岸,於是決定興建一條跨越洛磯山脈的鐵路,由卑斯省直達太平洋,並邀請美國一名建築商翁德丹克(Orderdonk )承建,順理成章,原先到卑斯省開採金礦的華工,便加入了建設鐵路工程。
1880年開始,為數約一千五百人原在美國鐵路工作的華人,亦加入興建加拿大鐵路。一年後,承建商為了加快興建速度,又再委託香港的聯昌公司,由香港僱用了二千多人到加拿大,而太平洋鐵路卑斯路段,在1885年11月完成,有些華人潛返回國,有些則留在卑斯省,亦有些加入向東岸興建的鐵路。故此,沿鐵路一帶,如阿爾伯特省的卡爾加里市,以及安省的多倫多市,也因為興建鐵路關係,不少華人由加拿大西岸,遷移至東岸定居。
多倫多華人最初聚居在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以南至約克街(York Street)一帶,也就是華人在多倫多的首個落腳點,多倫多地區的華人社區最早於1877 年左右建立,最初人口為兩名洗衣店主,根據188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華人只有7名,在1891年,另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多倫多華人只增至33人,直至太平洋鐵路建設,由西岸帶來東岸的華人逐漸增加,由1910年至1918年期間,華人社區巳由威靈頓街,擴展到伊利莎伯街(Elizabeth Street)及登打士西街(Dubdas Street West)一帶,經營的行業方面,亦由洗衣及餐館兩大行業,擴展至百貨及批發等行業,及至2012年,聚居在大多倫多市及約克區的華人數目,估計約有60萬人,亦由原先居住在威靈頓街、伊利沙伯街、士巴丹拿道及芝蘭東街一帶,轉移至士嘉堡、約克區、密西沙加、北約克甚或遠至倫敦市、聖嘉芙連市等地區。
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加拿大總人口約3632萬(2023年已突破4000萬),其中華裔約1,715,770人,佔總人口的4.7%,華裔在全國人口比例第三位,而多倫多的總人口約6142880人,華人約679730人,約佔11.1%。
後來多倫多市會堂在伊利莎伯街建立,不少華人店舖被政府收回,於是分三路遷移,一些向西搬遷至士巴丹拿道(Spadina Ave.)夾登打士西街(Dundas Street West ),即現今的唐人街一帶,而登打士西街過去則稱作舊威士頓路(Old Weston Road),於1884年時,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以該段道路作為多倫多鐵路西站(West Toronto Railway Station),但現今該鐵路已於1997年重鋪,成為新的士巴丹拿道街車系統。另一些向東移徙到芝蘭東街(Gerrard Street East)夾博維爾路(Broadview Ave.)一帶,成為今日的東區唐人街,亦有一些搬到士嘉堡雪柏大道(Sheppard Ave.)附近落腳,即現今慶龍中心附近,自此以後,華人的聚落向北遷移,現在七號公路一帶,已成為華裔移民選擇的新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