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倫多餐飲文化專題報導 之六 多倫多華人飲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多倫多華人飲茶文化源起於香港和廣東省的移民,他們習慣了早上一盅兩件的飲茶文化,來到了多倫多,也免不了有點思念這風味,可惜,當時並無正宗「茶樓」,只有咖啡店café。
1. 初期(1900–1930 年代):
- 1901 年,多倫多出現第一間「Chinese café」,主要供應炒飯、麵條,以及「雜碎」(Chop Suey)。
- 當時的中餐館更像是勞工食堂或小飯店,沒有香港廣東那種「茶市」文化。
- 華人主要是單身勞工,生活艱難,也沒有條件悠閒「飲茶」。
2. 漸進期(1940–1950 年代):第一批「酒樓」登場
- 隨著二戰後,加拿大對華人移民政策逐漸放寬,家庭移民開始增加。
- 1948 年開業的「荔園酒家(Lichee Garden)」 被視為多倫多第一間大型粵式酒樓,可以舉辦婚宴、團年飯。
- 當時的飲茶仍是「週末奢侈享受」,菜式以蝦餃、燒賣、叉燒包等廣東點心為主。
- 這標誌著「飲茶」文化首次在多倫多落地。
3. 成長期(1960–1970 年代):唐人街茶樓林立
- 1967 年加拿大廢除種族歧視移民制度,香港與廣東移民大量湧入。
- 第一唐人街(Elizabeth St. 一帶)與後來的唐人街西區(Spadina Ave.)出現更多酒樓。
- 飲茶開始普及,不再只是重大節日,而是週末家庭聚會、朋友社交的主要方式。
- 當時常見的老字號包括 「金龍酒家」(Golden Dragon)、「荔園」 等。
4. 全盛期(1980–1990 年代):「推車點心」時代
- 香港移民高峰,帶來正宗港式茶樓經營模式。
- 「推車飲茶」(服務員推着蒸籠小車,逐桌兜售點心)成為標誌。
- 茶樓動輒數百座位,週末早上全家去「飲茶」成為華人家庭日常。
- 這段時期的飲茶文化也開始吸引非華人顧客。
5. 現代(2000 年代至今):郊區化與精緻化
- 隨著華人社群向 士嘉堡、萬錦、列治文山 擴散,大型酒樓(如「帝苑」、「君臨」)在華人聚居區落地。
- 飲茶變得更精緻,從傳統推車轉向「即點即蒸」。
- 年輕一代華人甚至把飲茶與咖啡文化結合,出現「新派點心」、「下午茶式飲茶」。
整合以上資
- 1900–1940年代:沒有真正的飲茶,只有小館子。
- 1948年荔枝園酒家:多倫多首批能提供「飲茶」的正宗酒樓。
- 1960年代以後:隨香港移民潮,飲茶逐漸成為日常。
- 1980–1990年代:推車點心的黃金年代,飲茶成為多倫多華人社會的重要社交文化。
- 2000年代後:飲茶隨華人北移而擴展,並趨向精緻化、國際化。
飲茶在多倫多(乃至整個北美華人社群)不只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而 新一代華人(尤其是 80、90 後移民二代、以及新近來加的留學生)對它的態度,確實存在「認同」與「衝擊」兩股力量。
新一代華人對飲茶文化的 認同
- 身份的連結
- 飲茶被視為「廣東/香港文化的標誌」,即使是不常說粵語的年輕一代,也會覺得「飲茶」是一種回到家族、社群的儀式。
- 婚宴、過年團聚、探親,很多時候還是選擇去酒樓「飲茶」,象徵歸屬。
- 家庭記憶
- 很多人第一次飲茶的回憶,來自跟著爺爺奶奶、父母去酒樓,點蝦餃燒賣,喝茉莉花茶。
- 這種情感連結,使飲茶超越了單純的飲食。
- 社交功能
- 對部分新生代來說,飲茶仍是「週末跟朋友 family brunch」的替代品。
- 一些人甚至會帶非華人同學、同事去體驗,把它當作分享文化的窗口。
新一代華人對飲茶文化的 衝擊
- 生活方式的轉變
- 年輕人節奏快,週末更傾向去咖啡館、早午餐(brunch),而不是花兩三小時飲茶。
- 傳統茶樓的「排隊、喧鬧、等位」對部分年輕人來說顯得不方便、不時尚。
- 語言與文化隔閡
- 有些二代、三代華人不太會講粵語,面對酒樓服務員推車吆喝,反而產生疏離感。
- 菜單上的點心名稱陌生,甚至會覺得難以下單。
- 消費習慣的影響
- 年輕人偏愛「小而美」的餐飲,如 fusion dim sum(創新點心)、精品茶館。
- 傳統大型酒樓模式成本高昂,逐漸失去吸引力,部分在多倫多已經關閉或轉型。
- 飲食文化的融合
- 有些新派年輕廚師把飲茶「咖啡化」:提供單人份點心套餐、下午茶式飲茶。
- 例如:抹茶流沙包、鴨胸叉燒包,甚至手沖茶與點心搭配 —— 這些都在挑戰傳統。
認同與衝擊的交織
- 對許多年輕華人來說,「飲茶」不再是日常必需,但仍是文化符號。
- 他們可能不常去酒樓飲茶,但一提起蝦餃燒賣,就會想到「我是華人」。
- 同時,新派飲茶文化(精緻化、融合化、潮流化)正在嘗試與新一代的生活方式對接。
- 認同:飲茶仍是家庭、身份、記憶的文化核心,特別在重大場合。
- 衝擊:生活節奏、語言隔閡、飲食多元化,讓傳統酒樓模式面臨挑戰。
- 未來:飲茶文化或許會轉型,不再是「推車酒樓」的大場面,而變成小而精緻、融合創新的飲食方式,卻依舊承載「華人文化的歸屬感」,就如急凍「點心」,飲茶未必一定要去酒樓,隨便在微波爐「叮一叮」,便有可口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