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倫多餐飲文化專題報導 之一 得閒飲茶與一盅兩件
平時在社交場合中,聽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一句:「得閒飲茶」。飲茶一般是指到茶樓來個「一盅兩件」。那麼,飲茶所指的是茶居、茶室、茶寮、茶檔、茶館、茶樓、酒樓、酒家等,又有什麼分別?一盅兩件又指的是什麼?在那是開始出現中式點心?多倫多的餐飲文化又始於何時?將會分輯為大家報導。
先說說茶居、茶室、茶室、茶寮、茶檔、茶館、茶樓、酒樓、酒家等的分別。
茶居 - 主要指清末民初設立於樓上或河岸邊,提供茶點、裝潢雅緻的場所,顧客多為文人雅士,也曾設有曲藝茶座。
茶樓 - 則規模較大,提供茶點和小菜,是普通大眾飽腹或款待賓客的地方,與茶居相比,更傾向於提供多樣化的餐飲服務,而非純粹飲茶的文藝場所。
茶室 - 格調較高,茶價當然亦較茶樓、茶居高昂,於是茶室就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士紳、商人或自由職業者飲茶、小休的地方。
茶寮 – 最早見於明朝,在單獨的小房子,相傍山齋,裡面陳列各色茶具,還要一名茶童專門伺候,茶寮內有火爐,還要堆放火炭、松樹枝等燃料,而明代的建築多是木結構,茶寮分開的好處,可以更有效地防火。
茶檔 - 泛指任何販售茶飲的小攤販或專門提供茶食的小店,可能包含茶餐廳或點心等,就如香港的大排檔。
茶館 – 最早見於唐代陸羽《茶經》而奠定飲茶風氣,宋代城市中已有「茶坊」「茶肆」,但主要是以茶為主,未必搭配點心。
茶樓 - 起源於廣州。茶樓主要是飲茶和吃點心的地方,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茶樓早於清朝之前經已存在。現存的著名茶樓有榮華樓、陶陶居、蓮香樓和澳門提督街市旁的龍華茶樓。
酒樓 - 起源於廣東,酒樓的前身是粵式茶樓,主要是喝茶和吃點心的地方,並不會有其他菜式供應。另一方面,從前的酒樓主要是舉行宴會的地方。
酒家 - 賣酒或供人飲酒的地方。現多用作大飯館的名稱。例唐.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至今日,茶室、茶室、茶寮、茶檔、茶館都較少見,一般「飲茶」的地方,都廣稱為茶樓,而宴客的場所則稱為「酒樓」,至於「酒家」亦有人稱之為經營食肆的東主,如旅館主人或酒保。此稱謂在歷代文獻中也有記載,如清代洪昇《長生殿·疑謔》即有「酒家有麼」的對話場景。
香港開埠初期,茶樓、酒樓分為兩個行業,先有茶樓,後酒樓。茶樓先於酒樓,皆因商貿未發達,茶樓就像餐廳,很多受薪者和商販去茶樓飽肚。 相反酒樓和妓院關係密切,不少酒樓開設在妓院附近,招待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兒,飛箋召妓陪酒常見於酒樓。
至於茶樓酒樓合一,是因為1903年,上環水坑口街妓寨毀於大火,另外石塘咀填海完工,一片荒蕪;港督彌敦下令,封閉水坑口妓院,要一律遷至石塘咀,務求借色情事業開發該地。大道中及水坑口一帶酒樓反對未果,很多因此結業,未結業的酒樓為求生計,兼營茶市,以杏花樓為先,其他酒樓相繼效仿,茶樓酒樓漸漸合一。至1935年,港府禁絕妓,酒樓必須兼做茶市維生,自此茶樓酒樓再無分別,而單純提供點心的茶樓,除香港中環區的陸羽茶室外,則逐漸淘汰。
當時還有主要舉辦筵席的中式酒樓,如杏花樓、鏞記酒家、南園、西苑、文苑、大三元、宴瓊林、聚馨樓、探花樓、觀海樓、桃李園。 「杏花樓」是香港的第一家酒樓,1846年開設在上環水坑口。 1900年,酒樓已增至三十多家。 當時,酒樓亦是達官貴人的聚會場所。 1933年3月14日,華民政務司夏理德就獲得華人士紳於石塘咀「金陵酒家」設宴慶賀榮休。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有些在香港的酒樓擺酒的主人家都會封一封「謝廚利是」予酒樓廚房,用意是叫廚房把他們的酒席弄好一些,因此舉被廉政公署列為「收受利益」項目,已被取締。
1971年,美心食品於尖沙咀星光行五樓創辦首間粵菜酒家 — 翠園酒家,由伍沾德擔任總經理,王鍻良當主任廚師,引進嶄新的「中式食品、西式服務」管理。當年,一般中式酒樓沒有賣甜點,顧客喜歡差遣侍應到其他店舖買糕點作飯後甜品,於是翠園率先於酒樓售賣西式糕點和水果;又廢除中式餐飲業的跟“車頭”行規,所有廚房菜式由公司管理;並且嚴禁廚師炒菜時抽煙和建立中菜標準化制度。 另外,又推出多項在當年屬「劃時代」的變革,包括:取消中式酒樓的「搭枱」習慣,改以「輪籌」方式維持客人等位時的秩序;在客人上座後奉上香茶及小食,其中尤以鮮製蜜汁叉燒最為著名;增設中式「下午茶」,引入雞髀、雞翼、魚蛋粉、魚蛋麵等平民化食物;在飯後加入甜點如果盤、糖水及糕餅等,豐富膳食內涵。
至於「一盅兩件」根據史料記載,廣州人飲茶的歷史起碼有幾百年,茶仙陸羽就有涉及。以茶樓為標誌考證,廣州茶樓前身為「二厘館」。在清代的鹹豐、同治年間,這種「二厘館」在廣州城鄉已很普遍。
「二厘館」多在街邊巷口開檔,上用樹皮做頂,中用竹木搭建,下擺幾張木台木凳,旁邊生個爐子,爐上放一煲白粥、一鍋油,老闆兼夥計就站著搓著麵粉,或將面切成麵條,下到油鍋做成「鬼芋片」(油條),同時,如蒻肉糕。茶價二厘(當時1毫錢等72公厘)。當時有一首民謠唱道:「去二厘館飲餐茶,茶銀二厘不多花。糕餅樣樣都抵食,最能頂肚不花假。」
後來出現茶居,茶居自然比二厘館高級些,飲茶也講究起來,當時只有「一盅」,還沒「兩件」。 「一盅」就是指用石灣粗製的綠釉壺泡茶,每人一盅茶。茶客多是做「三行」(建築工人的通稱)和做苦力的勞苦大眾,工友聚會,交流市道行情。每天清晨四、五點鐘,茶居一開,蜂擁而入,生意紅火。不少茶友雷打不動,座位固定,天天見面。
到了晚清民初,茶樓在廣州興起。清朝光緒年間,當時商業中心十三行,辦起了廣州第一間像樣的茶樓「三元大樓」。樓高四層,當稱 「高樓」,裝潢得金碧輝煌,高雅名貴。此後,人們才把飲茶的地方叫「茶樓」,把品茗稱之為「上茶樓」。同時,一些茶居擴大經營,發展成茶樓,但名字仍帶「居」字,如陶陶居、陸羽居、怡香居等。變化在於裝修上了一個檔次,門面富麗堂皇,經營推陳出新。
當時,廣州人飲茶多是「一盅兩件」。所謂 「一盅」,就是一個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裡多放些粗枝大葉的茶,茶葉苦澀而沒有香氣,但可提神和沖洗腸胃。茶客中流行著「清早一杯茶,不用請醫家,也能通坑渠」,也就是所謂可以清腸胃,可以保健養生。所謂「兩件」,多是粗糙的鬆糕、芋頭糕、蘿蔔糕之類,雖然不怎麼香口,但可以填肚子,幹粗活的勞動人民頗覺實惠。後來,茶樓為了迎合達官貴人的要求,開始選用靚茶,並用山泉水泡茶;「兩件」的品質也精細起來,或馬蹄糕或燒賣,或糯米雞或叉燒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