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略省歷史之十 大蕭條 葉左肇
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又稱經濟大危機、經濟大恐慌,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經濟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
經濟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各國而異,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經濟大蕭條從美國開始,1929年10月24日股市下跌,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席捲全世界。經濟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毀滅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些國家甚至達到33%。
全球各大主要城市都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亦急跌約60%。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最為沉重的打擊。
部分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但大多數國家要等到二戰結束後,經濟才得以復甦。與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不同經濟學派對經濟大蕭條的原因解釋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場派」學者認為,政府的錯誤管制將正常的經濟衰退,擴大為經濟大蕭條,「政府派」學者認為經濟大蕭條顯示資本主義市場的缺陷,呼籲更多政府管制和干預。
加拿大的農業和工業都在大蕭條中遭受了損失。 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採伐區、汽車廠和鋼鐵廠。 牛奶產業遭受價格戰之苦,酪農和乳品廠都受到傷害。 政府設立了安大略省牛奶控制委員會(MCB),透過許可、擔保和固定價格協議提高和穩定價格。MCB為產業解決了危機,但消費者卻大聲抱怨價格上漲。隨著該產業在MCB 的支持下,政府對生產者的支持超過了對消費者的支持。
1934 年自由黨慘敗後,保守黨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進行了重組。在務實領導人塞西爾·弗羅斯特、喬治·德魯、亞歷克斯·麥肯齊和弗雷德·加德納的領導下,他們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內部衝突,悄悄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立場,並選擇支持國家幹預來應對大蕭條並鼓勵經濟成長。 修改後的政黨宣布效忠帝國,呼籲全面的醫療保健和退休金計劃,並尋求更多的省級自治權。 這些改革為1943 年以來的長期選舉勝利奠定了基礎。
20世紀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安大略省的人口成長更多,尤其是大多倫多地區,是加拿大大多數移民的目的地,其中大部分是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來自歐洲的移民。 1967 年聯邦移民法修改後,大多數移民來自亞洲,就血統而言,安大略省已經從一個以英國種族為主的省份變成了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省份。
多倫多取代蒙特婁成為全國首要的商業中心,因為魁北克的民族主義運動,特別是1976 年魁北克黨的成功,系統性地趕走了英語國家的業務。20 世紀,沿海省份經濟不景氣也導致這些省份人口減少,大量移民湧入安大略省。
安大略省進步保守黨從1943 年到 1985 年在該省掌權,佔據政治中心並孤立左翼和右翼,而當時自由黨通常控制著渥太華的國家政府。相較之下,1961年更名為新民主黨(NDP)的合作聯邦聯邦(CCF)在戰後陷入低迷。其最好的表現是在1948年,選舉了21名議員,並組成了正式的反對黨。純粹主義者表示,其衰落是由於社會主義純潔性的喪失以及對該運動和政黨的左翼創始原則的放棄。 他們表示,在行動主義、青年培訓和志願服務方面的民主社會主義活動被專制政治官僚取代。 溫和派表示,這一下降表明有必要與自由黨合作。 政治學家表示,該黨缺乏生存所需的更一致的組織基礎。
新民主黨通常獲得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選票。1990 年,新民主黨出人意料地獲勝,獲得了 38% 的選票,贏得了 120 個席位中的 75 個席位,並組建了李博 (Bob Rae) 領導的政府。但當李博對加入工會的公職人員實施減薪時,新民主黨的骨幹安大略省工會感到憤怒。 1995年,新民主黨落敗,得票率跌回21%。 李博 於 1998 年退出新民主黨,稱其過於左翼,並加入了自由黨。
圖片:加拿大大蕭條時期形成了食品生產線,1930年代
圖片:1971 年多倫多的天際線,這座城市已成為加拿大的金融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