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六 半山般咸道英皇書院與中環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曾經在香港中環返工或時到過中環的朋友都知道,那裡有條街道稱為「都爹利街(Duddell Street),那是位於皇后大道中以南,南端連接雪廠街。都爹利街本身是一條小街,只有一端可以通車,在與雪廠街連接之處有一條花崗石樓梯與4支煤氣燈,煤氣燈為全香港僅餘,歷史悠久,於1979年8月15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中環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位於中環都爹利街南端的花崗石階約於一八八三年建成。石階的望柱及扶手均以飾線點綴,配有托斯卡納式欄杆柱。石階兩旁是由花崗石塊築砌而成的護土牆,用以支撐其上方的石階及扶手。石階兩端的四盞煤氣路燈,由英國威廉‧塞有限公司供應,屬羅車士打雙燈型號,約於二十世紀初豎立。燈柱的設計較短,以便安裝在石階兩端的望柱上。路燈原以人手點亮,現已改為自動操作。自一九六七年起,隨著香港路燈電氣化,它們已成為香港僅存仍然提供街道照明服務的四盞煤氣路燈。
這4支煤氣燈安裝年份不詳,最早有這幾枝燈的紀錄則在1922年,屬「雙燈泡羅車士打款式」(Two-light Rochester Models),是英國William Sugg & Co出產。煤氣燈後來一度中止運作,於1948年2月29日重開,全港其他煤氣街燈於其後20年被電燈所取代。香港政府曾希望把燈柱送往香港歷史博物館,其後決定保存,由煤氣公司供應煤氣及負責維修。1984年市政局為這4支煤氣燈在英國訂造燈紗及燈罩,現時煤氣燈由傍晚6時至早上6時亮燈,自動開關。
2018年9月16日,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石階扶手和3支煤氣燈被大樹壓毀,還有1個燈罩破損。古蹟辦使用三維掃描技術修復石階,及由英國聘用專家進行煤氣燈修復,香港中華煤氣公司安裝及調整測試後,煤氣燈在一年多後的2019年12月23日傍晚再次點亮。
半山般咸道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於一九二六年落成,是本港現存六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之一。其餘五幢戰前官立學校校舍包括前九龍英童學校(建於一九〇〇至一九〇二年間)、前山頂學校(建於一九一五年)、前鰂魚涌學校(建於一九二六年)、長洲官立中學(建於一九二八年)和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建於一九三六年)。
現位於般咸道的校舍始建於一九二三年,於一九二六年竣工。當年的香港政府的行政報告形容英皇書院為「最優良及最新式的校舍之一」。
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日軍將校舍用作飼養軍用騾馬的馬廄。校舍在戰時遭嚴重破壞,經修復後於一九五〇年重開。
校舍於一九二六年落成時,建有東翼、南翼和北翼,而位於般咸道和西邊街交界正門入口的弧形柱廊上則建有鐘樓(現已拆除)。校舍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特色舉目可見,例如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簷楣、圍繞窗戶的古典風格石砌緣飾等。這座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建成的紅磚校舍,在本港同類的學校建築中甚為罕有。英皇書院於二〇一一年列為古蹟。
半山區列堤頓道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是本港首批女子學校之一,多年來作育英才,部分學生更是香港大學首批畢業的女學生。該校原址在堅道二十七號,一九二三年始遷往列堤頓道現址。現址由威爾斯親王於一九二二年四月七日訪港期間奠基。校舍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由當時督憲司徒拔爵士之夫人主持開幕。
主樓樓高四層,由四翼組成,學校禮堂圍攏於中央。牆身用以麻石及紅磚築砌,屋頂為金字形木桁架及中式瓦面結構。這座西式建築物的設計概念和布局與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相類似,別具特色。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於一九九二年列為古蹟。
舊精神病院立面
舊精神病院立面歷史悠久,見證香港精神科醫療服務的發展。這類早期巴洛克式地標建築,使用本地物料,造工精準,在香港亦非常罕見。
位於高街2號的舊精神病院(下稱“大樓”)於一八九二年落成,最初是設計及建造為國家醫院人員住所。一九三九年,為紓緩鄰近的精神病院的擠迫情況,大樓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因此大樓同樣被稱為「精神病院」。一九六一年,隨著青山醫院於同年正式啟用,大樓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一九七一至一九九八年間大樓一度空置,一九九八年重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保留了極為罕有的花崗石立面。由於大樓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六一年曾用作精神病院的新增病房,本地居民稱之為「舊精神病院」。此外,大樓又稱為「高街鬼屋」。
現時,舊精神病院立面呈L形,內有寬闊的遊廊,較長的一邊面向高街,較短的一邊面向東邊街。這座建築大量採用早期巴洛克式細節,包括寬闊的拱形遊廊和下方的粗琢花崗石塊,予人剛健有力、堅不可摧之感。外牆的磨光琢石線腳、檐口、隅石、腰線精巧雅致,與厚重粗琢花崗石塊對比鮮明。此外,山牆、小尖塔、裝飾性的女兒牆和遊廊的熟鐵欄杆扶手裝飾,使大樓更見優雅。舊精神病院立面於二〇一五年列為古蹟。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
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不但是本港仍提供寄宿服務的校舍建築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棟,亦是赤柱拘留營的少數遺址之一。
聖士提反書院由聖公會班為蘭會吏長,以及何啟爵士、曹善允博士等多位華人賢達所創立,祈能以教育救國。聖士提反書院最初於一九〇三年在西邊街建校。現時的赤柱校園於一九二八年施工,而書院大樓是最先落成的建築物,於一九三〇年三月二十五日開幕。
日軍於一九四一年入侵香港,並於同年聖誕節佔領了聖士提反書院,發動「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日佔時期(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聖士提反書院連同鄰近的赤柱監獄守衛宿舍被用作赤柱拘留營。戰後,聖士提反書院於一九四七年重開。
書院大樓的建築具晚期過渡時期的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特色,同時受現代主義風格影響。大樓呈「H」形,包括東、西兩翼,由中座連接起來。大樓的粗灰批盪、寬闊懸挑的屋簷、拱形門窗和拱形迴廊均是典型的工藝美術風格建築特色。聖士提反書院的書院大樓於二〇一一年列為古蹟。
青洲燈塔建築群
青洲燈塔建築群包括一座建於一八七五年的舊燈塔、一座於一九〇四年興建的新燈塔、一幢前歐籍職員宿舍,以及一幢前看守員房舍。數十年來,新舊青洲燈塔為數以萬計從西面進入香港的船隻輔航,在香港海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青洲燈塔於一八七五年七月一日啟用,時為香港首座燈塔於鶴咀建成後約三個月。一九〇一年,當時有計劃把鶴咀燈塔的訊號燈搬移至青洲。為此,青洲需要建造一座更高更大的塔樓,以容納鶴咀的訊號燈。
新青洲燈塔建於舊燈塔旁,於一九〇四年動工,翌年竣工。新燈塔建成後,取代了舊燈塔的功能。新燈塔在一九七〇年代已改為全自動操作,一直使用至今。
舊燈塔是細小的圓柱形燈塔,以花崗石建造,高約十二米,門口沿邊飾以凸出的粗面隅石。燈塔的牆上有兩個「十」字開口,供塔內通風和採光之用。這些開口與雕鑿於中古時代歐洲堡壘上的槍眼十分相似。
新燈塔也呈圓柱形,以花崗石和混凝土建造,高十七點五米,頂部裝設一個鋼鑄訊號燈。整座構築物均髹上白漆,不但令航海員易於看見,更可發揮隔熱和保護構築物的功能。螺旋型樓梯以磚石鋪砌,工藝精巧,並築有美觀的欄杆。入口處和窗戶的頂部,則塑造成平圓拱形,並以灰塑裝飾作為點綴。
前歐籍職員宿舍是燈塔建築群不可或缺的部分。該宿舍相信是建於十九世紀末,當中不乏充滿古典風格的裝飾構件,例如前門的門廊,以飾有改良式柱頭的支柱作為支撐。建築物原本只是單層樓房,於一九二三年才加建頂層。
前看守員房舍是一幢單層、平頂而呈「L」形狀的建築物,外牆開有平圓拱窗戶,頂部則建有飛簷。
自一九五〇年代起,由本地人員代替歐籍人員執行看守燈塔的工作,到了一九七〇年代,看守燈塔的工作更由自動化設備所取代。該兩座宿舍曾一度改建為警察康樂中心。及後,兩座宿舍連同四周範圍(不包括兩座燈塔)曾租予基督教互愛中心作青少年戒毒治療及康復中心之用。青洲燈塔建築群於二〇〇八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