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七 香港大學大學堂
如果說香港大學,可能大家都知道在那裡及有關大學的歷史。但是,如果跟大家說香港大學大學堂,大家又知不知道是什麼?不如看看一些舊電影,1990年梅艷芳與箩德華主演的《川島芳子》、2007年古天樂與劉若英主演的《生日快樂》,又或是2019年帥劉青雲與張家輝主演的《廉政風雲之煙幕》等電影,都是在香港大學大學堂景的。
大學堂是香港僅存有城堡外觀的建築之一,其外部為香港法定古蹟。大學堂揉合了都鐸及新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華麗建築,外部有設計優雅的梯級,而內部則有古色古香的飯堂及螺旋式樓梯。
香港大學大學堂(University Hall)為香港大學傳統住宿舍堂之一,舍堂顏色為綠色、黑色及銀色。建築物外部本身亦是香港法定古蹟。大學堂位於薄扶林道144號,毗鄰薄扶林水塘。
該建築物本來是蘇格蘭商人德格拉斯·立畢(Douglas Lapraik)於1861年建成,並將之命名為杜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以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其寓所之用。1894年,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購入該建築物,並易名為拿撒勒樓(The Nazareth House)。拿撒勒樓遭到大規模修葺及重建,更加建了一所印刷工場,印刷工場在其後期間內印刷了六萬多本由二十八種文字編成的天主教書目流傳亞洲各地,全東南亞第一本中文聖經亦出於此。香港日佔時期,拿撒勒樓及伯達尼療養院分別成為香港仔船塢工人宿舍及日本憲兵總部。教士被逐,相傳底層休息室以及對出庭園更是當日拷打華人、行刑及停屍的地方。1953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撤離拿撒勒樓。香港大學於1954年將之購入,並於1956年正式用作男生宿舍及命名為大學堂。
德格拉斯堡時期(1861-1894)
1842年,蘇格蘭人德忌利士·立畢(Douglas Lapraik)來港,先就職於鐘錶行,及後開設船務公司 Douglas Steamship Company。1861年,他買下位於郊區地段三十二號一幅面積9.5畝的小山丘,包括現時大學堂、西苑以及網球場一帶的土地,並在1861-67年間興建了德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用以觀察船隊進出港口的情形。古堡建築面積約二千餘平方呎,共有兩層,位置為現時舍監居住之地方。1866年,德格拉斯回英,而城堡則由其姪兒約翰·史釗活·立畢(John Steward Lapraik)承繼。1893年,約翰·史釗活·立畢死於心臟病,城堡則交予其兒子約翰·德格拉斯·立畢(John Douglas Lapraik)。
拿撒勒樓時期(1894-1954)
1894年9月8日,約翰·德格拉斯·立畢把古堡售予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教士們大興土木,不但興建了伯大尼修院,更將古堡擴大改建,將兩者合稱為拿撒勒樓(Nazareth House),現時大學堂之規模便源自於此。當時的新建築有:教士房間數十、教士靜室、小教堂及印刷所等。印刷所為 Father Monnier 所創建,每年印書量達六萬冊,包括以二十八種文字發行的聖經,遠銷至亞洲各地,全東南亞第一本中文聖經亦出自於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拿撒勒樓曾是志願軍訓練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香港淪陷,拿撒勒樓被日軍佔領,被徵用作日軍憲兵總部及日本船塢(位於香港仔)的工人宿舍。眾傳教士被逐,只有教士主管以及印刷投工兩人獲留下,但印刷事務已完全停止。當時日軍把全樓分為A、B及C三層,這便是現今房間編號的由來。
抗戰勝利後,拿撒勒樓重歸傳教士手中,但建築物已被血肉所污而蒙上陰影,印刷所亦因被白蟻所蝕而不能再用。戰後中國局勢動盪,加上後來中共掌權,宗教不被極權接納,拿撒勒樓已失去其在大中華地區傳教的價值,故教士們陸續撒走。與此同時,香港大學正覓地興建學生宿舍,於是古堡便於1954年12月4日被香港大學正式買入。
大學堂時期(1954-現在)
在廖本懷、區建昌以及鐘也斯格(Jon Prescott)等建築師設計和監工底下,已廢置的印刷所被拆去,該空地後來成為停車場。教堂和寧修室分別改成飯堂和交誼廳,A、B 層部份空間則被改為舍監住所和員工宿舍,此外各房間亦略經修葺並添置新傢俱。終於1956年初,一批原居於 Eliot Hall、Morrison Hall,以及 Lugard Hall 的同學遷入古堡,大學堂正式成立。
早期大學堂之紀律十分嚴格,無論遲到、離開或是是回家均需向舍監申請,而每晚用餐時均需要穿着綠袍。當時高桌晚宴規定於逢星期一晚舉行,廚房制度則類似小食店之形式。早期大學堂宿生熱衷於參與學生會活動,在舍堂成立的首十二年內,有八屆的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由大學堂堂友擔任,其他學生會屬會亦可見大學堂堂友之身影,如1967年六位學系系會的主席中便有四位是大學堂堂友。時至今天,仍有不少大學堂堂友曾為或是現任港大學生會中央幹事會,評議會及評議會時委會之成員。成立之初的大學堂有很多海外宿生,且擅長各類體育活動。當時大學堂以曲棍球尤其岀色,曾贏得多次 Inter-Hall Champion。至六十年代中期更進入全盛時期,並於1966及1968年贏得馬來人盃(Malayan Cup)。每逢賽事,堂友均會到場支持、拍 Hall Clap 為健兒打氣。如奪魁首,則會做岀 War Cry,這些傳統一直留傳至今。
大學堂有三項令宿生引以為傲的寶物,被稱為「大學堂三寶」,他們分別是四不像、銅梯以及三嫂。
四不像
四不像位於主入口石梯的兩旁,共三隻,兩大一小,因其頭和鼻似大象,身和尾似麒麟,爪似獅子,但其實與以上三種動物都大相逕庭,故稱「四不像」。關於四不像亦有一則傳聞,相傳碰到四不像的人都會遭遇厄運,如考試不合格、重讀、退學,連大學生活和人也亦會事事不順。要解除厄運則要觸碰大學堂另一門口的石獅子。
銅梯
巴黎外方傳教會收購古堡時在巴黎鑄造此螺旋式樓梯,全梯由巴黎經海路運抵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銅梯被日軍充公運到日本,戰後應香港政府之要求重回大學堂。銅梯共五十二級,每兩級為四分之一圓,全條由生鐵打造。傳統規定行向上層時應由男性先走,女性則後從;相反,走向下層時應由女性先走,男性從後。
三嫂(已故)
袁蘇妹(1927年-2017年),廣東東莞人,因丈夫排行第三,故被稱為「三嫂」。自大學堂成立時(1956年)便已開始為大學堂服務,已於1998年6月底退休。她與大學堂的四不像、銅梯,並列為「U Hall 三寶」。三嫂在退休前負責清潔,因她十分關心宿生,不時為宿生煮宵夜以及小食,包括馬豆糕、紅豆沙,宿生和舊生們都十分尊敬她。宿生一生會品嚐三次三嫂特製的 Hall Blood,包括升仙、畢業、結婚。Hall Blood 象徵堂友於大學生活、事業和婚姻上將會面對的甜、酸、苦、辣,亦象徵三嫂對堂友的祝福。1998年"三嫂"榮休前,歷代大學堂的宿生聚首一堂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宴, 並致送她一枚金牌,以表揚她畢生對大學堂的貢獻。2009年,她獲提名成為香港大學名譽大學院士。袁蘇妹在2017年11月24日安詳離世,享年90歲。港大校友 Facebook 專頁公佈死訊,並留言讚揚她「為港大留下了光輝傳承」。
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
聳立於薄扶林一山頭上的大學堂是一座糅合了都鐸、哥德及新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華麗建築。大學堂約於一八六一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建築物亦因此命名為「杜格拉斯堡」。法國外方傳道會(又稱「巴黎外方傳教會」)其後於一八九四年購入杜格拉斯堡,還將它易名為「納匝肋修院」。法國外方傳道會於一九五三年撤離納匝肋修院。一九五四年,香港大學購入納匝肋修院,並計劃改作學生宿舍。大樓自一九五六年起用作男生宿舍,名為「大學堂宿舍」。
納匝肋修院的主要建築特色仍得以保存。大樓一樓和二樓的柱廊飾有石柱,並建有具都鐸建築風格的尖拱。屋頂上的雉堞式女兒牆和小尖塔及角樓,是這座城堡式建築物最矚目的建築特色。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
香港大學馮平山樓外部
馮平山樓原名馮平山圖書館,建於一九三一年,為香港大學的中文圖書館,由熱心推動本地華文教育的已故華商領袖及慈善家馮平山先生捐助興建,因而以其名字命名。大樓於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由當時香港總督貝璐爵士揭幕啟用。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樓曾用作存放私人、學校及政府機構的藏書。一九五三年,中國藝術及考古學陳列所成立,在馮平山圖書館其中一房間舉行展覽。一九六二年,馮平山圖書館的藏書轉移至新建的香港大學圖書館總館,其後馮平山圖書館改作馮平山博物館,並於一九六四年向公眾開放;一九九四年更名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並於一九九六年新翼徐展堂樓建成後對外開放。馮平山博物館是本港同類型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而持續運作的博物館。
馮平山樓由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這座建築樓高三層,設計對稱,平面布局呈扇形,中間設有弧形部分。立面主要以紅磚砌成,以巨型壁柱、窗框、三角楣飾、矮牆及帶飾線的簷口作裝飾。大樓中庭上層有一弧形展廳,以八角柱支撐,從屋頂中央的大型天窗採光。香港大學馮平山樓外部於二〇一八年列為古蹟。
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
鄧志昂樓由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先生於一九二九年捐助興建,作為大學的中文學院之用,大樓因此以鄧志昂先生的名字命名。大樓於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由當時之總督貝璐爵士揭幕。大樓用作中文及其他文科課程的主要授課地點至一九五〇年代初。一九八二至二〇一二年期間,大樓由亞洲研究中心使用,現在用作饒宗頤學術館。
鄧志昂樓樓高三層,是一座設計勻稱的平頂建築物,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四面各樓層的窗戶均沿垂直軸線排列,整齊有致。外牆飾以模仿琢石鑲嵌造型的上海批盪,地下和一樓之間的外牆更有希臘式螺旋紋飾帶。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
舊鯉魚門軍營第七座
舊鯉魚門軍營是英軍在香港最早設置及最為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鯉魚門位處香港島東北角,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要衝。一八八五年,軍方決定在鯉魚門興建永久的基礎設施,其後戰務部於一八八九年獲移交鯉魚門一幅土地,以建造軍營。軍營分為中央區(主兵房)、西灣山(上堡壘)和岬角(下堡壘)三部分。一八九〇至一九三九年間,主兵房陸續落成,主要用作英軍辦公室及已婚人員宿舍。及至一八九〇年代,鯉魚門的防禦工事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海防據點,其規模於往後數十年更逐步擴大。
一九三〇年代,隨着科技和戰術的發展,鯉魚門的戰略地位大不如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軍營在香港保衞戰中淪入日軍之手。軍營在戰後一直是英軍的訓練基地,直至一九八七年交還香港政府作民事用途。一九八八年起中央區及西灣山成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岬角的軍事設施修復後成為香港海防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在二〇〇〇年落成啟用。
第七座位於軍營北端山上,俯瞰鯉魚門海峽,於一八九〇至一八九五年間落成,相信是軍營內最早落成的建築之一。第七座本為皇家炮兵團軍官宿舍,戰後用作香港軍事服務團的訓練中心。
第七座為殖民地民間風格建築,三面是寬闊的遊廊,地台升高,中央加蓋撐高式屋頂,極具特色。兵房為長方形單層磚屋,建於扇形拱之上。兩個精緻的煙囪用磚和花崗石砌成,現仍保留。外部建築特色包括線條簡潔的托斯卡納方柱,用作支撐遊廊上蓋。正門門口上有扇形拱和券心石。室內古雅的灰塑天花線現仍保留。舊鯉魚門軍營第七座於二〇一六年列為古蹟。
舊鯉魚門軍營第二十五座
舊鯉魚門軍營是英軍在香港最早設置及最為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鯉魚門位處香港島東北角,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要衝。一八八五年,軍方決定在鯉魚門興建永久的基礎設施,其後戰務部於一八八九年獲移交鯉魚門一幅土地,以建造軍營。軍營分為中央區(主兵房)、西灣山(上堡壘)和岬角(下堡壘)三部分。一八九〇至一九三九年間,主兵房陸續落成,主要用作英軍辦公室及已婚人員宿舍。及至一八九〇年代,鯉魚門的防禦工事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海防據點,其規模於往後數十年更逐步擴大。
一九三〇年代,隨着科技和戰術的發展,鯉魚門的戰略地位大不如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軍營在香港保衞戰中淪入日軍之手。軍營在戰後一直是英軍的訓練基地,直至一九八七年交還香港政府作民事用途。一九八八年起中央區及西灣山成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岬角的軍事設施修復後成為香港海防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在二〇〇〇年落成啟用。
第二十五座曾是軍官食堂,相信於一八九〇年代末至一九〇〇年代初興建,是軍營內最早落成的建築之一,亦是早期殖民地軍事建築的佳作。
第二十五座的建築採用簡約古典風格,外形優美,樓高兩層,三面是裝有扶欄的開揚柱廊。東立面大致保存舊貌。牆、柱均用磚砌,然後髹漆。遊廊由方磚柱支撐,柱基和柱頭線條簡潔。上層遊廊裝有典型的古典甕形扶欄,但地下遊廊的扶欄款式不同。兩層檐口均有線飾。內部間隔與原貌相若。舊鯉魚門軍營第二十五座於二〇一六年列為古蹟。
般咸道官立小學
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建於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為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該學院於一九三九年成立,是香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日佔期間,學院關閉,校舍被日本憲兵佔用,至一九四六年三月,羅富國師範學院重開。般咸道校舍於二〇〇〇年一月二十五日起成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主樓自一九四一年落成至今,一直用作教育用途,是少數僅存曾用作小學及專上學院的校舍。
校舍主樓由地面至天台樓高三層,以混凝土建造,另築有地庫。建築物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主樓是本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此外,位於主樓的防空洞見證了日本入侵的歷史,在本港現存的歷史建築中頗為罕見。大樓內的木門、木/鋼框窗戶、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木地板及旋轉樓梯等,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物料。般咸道官立小學於二〇二一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