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八 香港石刻之旅
在疫情之下,香港人不能外遊,反而因此刺激了不少人去行山,很多人以前不知香港郊野山水之美,經此一疫,對香港大為改觀,但你有否發現,行山除了能欣賞香港山水之美之外,也可找到一些已遺留以千年計的石刻,發現香港的久遠歷史。
根據統計,香港的古石刻有九處之多,遍佈港九及離島,分別有大廟灣刻石、大浪灣石刻、位於東龍島的東龍洲石刻、滘西洲的滘西石刻、位於石壁的石壁石刻,蒲台島的蒲台島石刻、離島長洲的長洲石刻、黃竹坑的黃竹坑石刻及龍蝦灣的龍蝦灣石刻。
在這些石刻之中,最為人知的是大浪灣石刻,此石刻發現於1970年,當時,一個警察在大浪灣郊遊,無意中發現了這塊石刻,石刻面積約90X80CM,上面有抽象的鳥獸圖,這塊石刻引來了一些考古學家的考究,初步認為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這一塊石刻,後被港府定為第一個法定古蹟。
另外一個較多人去的石刻,是在大嶼山石壁監獄附近的石壁水塘堤壩東面下方,離海大約三百公尺。這塊石刻是在1938年由當時一位業餘考古學家陳登哲發現,石刻上有類似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相信石刻屬於青銅時代。
東龍州石刻又有另外一種與眾不同,原來,此石刻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塊有記載的石刻,根據王崇熙在一八一九年編制的「新安縣誌」中,便記載有這塊石刻,「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便是指此一塊石刻。石刻長2.4米,高1.8米,是香港發現的古石刻中最大的一塊。除了石刻之外,香港還有一些碑石。也是歷史的記載,而且,部份是和殖民地的歷史有關。
例如,在黃竹坑的群帶路里程碑就是其中之一。群帶路里程碑包括有一組石碑,石碑的材料是花崗石,建成呈正方形或三角形的石柱,石柱高約1米,尖頂,碑上刻有英文及中文,分別以英里及華里,作用是標示當時該處與維多利亞城及石排灣(石排灣以西之里程碑)或者赤柱(石排灣以東之里程碑)的距離,這些道路大約為現在的薄扶林道、石排灣道、黃竹坑道、香島道及淺水灣道。目前有一枝立於大潭水塘的水壩前。
港島大浪灣石刻
香港沿海一帶,發現了幾處古代石刻,風格十分相近,紋飾基本呈幾何形,隱約可見人物或鳥獸圖案。要確定石刻的刻鑿年代、原因、方法及出自何人之手,殊非易事,但從風化情況推測,石刻的年代應該十分久遠。
大浪灣石刻於一九七〇年由一位警務人員發現,面積約九十厘米乘一百八十厘米,紋飾為幾何圖紋及抽象的鳥獸紋。此石刻與本港大部分石刻一樣,都是位於臨海的石崖上。早期居民多以海為生,於海濱刻石,相信有鎮撫怒海,護佑航海人士之意。港島大浪灣石刻於一九七八年列為古蹟。
黃竹坑石刻
石刻位於港島黃竹坑一小溪之旁。石上有三組明顯的回旋紋,狀似動物的眼睛。香港石刻多分布於海濱地區。黃竹坑石刻則深入內陸約一公里,但下有小溪流經,仍可算臨近水邊。黃竹坑石刻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黑角頭石刻
二〇一八年十月在香港島東區發現的黑角頭石刻位於懸崖上,海拔約11米,約160厘米高,260厘米闊,紋飾刻在天然露頭一處頗平坦的風化石面上,呈幾何及曲線圖案,與本港青銅器時代器物,以及其他八處石刻十分相似。當中尤以黑角頭、大浪灣及東龍洲三處石刻的位置和紋飾最相近,風格上或可成一小組。透過研究黑角頭石刻與其他石刻在風格和空間上的相互關係,或可揭示本港早期沿海地區族群興旺的盛況。黑角頭石刻於二〇一九年列為古蹟。
鴨脷洲洪聖古廟
俯覽石排灣和香港仔的鴨脷洲洪聖古廟,相信約於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由鴨脷洲居民所建,以供奉庇佑漁民和海上商旅的洪聖。洪聖古廟是鴨脷洲的主要廟宇,也是少數仍然保留原有風水布局(臨海而建)及造工精緻的裝飾,並且與當地社區關係密切的傳統廟宇。廟前空地上的風水木柱,在香港亦甚為罕見。
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誕,仍是鴨脷洲社區其中一個大型的年度盛事。自一九三〇年起,古廟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洪聖古廟屬清代兩進三開間式建築,兩進之間的天井建有香亭,廟宇左右兩側各加建廂房。前殿的屋脊和天井兩廊的女兒牆上均飾以造工精巧、歷史悠久的石灣陶塑。廟前豎立着一對繪有龍形圖案的風水木柱,當地居民稱之為「龍柱」,希望藉此抵擋源自「虎地」,即舊香港仔警署所處小山丘的煞氣。洪聖古廟於二〇一四年列為古蹟。
薄扶林水塘六項歷史構築物
一八六〇年代以前,香港食水主要依靠水井和溪流等原始水源。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城市面積也隨之不斷擴展,穩定的食水供應成為當務之急,促使政府興建水塘。港督羅便臣爵士於一八五九至一八六五年在任期間,政府首次提出供水的構思。薄扶林水塘於一八六三年落成,成為本港第一個水塘。水塘其後於一八六六至一八七七年間進行一系列的擴建。薄扶林水塘六項歷史構築物於二〇〇九年列為古蹟。
舊上環街市
舊上環街市原有南北兩座大樓。南座位於皇后大道中,於一八五八年落成,並於一九八〇年拆卸。
北座大樓建於一九〇六年,面積比南座小,角樓外牆有帶狀磚飾。自鄰近的市政大廈於一九八九年落成後,大樓開始空置。一九九一年,大樓經修葺後成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名為「西港城」,目前由市區重建局管理。舊上環街市於一九九〇年列為古蹟。
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衛室
舊總督山頂別墅於一九〇〇年至一九〇二年間興建,仿照蘇格蘭大宅建築特色,被當時傳媒形容為「山頂區最宏偉及壯觀之建築」。舊總督山頂別墅最終於一九四六年拆卸,僅剩下這一座守衛室。
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衛室屬新古典建築風格設計,布局嚴謹。面向柯士甸山道的正面外牆呈長方形,牆角並非成直角,而是圓角,十分美觀悅目 。守衛室正面外牆上端有三個小三角楣飾,令這座細小但極具意義的建築物,在外觀上倍添古典建築特色。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衛室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
鶴咀燈塔
在一八七五年四月十六日啟用的鶴咀燈塔位於香港島東南面的香港鶴咀上,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燈塔。
鶴咀燈塔的英文名稱為「德己立角燈塔」,以紀念一八四三至一八四八年間香港第一任副總督和駐港英軍總司令的德己立少將(一七八四至一八五五年)。一八九三年,橫瀾燈塔落成啟用,鶴咀燈塔從此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至一八九六年停止運作。一九〇五年,當局決定將鶴咀燈塔上已停用的一級號燈及其附屬設備遷往青洲,以取代青洲燈塔的的四級號燈。及至一九七五年,鶴咀燈塔改為自動化操作,燈塔的燈光再次亮起。
鶴咀燈塔是一座由花崗石築砌的圓筒形建築,高九點七米,燈塔底座和拱形入口均由粗琢石塊砌成,入口的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別具特色。鶴咀燈塔於二〇〇五年列為古蹟。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於一九二二年興建,以悼念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跑馬地馬場大火中的死難者;起火時馬場正舉行周年大賽第二日賽事,華洋遇難者超過六百人。紀念碑位於掃桿埔現時香港大球場位置上方的山坡,是全港唯一為這宗災難的遇難者而建的紀念碑。
災後東華醫院即時賑濟災民,安排工人撿拾遺體。當時的香港總督梅含理指示把死者合葬在黃泥涌對面一處名為咖啡園的荒地。東華醫院擬在遺體埋葬之處附近興建永久紀念碑,在主席唐溢川領導下徵集設計,最後選中當時在工務司署任職的何想的設計。施工費由民間募集,一九二二年動工。紀念碑展現民間、東華醫院、政府三方大力賑災,迅速動員善後,輿死扶傷,濟助死傷者家屬。
紀念碑最高一層地台建有兩個涼亭,中間一層的中央為紀念牌樓,最低一層有一對化寶塔。紀念碑的地台全部以花崗石條鋪砌,由花崗石級貫連,並有欄杆柱扶手。前方用以支撐最低一層地台的花崗石護土牆則砌成弧形,與傳統中式墳地的造型呼應。紀念碑的整體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的元素,獨具匠心。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於二〇一五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