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區的法定古蹟 之 二 尖沙咀前九廣鐵路鐘樓及李鄭屋村漢墓
如果問香港的地標標誌是什麼?可能會答皇后廣場,或者有人會說是滙豐銀行大廈,又或會答是天平山老襯亭。不過,也許有人會說是尖沙咀前九廣鐵路鐘樓。
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的鐘樓,於1915年矗立,樓高44米,原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總站的一部分,百年來見證著香港的歷史變遷,曾經有大批內地移民選擇搭乘九廣鐵路來到這個舊火車總站,他們有的在香港展開新生活,有的則轉乘輪船前往海外。鐘樓採用紅磚及花崗岩建造,展現蒸汽火車時代的風貌,該亦是香港法定古蹟。為慶祝鐘樓鐘鳴百週年,鐘樓鐘聲於尖沙咀再次響起,每日上午8:00至午夜12:00,每逢正點報時。
鐘樓完工初期,報時大鐘是使用原本位於香港島中環、當時剛拆卸不久的畢打街鐘樓的報時大鐘,當時鐘面只有一面。雖然鐘樓在1915年完工,但是新的四面報時大鐘於1920年開始安裝(銅鐘及四面報時大鐘值港幣$6266.76元,安裝費用為$2235.31元,總共$8502.07元),於1921年3月22日下午正式運行22日下午。除了在香港日治時期停止運作至1945年10月2日外(其時火車站連同鐘樓亦一併被鷲上保護色,直到重光後剝走)該大鐘一直運行至今。然而,其響鬧報時裝置因四面時鐘由獨立摩打驅動而難以同步,自1950年起移走。直至紅磡火車站落成,九廣鐵路公司將其遷往大堂裏擺放,其後被收藏於九鐵倉庫之內。在1970年代初鐘樓曾短暫用作政府牙科診所。2010年9月,港鐵公司為了慶祝「九廣鐵路九龍至羅湖段通車100週年」,特別將銅鐘重置於尖沙咀鐘樓的地下。
尖沙咀火車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填海區,而尖沙咀的舊火車站大樓則於1978年拆卸,原址興建香港太空館及香港文化中心。鐘樓在香港市民的要求下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集體回憶標誌。1990年7月30日,尖沙咀鐘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並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
2021年乃鐘樓正式營運100週年,尖沙咀鐘樓於12月9日傍晚六時重新響鐘,是鍾樓相隔71年再次響鐘。鐘聲採用數碼技術還原,由原廠約翰泰勒鑄鐘廠協助重製,透過放置在鐘樓第六層的喇叭播放。由當日起,每天鐘樓會於上午8時至午夜12時,逢整點鳴鐘時。
瑪利諾修院學校
瑪利諾女修會(又名「聖道明瑪利諾女修會」,其原名為「聖道明海外傳教女修會」)於一九二一年來到香港傳教和服務,並於一九二五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該校最初是一所幼稚園,校址位於柯士甸道。一九三一年,聖德肋撒堂成立後,學校管理層認為發展中的九龍塘區是瑪利諾修院學校的理想選址。窩打老道的新校舍於一九三三年開始興建。
香港總督郝德傑爵士(一八八四至一九五一年)於一九三六年五月,為學校主樓主持奠基儀式。翌年,瑪利諾修院學校遷至新校舍,為幼稚園至預科程度的學生提供教育,校舍自始亦成為區內的地標。
學校運作因二次大戰而中斷,校舍由一九四二至四五年曾改作日軍醫院。主樓旁邊的修院在二次大戰前開始興建,於一九五三年竣工。一九六〇年,學校的中學部遷往何東道5號的新校舍,此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便一直由小學部使用,而主樓旁邊的修院在一九九七年當小學改為全日制後,亦歸小學部使用。
於一九三七年落成的學校主樓採用中世紀修道院或學院的布局設計,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校舍建築群的自由新都鐸風格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建築設計特色,包括裝飾派藝術、羅馬式、新喬治亞風格和哥德復興式。禮堂內羅馬式的拱頂天花、面向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尖拱門、四坡或斜折線形屋頂和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均是主樓顯著的建築特色。
瑪利諾修院學校的主樓及其布局保存甚佳,多年來並沒有經過明顯的改動或改建,校舍內仍保存著古色古香的裝飾和地台。校內優美的花園和園景,亦提高了該建築群的整體性價值。瑪利諾修院學校於二〇〇八年列為古蹟。
九龍寨城公園前九龍寨城衙門
清廷於一八四七年,修建九龍寨城,駐兵數百,以加強海防。寨城衙門,原為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設計簡單而實用;衙門中進是公堂,後進為官邸。自一八九九年清朝官兵撤離寨城後,衙門曾被不同的教會團體租用,先後作老人院、孤兒寡婦所、學校、醫務所等用途。一九八七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於原址興建公園,衙門得以保留並全面復修,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前九龍寨城衙門於一九九六年列為古蹟。
尖沙咀前九廣鐵路鐘樓
九廣鐵路(英段)雖然於一九一○年十月一日已通車,但尖沙咀的九龍總站卻於一九一三年才動工興建。作為總站一部分的鐘樓於一九一五年建成,總站則於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正式啟用。
鐘樓以紅磚及花崗岩建造,具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樓高四十四米,樓頂裝有七米高的避雷針。鐘樓上部為八角形,有圓頂鐘塔,白色的古典裝飾如卷形扶壁、柱子及簷飾等,與紅磚形成強烈對比。
隨着九廣鐵路總站於一九七五年遷往紅磡,尖沙咀的總站大樓於一九七八年拆卸,原址保存的鐘樓,成為見證香港鐵路早期歷史的重要標誌。前九廣鐵路鐘樓於一九九〇年列為古蹟。
尖沙咀前水警總部
前水警總部建成於一八八四年,為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整組建築群包括主樓、馬廄及報時塔(俗稱圓屋)。除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曾用作日本海軍基地外,至一九九六年為止,一直為水警所用。主樓本為一所兩層高建築,後於一九二〇年代加建一層,主樓東南及西南兩翼為已婚職員宿舍。日佔期間於水警總部前草地下建有大規模地下通道。二次大戰後,為安全起見,封閉地下通道,及重鋪草地。報時塔可謂整座水警總部最具特色之建築,為海港船隻報時。其報時功能於一九〇七年大包米的訊號塔落成啟用後而消失。
二〇〇三年,政府推出發展前水警總部文物旅遊計劃,邀請私人發展商以招標形式去保存、修復和發展該歷史地段。此計劃於二〇〇九年完成,前水警總部建築群於修復及活化後名為「1881」。前水警總部於一九九四年列為古蹟。
雷生春
雷生春是一幢四層高的唐樓,位處九龍旺角一幅三角形土地。雷生春建於一九三一年,由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其中一名創辦人雷亮(一八六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擁有。雷氏家族在地舖經營藥店,並居於樓上各層。在雷亮於一九四四年辭世後幾年,藥店結業。二○○三年,雷氏家族將建築物贈予香港政府作保育之用,這是首次業主將歷史建築捐贈給政府。
雷生春由建築師W. H. Bourne設計。建築物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帶裝飾藝術元素,有明顯的水平線條和大量古典元素,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
在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香港浸會大學於二○一二年將雷生春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並一直營運。雷生春除了重新用作醫療相關設施以發揮原有功能外,其原有建築面貌及構件,包括花崗石柱、水磨石外牆、地磚和樓梯等均妥善保留。雷生春見證了一個備受尊重的家族的歷史,包括他們經營的藥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濟活動。雷生春於二○二二年列為古蹟。
九龍佑寧堂
九龍佑寧堂是香港其中一間最早的跨宗派教會,由倫敦傳道會興建,獲遮打爵士出資捐助,一九三〇年五月二十七日由當時的輔政司修頓奠基,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由當時的總督貝璐爵士正式揭幕。日佔時期,九龍佑寧堂停止一切活動,教堂被日軍改作馬廄,並遭大肆搜掠,破壞嚴重。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九日,教堂向公眾重開,再次舉行獻堂典禮,自此服務會眾至今。
九龍佑寧堂帶有垂直哥德式建築風格,並建有中式金字瓦頂。承重的紅磚牆,與灰色的麻石梯級和窗框對比鮮明。教堂兩端分別為半圓形後殿及一幢三層的塔樓。
方形塔樓的門口有尖拱門框,底部為奠基石,用作教堂的正門。塔樓以紅色清水磚砌成,上有麻石雕飾和飾邊,水泥平屋頂建有垛牆。
教堂窗戶以麻石三葉飾頂窗花格作裝飾,窗花以熟鐵鑄造,頂部有方角石雕窗楣。塔樓頂層窗戶則有石製百葉。主殿內部空間寬敞,有造型優美的兩組木製托臂樑,加上麻石雕花樑托,尤為顯眼,且相當罕見。九龍佑寧堂於二〇一七年列為古蹟。
深水埗李鄭屋漢墓
一九五五年平整地盤興建李鄭屋邨時,建築工人發現這座磚室古墓。出土明器共五十八件,包括陶製器皿及青銅器物。墓室形制及出土明器式樣顯示,這座古墓的建造年代應在東漢期間(公元二十五至二百二十年)。古墓現已闢作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李鄭屋漢墓於一九八八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