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區的法定古蹟 之 二 香港鄧氏家族
新界鄧氏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中的一個氏族,族人原居於中國大陸江西及福建等地。北宋初期,居於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白沙鄉的鄧漢黻徙遷往廣東;南宋末年,另一支原居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的族人亦由鄧志齋率領在廣東嘉應州吉梅鄉開基。其中,鄧漢黻一系在新界影響力甚大,人口土地極多,被英屬香港政府列入新界五大家族。
鄧漢黻的四世孫鄧符協於熙寧二年(1069年)中進士,獲授廣東陽春縣縣令。鄧符協在任期間,曾遊歷屯門、元朗一帶,因感這裏「風俗之淳,山水之勝」,於是於崇寧三年(1103年)遷居於岑田(今錦田)定居,並遷葬三代祖先於今元朗、屯門及荃灣。鄧符協於圭角山下創辦力瀛書院,讀書講學。
但根據鄧氏族譜,指早於鄧漢黻一代已親自遷居於岑田。鄧符協生兩子,長子名鄧陽,而次子名鄧布。鄧陽生鄧珪,而鄧珪生子鄧元英和鄧元禧;鄧布生鄧瑞,而鄧瑞生子鄧元禎、鄧元亮和鄧元和。元英、元禧、元禎、元亮和元和的後人各自繁衍,並散居東莞各地(宋、元時今香港地區屬東莞),合稱“五大房”, 五大房分佈如下:
鄧元英後人居東莞的溫塘、竹園、南街、鯉魚石及羊田瀝等地; 鄧元禧後人居東莞的福隆(福容里)、雁田等地; 鄧元禎後人居屏山、白蠔、白崗、白石及塘尾等地; 鄧元亮後人居岑田(今錦田); 鄧元和後人居東莞懷德。
鄧元禎一族是香港新界鄧氏的屏山系,而鄧元亮一族則由錦田系分支到廈村、龍躍頭、萊洞和大埔頭。
元亮房
鄧元亮於宋徽宗時官至承務郎,任江西贛州縣令。建炎三年金人南侵,元亮起兵勤王,於道上救得宋高宗之女趙氏皇姬,其後許配予其子鄧惟汲(鄧自明),二人育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和鄧梓。
錦田
鄧梓後人鄧壽祖仕官於元,後與子孫復居岑田。鄧壽祖生鄧處安、鄧敬安。鄧處安生鄧康仁、鄧康義,鄧敬安生鄧德荷、鄧德蘭。鄧康仁生鄧洪生、鄧洪惠,鄧德荷生鄧洪儀、鄧洪贄。錦田鄧族人均為洪儀祖之子孫。
廈村
鄧洪贄(號白馬)與鄧洪惠(號西園)再從兄弟與子孫於明朝中葉由錦田遷居廈村東頭裡(今東頭村)及西頭裡(今祥降圍),其後子孫繁衍。洪贄祖上房,子孫分居東頭村、羅屋村、巷尾村(東頭三村)、新生村及輞井村。洪惠祖屬下房,子孫分居祥降圍、新圍、錫降圍、錫降村、新屋村及紫田村。廈村鄧氏於區內建立「廈村市」作為村民買賣之所。
龍躍頭
鄧林後人鄧季琇(號松嶺)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凹下,逐漸發展為「五圍六村」,即老圍、麻巖、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新圍(或或稱覲狀龍圍)、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萊洞
鄧槐後人鄧仲昌約元朝年間遷居黎姓居民為主的黎洞,後改名萊洞,即萊洞老圍。鄧仲昌生鄧觀孟。鄧觀孟生四子鄧金、鄧玉、鄧滿和鄧堂。後老圍環境改變而子孫遷出,鄧金北遷東莞,鄧滿南遷大埔頭,鄧玉則遷往萊洞南,鄧堂則遷往萊洞北,後再分支到萊洞新屋(即今大塘湖)。現今九成居民皆源自鄧堂一支。
大埔頭
明代龍躍頭鄧氏分遷大埔開,由敬羅公(敬章公)首建大埔頭村,其後子孫繁衍而分居鄰近地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濱海地區建立大埔舊墟,供村民買賣。因寇患嚴重,於居住村莊周圍加建圍牆,並挖護城河及建更樓守望。 1900年代初,香港政府開建九廣鐵路,村莊遭路軌穿越一分為二,鐵路以東仍稱大埔頭村,而南面則改稱水圍或大埔頭老圍。大埔頭村內有敬羅家塾。
鄧志齋的後人鄧氏十四世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 從惠州到元朗八鄉橫台山落擔,成為了橫台山鄧氏的開基祖。與錦田鄧氏一係不同,橫台山鄧氏屬客家。鄧廷桂兒子鄧洪達,以及鄧廷桂兄弟廷彬,兩房鄧氏的後人皆有成員繁衍至水流田居住。 除了鄧廷桂之外,鄧志齋的另一脈後人鄧國茂,最初定居於荃灣城門,他的兒子鄧球光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由城門遷移至水流田,村中的國茂鄧公祠是鄧球光及其兩兄弟所建。
達德公所
達德公所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村落聯盟)聚會、祭祀,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
公所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倡議於清朝咸豐七年(一八五七年)年建成,以供達德約成員聚會、祭祀之用,以及用作屏山市的管理處。於一八九九年,新界鄉民以武裝行動抵抗英國接管,據說達德公所是鄉民議事的場所之一。
達德公所作為議事的場所,設計簡單實用。公所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式建築,後於清朝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其左右兩邊各加建了「慰寂祠」和「英勇祠」。建築物主要以青磚建成,配以人字屋頂,牆基以花崗石建造。公所內的現代建築元素,如在青磚牆上架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信是後期在二十世紀進行修繕工程時加建的。達德公所於二〇一三年列為古蹟。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宗祠,由位居元朝(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福建方伯(又稱閩侯)的五世祖馮遜公興建。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典範。正門兩旁皆設有鼓台,每邊鼓台之上各有兩柱支撐屋頂,內柱為花崗岩,外柱則為紅砂岩。屋內天井有紅砂岩甬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彰顯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重要官職者。後進神龕供奉鄧族先祖神位。
宗祠現仍是屏山鄧族進行祭祖、舉行傳統節慶儀式及宗族聚會的重要場所。鄧氏宗祠於二〇〇一年列為古蹟。
鄧氏宗祠、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構成了一組獨特的歷史建築群,見證了厦村鄧族的宗族歷史和傳統教育發展。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厦村鄧族為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立村而興建。據置於宗祠中進的碑記所載,鄧氏宗祠於一七四九年立基上樑,一七五〇年竣工,翌年正式奉主陞座。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年)和光緒九年(即一八八三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鄧氏宗祠是本地現存少數清代三進兩院式建築。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時至今日,鄧氏宗祠仍是厦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
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經建成。禮賓樓原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現時仍保存著供奉文昌和武曲的神龕。友恭學校則是為了向區內孩童提供教育而興建的。其後由於學生人數增多,部分原屬鄧氏宗祠的地方和禮賓樓,也曾闢作課室和教師宿舍之用。厦村鄧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二○一一年竣工。鄧氏宗祠於二〇〇八年列為古蹟。
麟峯文公祠
新田文氏原藉四川,南宋時期(一一二七至一二七九年),遷徙至江西和廣東;十五世紀開始定居元朗新田。
麟峯文公祠是文氏族人約於十七世紀中葉為紀念第八世祖文佛保(號麟峯)而建,屬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前進屏門上懸有「吐書堂」匾額,列祖木主則供奉在中進。麟峯文公祠過往曾用作「巡丁館」和教育村中子弟的場所。
在建築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協助下,麟峯文公祠於一九八七年完成全面修復工程。麟峯文公祠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
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由鄧二帝會於清朝道光年間(一八二一至一八五○年)集資興建。該會由十六名鄧族的顯赫士紳組成。二帝書院供奉原先放置於附近一座文昌塔內的文昌帝和關帝像,書院亦因而得名。書院其後成為一所重要學府,不少著名學者亦曾在此講學。
二十世紀初推行現代教育,二帝書院亦轉為一所小學,約有學生三十人。書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用。
書院是一所兩進式建築物,呈長方形,以青磚及夯土建成,外有圍牆,圍牆兩端均設入口。可能基於風水原因,書院正門建於兩進之間,有別於一般書院的布局。書院正門外的前院以白石鋪砌,稱為「白石巷」。二帝書院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底竣工。二帝書院於一九九二年列為古蹟。
廣瑜鄧公祠
位於錦田水頭的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乃鄧氏第二十一世祖鄧像六(又名鄧直見)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又名鄧松峯)而興建。據祠堂的石碑記載,鄧氏族人曾於清朝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籌募經費重修祠堂。
廣瑜鄧公祠為清朝民間建築,屬兩進一院三開間布局。天井兩旁為廂房,後進明間設有神龕,以供奉鄧氏歷代祖先。建築物牆身以青磚築砌而成,屋面蓋以傳統的木結構人字瓦頂。祠堂正面外牆獨特的灰塑裝飾和祠內刻工精細的木雕,至今仍然保留下來。
過往,廣瑜鄧公祠曾先後改建為店舖和工廠。祠堂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六年竣工,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廣瑜鄧公祠於二〇一〇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