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Feb2022
衛生部長2月11日關於COVID-19疫情的講話
首先,我想談談本週新聞中的一些事件。幾天前,我的同事喬爾·萊特邦德(Joël Lighbound)在這個會議廳裡舉行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我對喬爾有很多的友誼、尊敬和好感。我們經常討論許多問題,包括疫情大流行的管控問題。
在一個民主國家,每個人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健康的。
辯論和討論應該得到鼓勵。
我們都知道,人們渴望擺脫這種流行病。我們都渴望結束這一切。我與喬爾一樣,在我的區內、在魁北克市、在渥太華這裡,我都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們也知道,為了走出COVID疫情的大流行時期,我們必須繼續同舟共濟,本著仁愛的精神,匯聚我們的力量來共同對抗病毒。
疫苗接種是如此,遵守所有仍在實施的公共衛生措施也是如此。
兩年來,我們聯邦政府在抗擊COVID-19疫情方面的行動一直是基於審慎和科學。
我們都知道,科學在不斷發展,正如我們自這場疫情大流行開始以來所做的那樣,我們的決策將繼續依據現有的最佳科學信息。
現在讓我們明確一點:當前實施的各項公共衛生措施一直都是臨時性的。有些措施將伴隨我們很長時間,而有的措施將在流行病學勢態和科學一旦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取消。
基於此,至關重要的是我們應記住:這些公共衛生措施的目的是為了限制病毒造成的傷害。
所有措施都在不斷地被重新評估,我們將繼續根據科學和流行病學形勢的演變來調整這些措施。
隨著奧密克戎毒株最嚴重的情況已經過去,我們聯邦政府正在積極評估現行的邊境措施,我們應該能夠很快公佈在此方面的新變化。
我們所有人都希望確切地知道未來幾周和幾個月將發生的事情,但經過兩年的疫情大流行,我們知道這種病毒總可能找到某種方式令我們吃驚。
我們知道,問題不在於是否會有後續的疫情波潮或其他的變異毒株,而在於:它們什麼時候出現?
我們都同意,我們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但具體地說,“與病毒共存”到底意味著什麼?
請允許我對這個問題提出一個答案。
首先,我要說“與病毒共存”意味著我們必須停止這種病毒所造成之如此大量的死亡。
“與病毒共存”意味著這種病毒和我們的醫療護理體系必須能夠共存,而不能讓後者陷入癱瘓。
這意味著不能讓癌症患者被告知他們的手術將不得不等待,因為我們的醫院和醫護人員都已經被COVID所淹沒。
“與病毒共存”意味著我們(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現有的工具,來共同限制病毒的傳播並限制感染的嚴重程度。
一旦病毒傳播得到控制,感染的嚴重程度得到限制,我們的醫療體係將得以重新休養生息,而大多數公共衛生措施也就可以放鬆了。
我們還沒有到那一步,但這一天正在迅速到來。
我們現在決不能放棄。
我們還有希望。
“與病毒共存”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幾個月不僅有可能,而且很有可能會出現其他不愉快的意外情勢。
“與病毒共存”意味著我們必須記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我們有力量,我們可以集體自救,而我們必須自救。
我們有力量實現這一目標,從而讓公共衛生限制變得不那麼嚴重,盡可能少地擾亂我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
我們的主要工具仍然是——仍然並且始終是:接種疫苗。
即使我們知道,接種疫苗只能部分地預防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傳播,但科學是明確的:接種疫苗確實能防止嚴重並發症的發生。
如果我們能夠預防嚴重的並發症,我們的醫院和醫護人員就不會不堪重負。
如果我們的醫院和醫護人員不至於不堪重負,那麼反過來,公共衛生限制也就會減少。
這是很明顯的道理,但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作為個人和集體,有力量扭轉局勢。
“與COVID並存”意味著我們要行使這種力量。這是我們減少病毒對我們日常生活造衝擊的唯一途徑。
現在,奧密克戎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與病毒共存”意味著我們不應該等到下一個變異毒株或下一波疫情浪潮才來重新啟動我們的疫苗接種行動。
我們必須繼續盡可能打足疫苗,包括第一針、第二針和加強針,這樣在下一波或下一個變異毒株到來之時,我們有更好的準備和更強的適應能力。
50%符合條件的加拿大人已經接受了他們的加強針疫苗。
我們必須繼續。
齊心協力,我們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