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鳯陽 葉左肇
鳳陽花鼓
一首耳熟能詳的民歌《鳳陽花鼓》: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曲中的朱皇帝,説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由1368年1月23日稱皇帝,1398年6月24年逝世,在位30年152天。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及朱興宗,由於他在家族的叔伯輩的子弟中排行第八,故稱重八,興宗是他的名字,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出生於元朝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9日,大元河南江北中書省安豊路濠州鍾離縣東鄉(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社區)在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在大明直隸應天府上元縣南京皇宮西宮逝世,享年69歲。有長兄重四朱興隆,二兄重六朱興盛,三兄重七朱興祖,長姐太原公主,二姐曹國長公主,皇子26人及皇女16人。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出生地之爭由來已久,有明光說(也就是盱眙說、嘉山說)、鳳陽說(也就是鍾離說)、句容說、五河說、沛縣說、宿州說等。後四說基本上沒有證據支持,經不住推敲,明顯不能成立。爭議主要出現在明光和鳳陽之間(均位於今安徽省東部)。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因災變,曾一度剃髮出家,四出流浪,化緣為生,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諸侯軍閥,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皇朝政權,國號「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未經許可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敗,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整肅顯貴的勢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各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駕崩後傳位於嫡長孫朱允炆為明惠宗。
明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卓異者,有司正官舉名,監察御史、按察司體覆,轉達上司,旌表門閭。又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貞節牌坊),除免本家差役。」洪武二十六年令:「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赦追奪,斷罪離異。其有追奪為事官誥赦,具本奏繳內府,會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於勘合低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毀。」明朝婦女守寡盛行。又創立明朝入宮婦女生殉制度。
由於朱元璋重視婦人的貞節,凡家有婦人從事妓女者,其丈夫出外時必須帶上綠帽,以茲識別。故此,家有妻子為出牆紅杏者,則被說為帶綠帽,就是由明朝開始。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游歷淮西、汝潁、泗等州完畢,返回皇覺寺並逐漸讀書識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並賜名元璋字國瑞,郭子興取這明字的原因是,古時有一武器稱之為璋,而朱是殺璋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即後來的孝慈高皇后馬氏)。後來朱元璋見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涉及濠州內鬥,故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獲准隨行,不久朱元璋的部隊已有結集了數千人。次年,朱元璋部隊攻下滁州,成為他首個據點,同時也在攻佔滁州期間,李善長加入朱元璋部隊,成為他一個重要幕僚。此時,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
改猪為豕
明朝皇帝姓朱,民間老百姓基於忌諱而不敢殺豬,因為猪與朱同音,殺猪豈不是殺皇帝?這是抄家大罪。不過朱元璋這任親民皇帝,卻僅改了一字巧妙解決了問題。
在古代封建王朝,都是遵循等級尊卑制度,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古人認為人有高低貴賤之分,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忌諱,那就是平民百姓不能直諱皇帝的名號,就連其中的字都不能隨便說,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時期的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是殺豬該怎麼辦呢?這殺豬諧音“殺朱”,傳出去豈不是有著謀逆造反的罪名,對於這個問題朱元璋巧改一個字就解決了。
有一天,朱元璋閒下心來,想去走訪民間,發現街旁的商販竟然沒有賣豬肉的,經過打聽才得知因為這避名諱的原因,所以人們不敢這樣做,害怕被論罪斬首。得知這樣的原因之後,朱元璋也是頗感愧疚和懊悔,畢竟他就是貧苦子弟出身,他知道豬肉對於百姓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豬肉是價格比較親民,而且普及範圍比較廣的一種肉類,如果因為自己的問題導致百姓吃不上豬肉的話那實在是一大罪過。
經過一番商量,朱元璋決定將豬改名為豕,豕出自甲骨文,本義即豬,也是古時候人類所馴養的家畜之一,更重要的是這個字與豬並不是同音,如此既可以避免讀音的問題,又能夠讓民間的百姓繼續養豬和吃豬肉,就這樣朱元璋巧妙的改了這樣一個字,化解了矛盾和吃肉危機。
再說回《鳳陽花鼓》這首民謠,這是一首來自中國安徽省的民謠,在明清時代很流行,此歌是一首民間小調。其中一首歌詞中講述安徽省鳳陽縣於明朝初期居民生活的苦況,暗諷朱元璋未照顧故鄉的百姓,使他們無法在家鄉安身立命。
此說法值得商榷,事實上朱元璋於建國之初即減免鳳陽十年徭賦,洪武十六年比照劉邦永免家鄉賦役,而且在明朝帝制社會鮮有人敢直諷「朱皇帝」。 清人趙翼《陔餘叢考》記載:「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來乞食如故。」乞食版的鳳陽花鼓第一次見於文獻是在號稱盛世的乾隆年間,戲曲劇本選輯《綴白裘》,而明代實行「路引」管制戶口流動,因可得知土壤不算貧瘠的合肥鳳陽,在所謂康乾盛世,因皇帝十數次南遊江南,兼巡輔鳳廬諸府的漕運總督加派稅額討好滿足皇帝,老百姓不堪負荷,出外要飯都要出了習慣。
朱元璋的故事十分精彩也很難用數篇文章描述,由今日開始,將會推出長篇小說《風起鳳陽》,整個故事由南京應天府皇宮的哭聲開始,太祖皇帝即將駕崩,圍在身邊的皇室中人及大臣們各懷鬼胎,卧在龍床的朱元璋卻回想起種種往事,在安徽的一個窮鄉,小孩們唱起這首《鳳陽花鼓》的民謠⋯⋯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太祖高皇帝御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