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鳳陽 2
朱元璋的故事十分精彩也很難用數篇文章描述,由今日開始,將會推出長篇小說《風起鳳陽》,整個故事由南京應天府皇宮的哭聲開始,太祖皇帝即將駕崩,圍在身邊的皇室中人及大臣們各懷鬼胎,卧在龍床的朱元璋卻回想起種種往事,在安徽的一個窮鄉,小孩們唱起這首《鳳陽花鼓》的民謠⋯⋯
風起鳳陽故事大綱
第一章:太祖駕崩
1、太祖駕崩前雷雨大作,朱元璋卧在床上。
2、朱元璋一直望向室外,只聽到風雨聲,而遠處的鳳陽鎮則響起了《鳳陽花鼓》的歌聲: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第二章:黃塵孤影
至正四年,淮西大旱,鳳陽原上,飛沙走石,土地乾裂。朱重八,一個貧農之子,在瘟疫與饑荒中,親手埋葬了父母兄長。身無長物的他,削髮為僧,寄居皇覺寺,討一口殘粥苟活。可世道崩壞,佛門亦不清淨。他在廟中念經掃地,夜裡卻夢見赤衣騎士、萬民來朝。
第三章:少年重八
1、替地主放牛,牧童奉朱為領袖
2、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淮北大旱,引發饑荒,初六父崩,初九兄亡,廿二母崩
3、九月入皇覺寺剃髮出家,四出流浪,化緣為生
第四章:亂世投軍
朱重八離寺南行,投奔滁州紅巾軍郭子興麾下。初入軍中,不被重視,然他處事沉穩,於一次糧倉失火中力保軍糧,初露鋒芒。郭子興賞識其才,納為義子,漸授兵權。朱元璋知人善任,收攬徐達、常遇春、胡大海等豪傑,立穩根基。
第五章:應天之戰
元軍圍攻應天,郭子興身死。朱元璋力排眾議,整軍迎敵。以奇兵夜襲敵營,大破元軍,奪取應天。自此稱吳國公,行王者之事,卻不急稱帝。民間讚曰:「淮右朱公,治城如神。」他設立學宮,頒布新律,民心歸附。
第六章:群雄逐鹿
陳友諒據武昌,兵強馬壯,自稱漢王。朱元璋與之爭衡於鄱陽湖,兩軍鏖戰七十餘日。最終朱軍以火攻破敵艦,陳友諒中箭而亡。又北伐張士誠,智取蘇州,一統江南。群雄皆敗,唯朱元璋獨立中原。
第七章:自立門戶
1、朱元璋經過一年時間,招集了數千新兵,並得李善長作為幕僚之助,攻下滁州成為據點。
2、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
3、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為誠王,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領軍攻高郵,又分兵攻六合,而六合乃滁州屏障,朱元璋於是派兵相救,幸好脫脫被誣陷被逼交出兵權,滁州才轉危為安。
4、朱元璋見滁州地小,建議進攻長江北岸的和州。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興病故,郭子興次子郭天敘被立為都元帥,朱元璋與郭子興妻弟張天祐為副元帥。
5、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採石、太平路,並計劃攻取集慶路(今南京市)。此時,元軍降將陳野先願協助紅巾軍攻集慶,郭天敘與張天祐感軍功不及朱元璋,故決定在陳野先引領下,親自領軍攻打集慶。結果紅巾軍攻集慶時陳野先叛變,郭、張二人被殺,陳野先也死於亂軍中。郭天敘與張天祐死後,朱元璋成為都元帥,盡領郭子興舊部。
6、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領軍再攻集慶,一舉攻陷,改名應天府,作為根據地。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第八章:一統江南
1、鄱陽湖之戰
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高舉義旗,各地群起響應。江南地區各反元武裝不斷取勝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以湖北武昌為統治中心、自立為漢帝的陳友諒,以應天(今南京)為統治中心的吳國公朱元璋和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統治中心、自稱吳王的張士誠三大勢力。由於轄區相鄰,彼此展開武力兼併。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倪文俊,自稱宣慰使,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諸路。迎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挾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國號漢,年號大義。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東征朱元璋,並在途中刺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陳衝破朱元璋長江太平防線,兵臨集慶(今江蘇南京)城下。陳朱雙方在集慶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圍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陸兩軍號稱60萬人,陳友諒還動用水陸兩棲作戰,水船使用高大但是遲緩的樓船,卻圍攻洪都不下(守將是朱元璋之姪朱文正),朱元璋在七月親率20萬人救洪都,陳友諒於是撤圍,在鄱陽湖選擇所擅長水戰迎戰朱元璋。
朱元璋軍艦隊大軍自南京出發便抵達南昌救援,朱元璋軍艦隊分成11隊,大船隊在中央,餘小船隊載步兵至南昌登陸支援南昌守軍,七月二十日(8月29日)兩軍主力在鄱陽湖對峙,次日(8月30日)黎明開始大戰,前三天朱元璋軍船小兵少處劣勢,漢軍「樓船」居高放炮石攻低處明軍船艦,朱元璋座艦也中彈攻毀幾乎被漢軍俘虜,幸賴錦衣衛數船奔赴救出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投石機,第四天(9月2日)起燒毀陳軍二十幾艘樓船艦船,漢軍傷亡慘重,至少兩萬五千名漢軍戰歿,陳友諒弟陳友仁、陳友貴及其平章陳普略等皆陣亡。陳友諒更悲痛不已,陳軍憤而於陣前殺朱元璋軍俘虜,導致朱元璋軍自覺退無可退、非背水一戰不可;之後陳軍形勢開始不利:鄱陽湖因為秋陽久曬導致水位降低,漢軍樓船大重卻吃水深慢甚至擱淺、不敢靠岸,反觀朱元璋軍船小速快可利攻擊,也可以靠岸紮水寨作持久戰;八月下旬,朱元璋軍陸軍克復南昌,部份朱元璋軍艦隊撤出至贛江、長江,僅留部份艦隊與陳續戰,等待步軍來援完成水陸包圍。到了八月二十六日(10月4日),陳軍企圖突圍退回武昌,在湖口受到朱元璋軍岸上步兵萬箭遮天連發阻截,陳友諒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死,陳軍於此再喪兩萬士卒,餘五十萬殘部潰散逃敗。
2、平江之戰
朱元璋滅張士誠之戰,韓宋龍鳳二年(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吳元年(至正 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在江浙地區消滅張士誠的戰爭。
張士誠從高郵遷都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與朱元璋勢力對峙爭戰十二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派徐達攻克鎮江。七月,張士誠派水軍來攻鎮江,被擊退。朱元璋又派徐達、湯和、胡大海、常遇春率軍攻打張士誠控制的常州,1357年三月攻克常州。隨後,朱元璋1357年派耿炳文攻佔長興,趙繼祖、吳良攻下江陰,成為向江浙方向進取的通道。七月,徐達部乘勝東進,攻佔常熟、無錫。同時,朱元璋派胡大海等率軍向安徽東南和浙江進軍,攻取徽州、建德。1358年十二月,親率十萬大軍從寧國(今安徽宣城)南下,增援胡大海,派胡大海養子胡德濟誘敵,奪占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南面包圍張士誠。1359年正月,朱元璋派兵攻打臨安(今浙江杭州市臨安區西南),二月攻打湖州,沒有攻克;胡大海攻克諸暨。三月,張士誠攻打江陰,被吳良、吳禎擊退。十二月,張士誠派兵集結分水縣想要奪回婺州,被朱元璋派何世明擊敗。這時,朱元璋控制了今浙江省西部、安徽省南部,鞏固了地盤。隨後,朱元璋暫時和張士誠和解,全力對付西部的陳友諒。
1362年,胡大海在婺州被殺,耿再成在處州被殺,叛將歸降張士誠。張士誠派軍攻打諸暨,諸暨守將謝再興堅守,擊敗張士誠軍,收復處州。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呂珍率兵攻取安豐,俘殺北方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部前去救援。擊敗張士誠軍,解圍安豐。
1364年,朱元璋攻滅陳友諒政權後,轉兵向東攻打張士誠。十一月,張士誠攻打長興,被湯和、耿炳文擊退。1365年二月,張士誠攻打新城被李文忠、胡德濟擊敗。張士誠轄地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兵力分散,朱元璋計劃先攻淮東,再取浙西,剪除兩翼,後攻平江。十月,朱元璋命左相徐達、平章常遇春率馬步舟師進攻淮東,克海安,圍泰州,擊敗張士誠援兵。閏十月,徐達大軍克泰州,北圍興化、高郵。張士誠向宜興、安吉、江陰進攻,均遭失敗。1366年三月、四月,徐達部攻克高郵、興化、淮安等地。分兵攻佔通州(今江蘇南通)、濠州(今安徽鳳陽)、徐州等地,盡占淮東。
八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大將、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圍攻湖州。張士誠派司徒李伯升潛入城內督戰,又派平章朱暹、呂珍率兵六萬增援。徐達圍城打援,在城東舊館將其包圍。急率精兵往援,被阻撤還:九月,張士誠再派遣兵增援,戰敗。朱元璋命江浙行省左丞李文忠率部攻打杭州,指揮華雲龍率部攻打嘉興。十月,徐達攻打舊館,張士誠六萬援軍投降。十一月,湖州守軍投降,杭州、紹興、嘉興等地相繼投降。
十一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兵圍攻平江(今江蘇蘇州),對平江形成北、西、南合圍之勢,徐達屯葑門、常遇春屯虎丘、郭興屯婁門,華雲龍屯胥門,湯和屯閶門,王弼屯盤門,張溫屯西門,康茂才屯北門,耿炳文屯城東北,仇成屯城西門,何文輝屯城西北。朱元璋強調對百姓秋毫無犯。徐達部在鯰魚口(今江蘇吳江縣西北)、尹山橋(今江蘇吳縣南)擊敗張士誠外圍軍,並在官瀆(今蘇州婁門外官瀆橋)焚毀張軍千餘戰船。1367年正月,松江府、嘉定州相繼投降,平江更加孤立。朱軍在城外構築長圍,搭起木塔、築敵樓三層觀察城中,每層配備弓弩、火銃和襄陽炮,日夜攻擊。圍攻八個月,張士誠士兵抵擋不住,將士多降。張士誠先後兩次突圍不成。六月初七,張士信被炮炸死。九月,徐達攻入葑門,常遇春攻入閶門,張士誠部將唐傑、潘元紹等投降。張士誠率余兵巷戰失敗,自殺未成,被俘虜,通州(今江蘇南通)、無錫(今江蘇無錫)等地相繼投降,張士誠的大周政權滅亡。
1、朱元璋攻佔應天後,開始攻佔應天周邊地區以鞏固防務。至正十六年,遣徐達攻佔鎮江、鄧愈克廣德,次年,遣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取婺州。明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朱元璋攻下浙東後,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同時朱元璋也得浙東名士如朱升、劉基相助,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並且遵照劉基「先漢後周」之策略,着手對江南各勢力進行對抗。
2、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路,隨後弒主徐壽輝、稱帝建國,國號漢,之後傾全軍攻應天府。朱元璋與劉基設計,先命胡大海進攻信州,斷陳友諒後援,再命部下康茂才詐降作陳友諒的內應,引漢軍主力進入朱元璋在應天城外龍灣設下的埋伏中,結果漢軍被朱元璋軍隊大敗,隨後朱元璋攻取太平、安慶、信州等地。。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派部將呂珍圍攻退守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及丞相劉福通,朱元璋不顧劉基反對,派軍北上解安豐之圍,結果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此後,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為皇帝。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軍北上,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根據地,首先圍攻洪都,但朱元璋姪朱文正堅守洪都兩個多月,待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陳友諒大軍改往鄱陽湖與朱元璋大軍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佔湖北各地。次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立子朱標為世子。次月再次親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舉降。隨後吳軍相繼攻克廬州、吉安、衡州。至正二十五年,吳軍繼續攻佔寶慶、贛州、浦城、襄陽,同年冬,下令討張士誠。次年,吳軍再次攻破湖州、杭州。再一年,徐達克平江,張士誠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統江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至金陵應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隻沉沒,韓遇難。
4、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隨後制定北伐戰略:先攻取山東,其次進攻河南,再次攻佔陝西潼關,最後再進軍元大都。隨後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河進入,北取中原。並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徐達攻破山東濟南,胡廷瑞下邵武,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北伐一直持續到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隨後攻佔整個河南、山西,最終直取元大都(今北京)。
第九章:登基稱帝
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登基當日,他身穿素袍,祭拜九天:「我本布衣,躬耕於野。今承天命,不敢忘本。」朝野震動,百姓歌舞。他封功臣、立律法、修祖陵,鳳陽從此改名中都,天下皆知其出身不凡。
1、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太祖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禎、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隨後,太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軍平定廣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敗元軍,明朝平定甘肅。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太祖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直接歸皇帝掌管。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1382年1月6日,明軍在雲南昆明附近大敗元朝軍隊,元梁王自殺,1382年4月7日,藍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雲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太祖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庸三名侯 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並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瓛密告謀反,史稱「藍玉案」。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明朝建國功臣因此案幾乎全亡。此時太祖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穎國公傅友德,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
在處理內政同時,太祖亦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1372年)、在東北逼降納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1388年)。同時太祖進軍遼東,使朝鮮王朝等歸順(1388年)。
2、朱元璋嗜殺,故此終日睡不安穩,一晚在睡夢中夢見:元宵都城張燈,朱元璋微服出行至聚寶門外,見民間張一燈,上繪一大足婦人,懷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婦人大足之訕,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餘口,鄰里俱發充軍。
第十章:誅權固本
然帝位未穩,功高震主者日多。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皆被誅。朝堂肅清,諸侯不安。太祖親政,設錦衣衛,建東廠,凡有異心者,皆無所遁形。他手段酷烈,卻求長治久安。史評曰:「太祖之政,如霜如雷,然百年太平,實自洪武始。」
第十一章:風還鳳陽
晚年,朱元璋駕幸中都,登臨祖陵。他望著昔日貧村,如今宮闕林立,百姓安居,心中五味雜陳。他問身邊老臣:「我出於此,歸於此,此一生,可問心無愧否?」老臣曰:「天下黎庶,皆頌聖德。陛下心安,萬民自安。」
朱元璋仰望長空,風起雲動。
他低聲自語:「風起鳳陽,終歸塵土。但願後世不忘此間苦與勇。」
第十二章:駕崩
1、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於南京皇宮內,享壽七十歲,在位三十一年,與已故的元配妻子孝慈高皇后馬氏一起長眠於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朝小史·卷三》載,責殉諸妃,強迫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2、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3、皇宮外雷雨大作,鳳陽鎮小童圍唱民謠,北亰城的朱棣與將士們大喊「清君側,靖內難」,眾將士起兵南亰,另一場戰鼓又在中原響起。
說鳳陽話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咚得隆咚鏘咚得隆咚鏘咚得隆咚鏘咚鏘咚鏘
大戶人家賣牛羊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咚得隆咚鏘咚得隆咚鏘咚得隆咚鏘咚鏘咚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