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鳯陽 3 葉左肇
第一章:太祖駕崩
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朝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大明直隸應天府上元縣南京皇宮西宮,宮外跪著文武大臣,皇宮內卧在龍床上的明太祖朱元璋雙目緊閉。此際,宮外雷雨大作,群臣卻動也不敢動,依舊跪在地上。
皇宮內皇孫允炆及四子朱棣趨前並跪在床前, 神情肅穆。朱元璋(聲音微弱,眼神卻依然銳利):「燕王……你來了。」
朱棣(低首叩拜):「兒臣在此,父皇有何吩咐?」
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朱棣靠近,目光深沉,仿佛看透人心。「朕打天下半生,殺人如麻,只為天下太平……可你知道,最難的不是奪天下,而是守。」
朱棣沉默片刻,聲音低沉有力:「父皇教誨,兒臣謹記於心。」
朱元璋冷笑一聲,帶著一絲苦意。「你心不在北平,朕早知。你有野心,有才幹,也有膽識……但你可知,這江山是朕為你兄長鋪下的路。」
朱棣抬眼,眼中閃過一抹複雜情緒:「太子仁弱,難服眾心。兒臣……只願保宗社無憂。」
朱元璋長嘆一聲,目光轉向殿外天光。「保宗社……靠的不是刀劍,是人心。朕死後,不願骨肉相殘……你若起兵,便是逆天。」
朱棣重重叩首,語氣堅決:「若有人誤國,兒臣寧背逆名,也要清君側。」
朱元璋沉默良久,目光最後落在朱棣身上,似是透出一絲疲憊又無奈的認可。「你若真走那一步……記住,莫負百姓。」
當朱棣低頭叩拜時,朱元璋沉沉地閉上了眼,心中翻湧如潮水,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朱元璋內心獨白:「這孩子……從來都不是凡人。他有我當年的鋒芒,有我未登基時的狠勁。可我當年是為求生,他如今……是為奪權。老天啊,我當初為什麼沒早看清?太子讀書成性,心懷仁義,卻無帝王之姿;而這兒子,藏鋒於笑,藏心於孝。若他真起兵,朝廷上下,誰可制他?李景隆?徐家?都靠不住了……
我以鐵血治國,廢丞相,剪藩王,為的就是給朱家子孫掃清路障,可如今看來,我這把刀……終究還是砍向了自己。朱棣啊朱棣,你若奪了這江山,百年之後,你會否立我廟號為太祖?還是把我當你最初的障礙?
唉……我這一生,最終還是逃不過『權』這字。」
他睜開眼,看著朱棣,眼中再無帝王之威,只有一位風燭殘年的父親,對未來無盡的懸念與一絲無奈的認命。
朱元璋以絲絲的語氣:「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殿中百官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但聲音中,卻多了幾分遲疑與勉強。
朱允炆叩首淚下:「皇祖父……允炆愚鈍,惶恐承命……」
朱元璋看著他,眼神略帶哀憐:「你雖心軟,但心軟未必無用,只盼你莫負天下蒼生。」
他目光轉向一旁默然不語的朱棣,眼神停留片刻,終是低聲開口:「燕王,朕知你志向遠大……你是朕最像的兒子。國有法度,家有綱常,你……要記得。」
朱棣沉聲跪下,緊握雙拳,叩首不起:「兒臣……謹遵聖訓。」
他的聲音雖低,卻帶著壓抑不住的怒與哀,像一頭被迫低頭的猛虎,隱隱有破籠之勢。
文武百官中,有人低眉順眼,有人互視顏色。齊泰、黃子澄眼中閃著激動之光,徐輔、耿炳文則神色凝重,似有所思。
大殿外天光暗淡,烏雲壓頂,宮燈微顫。這一場傳位,看似平靜,實則殺機已伏,風雷將起。
編者按:可能有些朋友會問,為何朱元璋提皇位傳給皇孫而不是戰績輝煌的四子朱棣?主要原因是明朝的「嫡長制」的體制,和那個讓朱元璋感恩一生的女人馬秀英。朱元璋從小是在孤苦的環境中長大,曾經一度迫於無奈去了寺廟當和尚,其內心之孤獨、之苦楚、之無奈,伴隨了他一生。
因為朱元璋打小沒有一個親人,自然沒有一個感情寄託,參加郭子興的義軍後,郭子興將義女馬秀英許配給他,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馬秀英對朱元璋照顧周到,朱元璋從小到大那顆孤獨流浪的心終於有了停靠的港灣。
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朱元璋和馬皇后感情深,朱標又是馬皇后所生,還是嫡長子,於情於理,朱元璋都挑不出理由不立朱標為太子。然而時運不佳,後來朱標染了風寒,回京後不治身亡,於是朱元璋將對馬皇后與朱標的感情全部寄託到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因此才決定將帝位傳給這個雖然只有15歲,但接受過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