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鳯陽 9 葉左肇
淮河以南,古道荒涼。春寒料峭,朱元璋率五百義軍南返,風塵僕僕。戰馬長嘶,旌旗獵獵,一行人行至滁州與鳳陽交界的山口,忽聞前方鼓聲隱隱,塵煙升騰。
“前頭有人。”徐達皺眉,目視遠處,“約百餘人,持兵帶甲,陣形不亂。”
朱元璋駐馬遠望,只見一隊人馬正緩緩而來,為首者身形魁梧,騎一匹青驄馬,肩扛長刀,目光如炬。那人遠遠望見朱元璋,驟然勒馬而停,眼中閃過一抹驚疑。
片刻後,他策馬飛馳而來,停在朱元璋面前,細看朱的面容,猛地一笑:“朱大哥!竟真是你!”
朱元璋定睛一看,也愣住了:“你是……常遇春?”
那壯漢翻身下馬,大步上前,豪爽抱拳:“小弟常遇春,鳳陽山下人氏。當年朱大哥落魄乞食,我曾分你半個饅頭,可還記得?”
朱元璋一笑,從馬上翻身而下:“怎會忘?那是我逃荒最苦之時,你卻肯與我分糧。當年我還對天立誓,若有一日得志,必報此恩。”
常遇春大笑:“如今你竟真有兵有馬,聲勢不小啊!我聽說郭子興麾下有位朱元璋,神勇果決,忠義為本,原來就是你!”
朱元璋上前緊握常遇春手臂,目光熾熱:“今日能再遇你,便是天意。如今我奉命返鄉募兵,欲自立一軍,將來抗元救民,你可願與我同行?”
常遇春眼神一振,毫不遲疑:“我正帶這百餘弟兄四處尋義旗可投,若大哥不棄,常某願追隨麾下,自今日起,為兄弟、為義、為天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他話音未落,身後百餘人齊齊下馬,抱拳高呼:“願從朱公!誓不負義!”
朱元璋微愣,眼中微熱,長吸一口氣,朗聲道:“好!今日既重逢,便是兄弟重義之時。他日若天下有我朱元璋一席,必有常將軍萬世英名!”
兩人並肩而立,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夕陽灑落大地,仿佛為這場命運的重逢,鍍上了一層英雄傳奇的金光。
朱元璋與常遇春合軍後,總兵力近七百,雖不多,卻士氣高昂。然而朱心知,要立足鄉里、聲震一方,必須打出一場漂亮仗。於是他命常遇春統三百人馬為前鋒,自選兵士,整訓十日,準備攻打盤踞鍾離以南山道的元軍地堡。
十日之內,常遇春行軍如風,訓兵如鐵。
他起早操練,黃昏不息,號令一出,百人皆動。他嚴懲怠惰者,賞識果敢者,曾當眾斬殺兩名偷糧兵,亦當場升拔一名徒手擒狼的鄉勇為什長。士兵對他又敬又畏,軍中迅速形成鐵紀。
朱元璋與徐達觀之,皆嘖嘖稱奇。
“此人若領一軍,可比十軍。”湯和低聲讚道。
不久,探子回報:元軍一小股百餘人屯於白鹿山口,屯糧備馬,疏於防備。朱元璋一拍即決,命常遇春夜襲白鹿山。
夜幕低垂,常遇春率軍於月下出發。他身披黑甲,手提長刀,躡草而行,似猛虎潛行山林。距元營五里時,他低聲令下:“三十人前出,割哨兵;餘者分三翼,聽我鼓聲而動。”
初更過後,鼓聲驟起,三翼兵卒如潮湧出,刀劍齊鳴,火光四起。元軍猝不及防,軍帳皆破。常遇春親自斬敵數人,沖入糧倉,焚毀馬棚,一戰而定。
翌日清晨,朱元璋率主力抵達,見元軍屍橫遍地,糧草盡收,士卒齊呼萬歲,不由得熱血上湧。
他躍下馬背,當眾擁常遇春之肩,朗聲道:“此戰之功,常將軍當首!若我朱元璋日後能有天下,必封你萬戶侯!”
常遇春撲地大笑:“我只求一戰之地,殺賊報國,不負百姓,不負大哥便是!”
眾將士聞之,齊聲高呼:“常將軍萬勝!朱公萬勝!”
白鹿山一役,朱元璋聲威大震,鄉間少年紛紛投軍而來。從此,常遇春之名,也隨著這一仗傳遍了淮西一帶。
白鹿山一戰後,朱元璋帶兵進入鍾離附近,擇地駐紮。鍾離舊地,百廢待興,十室九空,村民多已流散,有田無人耕,有屋無人居。
朱元璋望著滿目瘡痍的故土,心中如刀絞。他吩咐徐達與湯和整治村落,安置老弱婦孺,命常遇春訓練新兵,設寨築壘,自封「明義寨」,立旗開帳,宣言抗元安民。
短短十餘日間,村寨初成,附近百姓紛紛歸附。有老農持鐮前來投誠:“朱公能護鄉土,吾輩願獻田地!”更有青年結隊請戰,稱願為義軍效力。寨中士卒漸達千人,儼然成一方雄勢。
但也因此,引來地方豪強不滿。
鍾離東鄰田家莊,莊主田應龍,自稱“義勇副帥”,實則收斂民財、盤踞一方。聽聞朱元璋立寨聚兵,大為忿怒,派人送書挑釁:「素聞朱元璋乃流民草寇,何敢擾我疆地?若識時務,早撤寨還鄉,免遭血洗。」
朱元璋閱畢,淡然一笑,將書信拋入火中。
“我朱某回鄉為救百姓,不為與賊爭地。”他看向眾人,語氣一轉,“但若人心所向,豈容他人橫行霸道?”
當夜,他與徐達、常遇春、湯和共議破敵之策。常遇春請戰:“我願率三百騎,夜襲田家莊,奪其馬場,破其鋒銳。”
朱元璋搖頭道:“不可貿然動兵,田應龍雖為豪強,莊中亦多無辜百姓。我欲取之,不僅要破其兵,更要奪其人心。”
次日清晨,朱元璋自率數十人至田家莊門前,未帶甲騎,只持白旗入村。他高聲呼道“朱元璋,鍾離子民,今回故土,只為安民保鄉。若有義士願共建新寨,可隨我返寨。朱某,絕不奪人一口糧、一尺田!”
他聲如洪鐘,村中百姓紛紛前來,原本為田家服役的壯丁也漸漸動搖。
田應龍大怒,率眾衝出,欲以武力逼退朱元璋。常遇春早埋伏於側翼,待其出寨,一聲號令,鐵騎如雷貫耳,將其兵馬截為數段。
不到一炷香時間,田應龍被擒,家兵潰散。
朱元璋未斬田應龍,反將其押至寨中,當眾審問其橫徵暴斂之事,又放其村民回鄉耕種,施以田糧救助。
民眾感恩戴德,齊呼“朱公有仁德!”不少原田家家兵,也主動投效。
從此以後,鍾離以北十餘里皆歸明義寨所轄,朱元璋聲望日隆,周邊大小勢力開始動搖,不少小股義軍主動來投,朱元璋正式成為淮西一帶最有實力的義軍首領之一。
鍾離明義寨日益壯大,朱元璋勢力漸成,周邊小股義軍紛紛來投,連元軍地方守將亦不敢貿然進犯。寨中糧草漸足,兵馬逾千,軍紀嚴明,民心所歸。
然而,朱元璋心知,單憑義字難立根基,須得上層名義方可安天下人之心。他讓徐達草書一封,自報軍功、表明忠義之志,遣舊部帶信返濠州,求與郭子興再會。
數日後,郭子興回書:「聞元璋克敵有方,民心所向,實乃義軍之幸。然兵貴有紀,不可擅自稱寨建號。若真忠於大義,可即日返濠,面議軍務。」
朱元璋閱信,目光一閃,對眾人道:“郭公雖不信我,卻也未絕我路。是時候讓天下人知,我朱元璋非草莽之輩。”
他選徐達與常遇春隨行,留湯和守寨,三日後啟程返濠。入濠州城時,郭子興帳前早聚滿諸將,孫德崖、趙均用皆在,面露不善之色。
郭子興見朱元璋,先冷笑一句:“我以為你在鄉下要自立為王了。”
朱元璋微躬身,神色自若:“朱某本庸人一介,承郭公所賜方得一命。回鄉建寨,不為奪權,只為安鄉里、聚義士,報郭公知遇之恩。”
孫德崖橫眉冷語:“你兵強馬壯、招賢納士,倒像是另立山頭罷了。”
常遇春聞言便欲上前理論,被朱元璋伸手阻住。
郭子興沉吟片刻,忽道:“你可願將兵交我統,受我節制?”
帳中一片靜寂。
朱元璋朗聲答道:“兵者,國之大事,不可托無道之人。若郭公命我征戰,我朱元璋萬死不辭。若令他人領我兄弟,朱某寧退回鄉里,守山護民。”
郭子興望著朱元璋良久,忽然大笑,拍案而起:“好!有膽有氣,我郭子興當年看人不差。你既建寨有功、軍紀嚴明,自今日起,便封你為『義軍副帥』,屯兵鍾離,自立號令,聽我節度,共圖大事!”
朱元璋跪拜領命,身後諸將皆大驚。趙均用冷眼旁觀,孫德崖臉色鐵青。自此,朱元璋正式擁有郭子興名義之下的正統兵權,地位僅次於郭本人。
當夜,朱元璋與郭子興秉燭夜談至三更,談民變、談元廷、談天下大局。郭子興酒酣而語:“你生在亂世,當真有皇帝之氣啊。”
朱元璋舉杯微笑:“我只願百姓得安,亂世得平。”
但他心中卻已明白,這片亂世的舞臺,他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主角。
朱元璋受命為義軍副帥後,重返鍾離明義寨。
寨前萬人空巷,鄉民齊集歡迎。老者跪地叩首,孩童放鞭高呼“朱公歸來”。湯和率眾出寨迎接,振臂高呼:“副帥歸營,全寨歡騰!”
朱元璋騎馬緩入寨門,望見寨牆已高,壘石如山,兵甲成行,頗有大軍之象。他下馬向民拱手:“朱某不辱使命,今後,我等便為鄉民撐起一片天。”
回寨後第一事,朱元璋下令整編軍伍,擴建營寨,修習弓弩、操練夜戰。
隨著郭子興之命傳開,周邊義軍如張天祿、王小六、汪伯通等部紛紛遣使請降。朱元璋未全然吸納,先審其紀律,再看其將才,凡土匪習氣者悉數淘汰,正直忠義者編入營下,立義軍五營制,兵力達三千餘人。
正當明義寨如火如荼整訓時,東南傳來警訊:元將哈剌章奉淮東行省之命,率三千騎兵由定遠直撲鍾離,意在剿滅朱元璋新寨,以斷郭子興東翼援兵。
朱元璋得報,沉吟片刻:“正好,讓兄弟們見見什麼是真戰場。”
他命常遇春為左翼,湯和為右翼,徐達為中軍,自領後備,扼守鳳陽渡口與山道。數日後,元軍果至,旗黑馬快,氣勢如虹。義軍人數雖劣勢,然士氣高昂。
初戰一日,元軍強攻寨門,湯和堅守不退。次日夜,常遇春率騎兵繞山夜襲,突破敵營糧草。第三日,朱元璋親率伏兵於山林埋伏,待元軍追擊義軍佯退部隊時,一聲鼓響,伏兵齊出,元軍中軍遭斷糧斷援,大亂。
徐達揮軍破敵正陣,常遇春斬哈剌章部下副將,敵軍潰退,義軍乘勝追擊十餘里,斬首三百,奪甲千餘,獲戰馬百匹。
鍾離大捷,舉寨歡騰。
朱元璋站於寨牆之上,望著火光與旌旗,朗聲而呼:“元廷腐敗,民不聊生。我輩起兵,不為富貴,只為天下太平。從今日起,明義寨,將不止護一方百姓,更要拯救萬千黎民!”
將士齊聲呼應,震動山林。
從此,朱元璋之名,傳遍淮西——不再只是乞兒出身的草莽,而是能與元軍對抗、能聚天下義士的真正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