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鳯陽 10 葉左肇
鍾離大捷後第三日,朱元璋帳中來了一位急使,滿面風塵,跪地呈上一封密信。朱元璋拆信一看,眉頭一皺。
“郭公重病,孫德崖與趙均用爭權,濠州內亂。”他聲音低沉,眾將皆色變。
徐達道:“昔日二人對我軍多所排擠,恐非良意。”
常遇春冷哼一聲:“當年他們將大哥視如草芥,如今內鬥才想起請援,倒也厚顏。”
朱元璋沉思良久,望著帳外紛亂春風,道:“郭公有恩於我,如今懸命於內亂,若我坐視不理,天下義軍將怎看我朱元璋?”
湯和低聲道:“此去恐是龍潭虎穴。”
朱元璋轉身,目光堅定:“但也是一場試金石——是我朱元璋到底是只會守山立寨,還是真能調兵撫眾、平亂安軍。”
是夜,他命徐達、常遇春固守明義寨,自率五百精兵前赴濠州。
抵濠州時,城中已陷入一片混亂。
郭子興臥病不起,孫德崖自號「行帥」,佔據中軍,趙均用則控制糧草大營,雙方互相掣肘,義軍大軍陷於停擺。數日間已有數十人私逃,民心動搖。
朱元璋入城時,孫德崖冷笑迎之,言語挖苦:“朱副帥果然威風凜凜,如今還肯回來看看郭公?”
趙均用則裝作親熱,暗地派人打探朱軍實力。
朱元璋未與二人爭辯,先入帥帳,見郭子興病體羸弱,精神恍惚,握其手沉聲道:“朱某已回,郭公安養便是,軍中一切我來處理。”
郭子興微啟唇,喃喃道:“元璋……懷遠之人,非你不可……”
當夜,朱元璋連夜召開軍議,令兩派將領全數到場。會中,他先誦郭子興遺命,再揭出孫、趙二人徵糧擅權、私扣軍餉的種種證據,眾人皆驚。
朱元璋一聲令下,親衛將孫德崖與趙均用二人控制,未下殺手,而是押往郭子興病榻前聽命。
郭子興聞變驚醒,長歎道:“我老矣……今後之事,當托付於你。”
朱元璋當眾跪下:“朱某願為郭公執子孫之禮,為義軍守節,不負眾望。”
郭子興含淚而笑,將象徵統軍之「虎符」交予朱元璋,自此,義軍實權盡歸其手。
整肅濠州軍政、掌握虎符後,朱元璋並未戀棧府城,而是火速整頓軍隊、封存糧草,親率主力東返鍾離。
臨行前,他命人送重病中的郭子興遷居別院,撥專人照料,發榜懸令,安撫民眾;對孫德崖、趙均用等人則不殺,令其流放山寨,軟禁監視,既斷禍根,又示寬仁。
朱元璋一身戎裝,立於濠州城門,身後旌旗萬仞、兵列如林。他高聲一令:“歸營!”
萬餘義軍齊聲應喝,馬蹄如雷,旌旗過處,百姓沿街跪拜,呼聲震天:“大明朱公,義兵天降——”
朱元璋目光如炬,心中一語未言——「我朱元璋,非為郭某人而來,乃為天下而戰。」
歸抵鍾離,湯和、常遇春、徐達率眾出寨迎接,沿途鄉民燃香焚紙、備酒設席。昔日數百人駐紮之寨,如今已是萬人營地,寨牆如城,帳幕連綿數里。
朱元璋入寨後,當即於主營廣場升帳聚將,發檄文四道,召各地義軍首領至鍾離會盟。
七日之內,淮西一帶義軍二十餘部先後趕至——或為避元軍壓制,或為避內訌流離,亦有者,早聞朱元璋之名,願投其旗下。
會盟之日,朱元璋登高台而立,諸將列席,萬眾屏息。朱元璋手執義旗,朗聲而說:「朱某出身微末,本無立志之命。然亂世欺人、元政暴虐,萬姓失所。今我等起兵,不為權勢、不為富貴,只為百姓有飯吃、天下有太平!郭子興臨終託付,濠州軍政已歸我統。今願與諸位同心,廢名號之爭,合眾志成軍,自今日起——各部義軍,統編為『明義軍』!」
語罷,萬人齊呼:“明義萬歲!朱公萬歲!”
自此,朱元璋正式統一淮西義軍,建明義軍大營於鍾離,設三軍六部,分軍政、軍律、糧草、諜報等職,由湯和、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分任之。
軍紀嚴明,賞罰分明,凡擾民者斬,凡軍功者獎。不到月餘,遠至滁州、和州、全椒等地小股義軍亦紛紛投奔。元軍多處據點,皆不戰自退。
而這時,一道密報傳來——元廷震怒,命平章達實帖木兒親率大軍五萬,自汴梁南下,誓剿朱元璋義軍於淮西。
朱元璋望著密報,唇角微勾,道:“該讓天下看看,我這支明義軍,是不是真的能撼動大元江山了。”
鍾離大營,軍容日盛,帳幕如雲,旌旗如海。
朱元璋立寨樓而望,遠方田野青黃不接,村寨多已荒廢。他喃喃自語:“兵雖多,糧卻缺;地雖廣,人卻貧。此非久計之道。”
當夜,他召李善長入帳議事。
朱問:“你讀過書,知過朝政,依你看,我義軍何以長久?”
李善長拱手答:“主公之兵能守寨、能打仗,然軍政草創,未立法度,久之則人心易散。若想成大事,當集文臣之謀,定國之制。”
朱元璋默然,良久點頭:“我非不知理,只是…人從哪裡來?”
李善長微笑:“天下志士,不盡於廟堂,也多隱於山野。只需一紙檄文,言明朱公起義為民,廣納賢才,自有人前來。”
朱元璋當即命人書檄,傳諭江南:“明義軍尊天順人,誅暴元、救蒼生,今廣開文門,延納賢才,不問出身,不論高低,惟才是舉。”
數月內,果然文士如潮而至——有山東的舉人、有江西的書院師、有蘇杭的潦倒書生。李善長親自主持試論、察才、薦用,朱元璋則親閱薦書,逐一召見。
其中,有一人名喚劉基,字伯温,乃青田人氏,曾官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元政,歸隱鄉間。
此番受檄而來,衣衫略舊,氣宇不凡。
朱元璋初見,微愕:“先生為何棄高位而來?”
劉基答:“主公為天下立義,不為一郡一寨,我願獻策於明主,扶民於水火。”
朱元璋一聽「明主」二字,心中一動:“敢問先生可為軍機獻策?”
劉基微笑:“兵者,詭道也。主公能得民心,若得天時地利,元軍雖強,亦可一戰。”
朱元璋大悅,設「謀政堂」,命劉基為上賓,與李善長並列,共參軍政。自此,大營之中,有武將議軍、有文臣議政。
劉基首建策曰:
一曰編軍籍,明軍伍之編;
二曰立軍法,嚴紀律而治軍;
三曰設糧道,通漕運而穩糧;
四曰密間諜,探敵情於千里之外;
五曰設元號,聚人心於旗號之下。
朱元璋聽罷,大喜,當場命徐達、湯和執行其策,次日便開始落實。
不數月,明義軍漸有王者之氣——軍政有章,賞罰分明,民眾漸將“義軍”稱為“明軍”。
而遠在汴梁,元廷亦接報:“淮西朱元璋,自立旗號、廣納文士、糾合兵馬,有王者之姿。”
平章達實帖木兒聞訊,冷笑一聲:“無名草寇,也敢謀逆?待我親率大軍南下,一戰定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