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每日資訊 – 12月29日
新型冠狀病毒資訊,主要是跟進有關事件發展和最新情況,除非其他地區有重大事情發生,否則只會集中在加拿大、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的情況作出跟進, 並會以政府或認可機構的資料為準。跟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衛生防護中心2021年12月29日的資料顯示,全球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共222個,確診人數約281919531宗,死亡病例約5413338人,過去14天新增確診個案數目約10997342宗,以下是新冠疫情相關資訊:
加拿大
12月29日,根據加拿大衛生部門資料,截至2021年12月29日下午7時,加拿大累積確診人數共有2102470宗,新增病例59173宗,比前減少38370宗,其中安省增加19261宗,卑斯省增加4725宗,魁省增加25982宗,阿省增加4170宗,沙省增加482宗,緬省增加1768宗,紐芬蘭省增加506宗,新省增加1147,紐賓仕域省增加792宗,愛德華王子島增加247宗,育康地區增加27,西北地區沒有增加,努納地區增加66宗。至於死亡個案方面,累計合共30253名患者死亡,其中安省增加31名,合共10171名,卑斯省增加9名,合共2419名, 魁省增加44名,合共11702名,阿省增加11名,合共3310名, 沙省增加6名,合共951名,緬省增加15名,合共1384名,新省沒有增加,合共111名, 紐芬蘭省沒有增加,合共18名,紐賓士域省增加6名,合共157名,育康地區沒有增加,合共14名,努納地區沒有增加,合共4名,西北地區沒有增加,合共12名。治癒人數全國合共1864799名。
中國
12月29日,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12月29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07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51例(上海17例,廣東10例,天津4例,福建4例,廣西4例,雲南4例,浙江3例,北京1例,山東1例,湖北1例,四川1例,陝西1例),含2例由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天津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156例(陝西155例,均在西安市;廣西1例,在防城港市)。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9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882人,重症病例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病例770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現有疑似病例2例。累計確診病例11055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0285例,無死亡病例。
截至12月29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2563例(其中重症病例15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94691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1890例,現有疑似病例2例。累計追踪到密切接觸者1418221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51144人。
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7例,其中境外輸入26例,本土1例(在上海浦東新區);當日轉為確診病例2例(均為境外輸入);當日解除醫學觀察14例(境外輸入13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507例(境外輸入477例)。
累計收到港澳台地區通報確診病例29660例。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12618例(出院12191例,死亡213例),澳門特別行政區78例(出院77例),台灣地區16964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0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
12月29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截至十二月二十九日零時零分,中心正調查14宗新增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至今本港個案累計12 619宗(包括12 618宗確診個案和一宗疑似個案)。
新增個案均為輸入個案,當中11宗涉及變異病毒株的感染,一宗的變異病毒株檢測結果待定,其餘兩宗的病毒量不足以進行變異病毒株檢測。個案涉及九男五女,年齡介乎15至63歲。八人由加強監測A組指明地區(高風險)抵港,六人由A組指明地區(高風險)抵港。十人於抵港時在香港國際機場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檢測待行」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三人於檢疫期間確診。餘下一宗個案(12611)為本地機組人員,他根據相關豁免人士規定接受醫學監察和定期強制檢測,於社區檢測中心抽取樣本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中心已於昨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布個案相關詳情(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12/28/P2021122800618.htm)。
上述個案中,個案12617涉及一名15歲女病人,居於薄扶林寶翠園6座。她於十二月十五日前往美國。她從美國乘搭航班CX893於十二月二十六日抵港,抵港時在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檢測結果呈陰性。根據從加強監測A組指明地區(高風險)抵港人士的規定,她在竹篙灣檢疫中心接受首四天檢疫,期間於十二月二十七日的樣本呈陽性。病人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現病徵,Ct值少於30。為審慎起見,她於潛伏期在港曾居住和到訪的地點已納入強制檢測公告。任何於指定期間曾身處相關指明地方內的人士,須在指定日子接受強制檢測。
過去十四天(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累計報告109宗個案。一宗為與輸入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的個案,其餘均為輸入個案。
此外,根據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確認早前公布的個案12578、12579、12581、12582、12583、12584、12585、12586、12588、12591、12593和12594均帶有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株Omicron。這些個案涉及四男八女,年齡介乎19至79歲,十人於抵港時在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檢測待行」的檢測確診,兩人於檢疫期間確診。
連同上述個案,香港至今共錄得70宗涉及Omicron的個案。
另外,由於國泰航空營運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及二十八日由美國洛杉磯飛抵香港的航班(CX881)各有兩名乘客經抵港檢測而確診,即在七天內累計共有四名乘客經抵港檢測而確診;以及於十二月二十八日由加拿大多倫多飛抵香港的航班(CX829)有三名乘客經抵港檢測而確診,衞生署遂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規管跨境交通工具及到港者)規例》(第599H章),禁止國泰航空營運的客機在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二○二二年一月十一日期間從洛杉磯或多倫多着陸香港。
因應涉及變異病毒株確診本地個案的檢測及檢疫安排,中心提醒與相關個案於同一大廈居住或於相關個案居住大廈內工作的人士,須按衞生署的公布於指明日期進行強制檢測,並須自行監察直至21日屆滿(相關的大廈及檢測日期見www.coronavirus.gov.hk/pdf/CTN_Specified_premises_and_Dates_of_Testing.pdf)。
中心亦提醒與下列指明地方相關的指明人士,須於明日(十二月三十日)遵從強制檢測公告進行檢測:
· 屯門湖翠路201號兆禧苑安禧閣
· 石塘咀南里1號南里壹號
· 大嶼山愉景灣蘅欣徑2號蘅峰曦欣閣
· 屯門恆貴街1號嘉悅半島1座
衞生防護中心正繼續跟進確診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的工作。就個案詳情及接觸者追蹤資料,請參閱附件或「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www.coronavirus.gov.hk)。
中心發言人強調:「全球疫情仍然非常嚴峻,涉及傳染性更高的變異病毒株個案不斷上升,並有一些已接種新冠疫苗人士受感染的報告。中心強烈呼籲市民應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遊計劃,尤其是《預防及控制疾病(規管跨境交通工具及到港者)規例》(第599H章)下的高風險指明地區。」
12月29日,截至今日(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九時,過去24小時共有兩名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的病人出院(個案編號︰12404、12468),並已完成出院後的14日隔離。至今共有12 191名確診或疑似病人康復出院。
現時共有165名確診病人分別於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傳染病中心留醫,當中一名確診病人情況嚴重(個案編號︰12431),其餘情況穩定。
醫管局會繼續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監察最新的發展,並適時向公眾及醫護人員提供最新資訊。
澳門特別行政區
12月29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表示,前(27)日公佈的1例輸入性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今(29)日經病毒基因序列測試,證實其所感染的病毒為Omicron變異株。由於該人士至今沒有任何症狀,仍列為輸入性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該人士為62歲男性澳門居民,12月25日由美國出發,經新加坡於前(27)日抵澳,入境時隨即接受鼻咽拭子檢測,結果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列為無症狀感染者。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隨即對其進行病毒基因測序,今(29)日結果顯示,其所感染的病毒為近期才在世界各地發現的Omicron變異株。該個案為本澳發現的第2例Omicron變異株感染個案。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性比Delta變異株更強,呼籲身處海外的本澳居民以「非必要不旅行」為原則,盡量減少非必要的旅行。
台灣地區
12月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公布國內新增14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6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0例,案17063-17070、案17072、案17073)、德國(案17062)、泰國(案17071)、香港(案17074)及越南(案17075)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2月14日至12月27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指揮中心統計,累計4,917,48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898,907例排除),其中16,964例確診,分別為2,310例境外移入,14,6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世衛
12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今天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對2022年結束新冠疫情最危急階段表示樂觀 。
譚德塞提醒大家,就在兩年前,當人們聚集在一起慶祝新年的時候,一個新的全球威脅出現了。
從那時起,2020年有180萬人死亡,2021年有350萬人死亡,但實際數字要高得多。還有千百萬人在應對該病毒帶來的長期影響。
目前,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肆虐,正在將新冠感染人數推向創紀錄的新高,並造成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激增。譚德塞表示,他非常擔心,更具傳染力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正與德爾塔同時傳播,將引發“病例如海嘯般激增”。
今年早些時候,在由世界主要經濟體組成的七國集團和二十國集團的會議上,世衛組織要求各國領導人確保在2021年底前為40%的人口接種疫苗,在2022年中為70%的人口接種疫苗。
2021年進入倒計時最後幾天,而該組織194個成員國中有92個沒有達到目標。譚德塞將此歸咎於低收入國家在今年大部分時間內獲得的疫苗供應有限,而隨後收到的疫苗很多都臨近過期,還缺少注射器等關鍵部件。他說:“40%的目標原本是可以實現的。這不僅是道德上的恥辱,奪走了那麼多人的生命,還為病毒提供了肆無忌憚傳播和變異的機會。”
譚德塞警告稱,富裕國家的加強針接種可能導致低收入國家再次出現疫苗短缺。他呼籲富裕國家的領導人和製造商共同努力,在2022年7月到來之前達到70%的目標。他說:“現在是時候超越短期民族主義了,通過結束全球疫苗不公平來保護人民和經濟免受未來變異株的影響。”
“我們距離在2022年7月開始前實現70%的目標還有185天。現在開始計時。”
早些時候,譚德塞表示,戰胜新的健康威脅需要科學、解決方案和展現團結。
他提到了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新冠疫苗的開發,但他對政治經常戰勝團結感到遺憾。 他說:“少數國家的民粹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以及囤積衛生工具,包括口罩、治療療法、診斷工具和疫苗的做法破壞了公平性,並為新變異株的出現創造了理想條件。”
此外,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也一直是“一種持續的干擾,破壞了對科學和拯救生命的衛生工具的信任”。他指出,錯誤信息讓人們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目前巨大的感染浪潮已經席捲了歐洲和許多其他國家,導致未接種疫苗的人不成比例地死亡。
不管感染那種變異株,未接種疫苗的人死亡風險都要高出許多倍。隨著疫情的持續,新的變異株可能會對目前的疫苗或康復者產生完全的免疫突破,因此有必要對疫苗進行調整。
譚德塞表示,由於任何新的疫苗更新迭代都可能意味著新的供應短缺,因此建立當地的生產供應鏈很重要。他說,增加救生工具產量的一種方法是匯集技術,就像新的世衛組織生物中心系統一樣,這是一個自願分享新生物材料的機制。
譚德塞還提到了總部設在柏林的新建的世衛組織大流行和流行病情報中心。最後,他呼籲各國製定一項新的協議,稱這將是世界更好地應對下一個疾病的“關鍵支柱”。他說:“我希望看到談判迅速推進,看到領導人雄心勃勃地採取行動。”
資料來源: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2465.html
世界衛生組織:https://www.who.int/csr/don/05-january-2020-pneumonia-of-unkown-cause-china/zh/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21/content_5471164.ht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_(2020年第1號)
加拿大衛生部:https://www.canada.ca/en/health-canada.html
加拿大新聞網: https://www.newswire.ca/
約克區衛生部:https://www.york.ca/wps/portal/yorkhome/health
香港特別行政區駐多倫多經濟貿易辦事處:https://www.hketotoronto.gov.hk/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ctoday.htm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https://www.gov.mo/zh-hant/news/
中新社:http://www.chinanews.com/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