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與旅遊黃頁 之 早期香港的考古發現與遺址
4500至3000 年前的香港,這段時期是史前香港的一段大發展期,人口 比前一階段猛然增加,先民活動的足跡,幾乎遍及每一處海灣,且向高處的山崗和岬角及內陸的河谷階地進發,更出現較大型的聚落,顯示先民的社會組織已較為複雜。這時期重要的遺址包括湧浪、沙螺灣岬角、龍鼓灘、下白泥、東灣仔、 蠔涌和掃管笏。
位於新界西部海岸的湧浪,是一處典型的海灣沙堤遺址,1992至1993 年考古學者在該地共發掘了約二千平方米,發現了一處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前的大型史前聚落。沙堤中部為生活區,其後靠近山坡處為居住區,南部則為墓葬區。在居住區內發現多個縱橫排列的柱洞,口徑一般在10 - 25 厘米,深 20 - 40 厘米,各洞間相距 2 – 5 米,雖然 柱洞排列規律不清,但推測是干欄式建築的遺跡。
生活區內出土的遺物和遺跡異常豐富,共發現多個爐灶遺跡,爐灶中間均為一圈石疊結構, 圈外用泥加固,經火燒形成紅燒土,灶內有殘器 座、爐箅、紅燒土板塊和大量木炭,應為灰燼的 殘留。從灰燼層的厚度看來,當時先民主要是在 沙灘上圍爐生火煮食物的。生活區的地面上散落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石器的種類繁多,工具有磨製的錛、斧、鏟、鑿、刀、鏃、矛和礫石加工的 網墜、錨、鑽、錘、砧和礪石等;裝飾品有大量 打磨和拋光精緻的環、玦和穿孔石飾等,顯示先 民的石器加工技術較前期已大大提高,能因應各 種環境和生活的需要,生產各式的工具,其中箭 鏃和網墜的大量出土,反映先民仍主要以狩獵和捕撈為生。
當時先民所用的陶器,按質地仍可分為夾砂 陶和泥質陶兩類,除釜、罐、盤、豆等各式炊煮 和盛食器皿外,還出現了容積龐大的陶甕,推測 當時在沙堤上聚居的先民,已有貯藏食物的習 慣。陶器身上的紋飾較諸前期已有很大的改變,夾砂陶器除拍印繩紋外,還刻劃各樣的波浪紋; 泥質陶器因燒製的火候較高而器身頗堅硬,並新 出現拍印幾何紋如重圈紋、曲尺紋、葉脈紋等的 裝飾風格,這種新出的幾何印紋陶器,在廣東北 部的石峽遺址亦有發現,廣東東部普寧虎頭埔 遺址,更發現了十五處燒造這類器物的陶器, 暗示湧浪出土的這類新陶器,可能是從別的地方交換回來的。
湧浪還出土了四件打磨拋光極為精細的石 鉞,刃部沒有使用過的痕跡,推測不是實用的器 物,很可能是聚落中重要人物權力象徵的一種禮 器。由於石鉞在嶺南史前遺址中十分罕見,僅在 粵北石峽遺址出土過同類石鉞 ,不過,在長江 下游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石鉞就十分普遍 了,應該是這種石禮器的發源地。由此推測,湧浪石鉞很可能是受到良渚文化的影響而產生,中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三十期2003.1.15 第 19 頁間以石峽遺址為文化傳播的中轉站。如果這推測可以成立,則可說明史前的各個聚落絕不是處於 隔離的狀態,而是交往頻繁,互通消息。
湧浪沙堤中部的生活區內,曾零星分佈幾座 墓葬,而在沙堤南部,卻集中清理了二十座墓 葬,應為當時的墓葬區。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 墓,多為南北向,人骨架已全部腐朽無存,每墓 隨葬品簡單,多為一至兩件陶器,石玦一對,另 一些墓隨葬石錛,石鐲和石墜飾等。
由於墓葬區內墓向較為一致,排列有序,可證先民是長期 在沙堤上生活。綜觀整個湧浪史前聚落分為居住區、生活區和墓葬區,佈局合理,秩序井然,說 明當時已有較嚴密的社會機制,以管理聚落內先 民的日常生活,但從墓葬極簡單的隨葬品來看, 並未出現財富集中在個別人士的現象,顯示先民 的地位仍相當平等,聚落內仍沒有階級分化的現 象。
1993 年發掘的大嶼山沙螺灣岬角遺址 ,年 代大致跟湧浪相近,同屬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 岬角海拔高呈九十餘米,東、北、西三面環水, 僅南面與陸地相連,其地理位置極富戰略性,和 沙洲、銅鼓洲、赤 角隔海相望,在天朗氣清的日子,珠江口兩岸都可盡收眼底。在岬角頂部較 平坦的約四百平方米範圍內,發現了一處可能是史前先民的營地,內有不少柱洞,最少是屬於兩 座房屋結構的遺跡,另發現四座墓葬,隨葬品跟 湧浪遺址相似,僅有一至二件陶器及一至三件石器。
此外,遺址的一些洞坑內更發現九件完整的 陶罐和十二件完整的磨製石錛,懷疑是屬於祭祀 坑一類的遺跡;另一些洞坑可能是開鑿石英礦時 所遺留的。在遺址地面上散落的遺物,除大量的 陶器碎片及紅燒土外,更有陶紡輪、礪石、石網 墜、石錘、石砧、石鏃、石矛、石錛,以及經拋 光處理的石環等。這套工具顯示先民以採集漁獵 經濟為主,沙螺灣岬角史前營地的發現,說明四 千五百年前本地先民的活動範圍,已從海邊沙灘 擴展至較高的山崗岬角上了。
大約距今四千至三千年間,可說是香港歷史 上等一次人口大爆炸期。幾乎每一處海灣都可找 到這段時期的文化遺存。在1997-98 年的全港考古 普查中,就在新界西部后海灣南岸發現了一系列 屬於這時期的遺址群,從北向南包括輞井、流浮 山、坑口村、沙江廟、沙江村、鰲磡石、虎地 凹、上白泥、浪濯村、下白泥、稔灣,加上湧浪、龍鼓上灘、龍鼓灘,以及對岸的銅鼓洲、沙 洲,都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好些遺址如上白泥、下白泥、龍鼓灘和龍鼓上灘,面積均超過一 萬平方米,是大型的史前聚落,是瞭解香港史前 歷史的資料寶庫。近年的調查中,亦在大埔林村 河谷階地和元朗錦田河谷北岸古海灣沙堤裏發現 這時期的文化遺存。上述遺址群的發現,大大拓 寬了我們對香港史前先民的認識。 香港考古學會區家發和莫稚曾對上白泥和下 白泥遺址進行試掘,出土的遺存令人耳目一新。
1997 年在下白泥遺址中部發掘面積共計 131.46 平方米,最主要的收獲是發現了兩座相毗連的史前 夯土房基,其中一座完整保存。另一座僅清理揭 露了小部份。保存完整的一座房基,由五十一個 排列整齊的柱洞所組成,呈長方形,座向為正東 西向。東面背靠山,西面臨海,房基南北面寬 12.5 、東西進深 8.5 米,面積達 107.5 米。據發掘者復原,這是一座面闊六間、進深兩間、前面出 廊的長方形懸山頂式大房子,門道在西牆較南 處,寬 1.8 米,為兩扇對開的大門。門道外有門 蓬。估計整座房子是用竹、木、茅草、或樹皮架 搭而成。如此大型的史前房基的發現,在華南沿海沙堤遺址中尚屬首例。由於下白泥遺址面積 達二萬平方米,這座寬大的房子,推測是整個聚落裏的一所公共活動的場所,僅是建築群的一部份而已。
1999 年在上白泥遺址的試掘,共清理一百多 平方米。在四千年前的文化層裏發現了三座陶穴和一處製作加工玉石器的地點。 三座陶穴自西南向東北呈直線排列,間距約三至四米,其中一 座為平頂橫穴 ,兩座為平頂豎穴 ,由於室內還原焰的作用,陶器火候較高,呈灰黑色。玉石器製作地點內發現有打片剝落痕跡的石英岩巨型石核、大小不同的球形石錘、滿佈磨痕的礪石,石英碎片四百多片,半成品的石英環胚和水晶片多件,成品則有環、玦、璧、錛等,顯示了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第 20 頁第三十期 2003.1.15 生產磨光石器的完整流程。上
白泥試掘中出土的陶穴和玉石器加工點,可推斷這遺址裏有一個相當規模的陶器和玉石器製作工場,當時在沙堤上定居的先民,很可能已發展出原始的手工業,其 產品不僅供自己使用,有部份更可能是和別的聚 落先民進行交換或貿易。
關於石器製作加工地點方面,1999 年西貢蠔 涌遺址的發掘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遺址位於蠔 涌河口南岸的階地上,在海拔四至六米之間為河 礫石分佈地帶,這些不同岩性的大小礫石,是先 民製造石器的上佳材料,在遺址中部一處約二百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了大量石器的成品、半成品和廢品,其中約五十件是一種用礫石打製,俗稱「蠔蠣啄」的尖狀石器,推測是先民用來打開 蠔、蜆一類硬殼的工具。 蠔涌石器製作加工地 點的發現,顯示先民已有分工的現象,這亦是部 落逐漸擴大,經濟生產部門逐漸分流的必然結 果。
1997 年在馬灣島東北岸的東灣仔遺址發掘中,總共清理了二十座史前墓葬,大部份還保存了人類骸骨,雖然骨質保存很差,但經專家仔細的修補,仍能復原部份骨骼,並可進行體質人類學 的鑒定和測量,對研究香港史前先民的族屬和生 活習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是香港史前考古史上的大突破。
在1997 年東灣仔北部沙堤的全面發掘,共清理了一千四百平方米,證明當地 是一處史前墓葬區,二十座墓葬的排列有規律, 絕大部份是南北向,大體與沙堤的走向平行,各 墓之間的距離約在四至五米左右,其中三座更是 二次葬,說明東灣仔北沙堤是在馬灣上長期生活 的先民所特選的一片墓地。各墓葬中,除兩座外,皆有隨葬品。其中八座只隨葬石器,五座只 隨葬陶品,另四座隨葬陶、石、骨器。各墓隨葬品多寡不一,一般二至三件,最多者達九件。隨 葬陶器皆為日用品如釜、罐、缽等;石器有錛、 蠔蠣啄、砍砸器等工具,和環、玦、唇飾等飾 物;另有魚骨飾、虎班寶貝和貝殼等。與深灣和湧浪史前墓葬比較,無論在墓葬的形式,以至隨 葬品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未有明顯的變化,可見 香港史前先民的文化發展比較緩慢。
有學者曾對東灣仔墓葬出土的十五個人骨標本進行測量和鑒定,有九個可鑒定性別, 分別是男性七個,女性兩個。死者年齡方面,最小的只有幾個月大,最年長的超過四十歲,而死亡年齡不超過十歲的就有六個,佔總體人骨標本 的40% ,說明當時兒童的夭折率十分高。綜觀東灣仔人骨的主要特徵是:長而狹的顱形、配合有 高顱性質、眉弓和眉間突度發育適度、額部較豐滿、低眶、低面、闊鼻、齒槽突頜、鏟形門齒。 體形較矮、平均身高為 162.8 厘米。這些形態特 點,明顯是屬於蒙古人種(即黃種人),但較黃 河流域古代居民更富有類似熱帶種族的一些性質。因此,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香港史前 先民肯定是屬於蒙古人種,而且和鄰近華南地區 如佛山河宕遺址和褔建曇石山遺址的先民十分相 似,同屬蒙古人南亞種,但和華北中原地區的先民比較就有較多的分別了。 東灣仔先民流行的拔牙風俗尤為值得注意。
在東灣仔的人骨標本中發現了兩例拔牙現象,其中一為女性,拔去了一對上頜中門齒,另一為男性,拔去上頜右側第一門齒,從齒槽的閉合程度 推測,拔牙的年齡在十五至十七歲之間,故推測 是拔牙風俗的遺留。我國拔牙風俗最早見於山東 和江蘇北部一帶、六千五百年前的大汶文化先民,之後,約六千年前的馬家濱文化、五千年前 的崧澤文化、四千五百年前的屈家嶺文化,都有 拔牙的例子。大約四千年前,拔牙風俗傳播到華 南沿海地區,福建曇石山墓葬就發現了一例,佛山河宕墓葬更發現了十九例之多,可知拔牙風俗 一直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中流行,而東灣仔兩例,更是我國史前考古中緯度最低的拔牙証據。此外,拔牙風俗更可能隨著南島語系先民 從華南沿海地區向台灣、菲律賓,以至太平洋諸 群島擴散,因而流行於南太平洋海島上的土著民 族之中。
學者亦對東灣仔十三個人骨標本 進行碳十三和氮十五穩定同位素分析,以確定先民的食物來源,結果顯示,東灣仔先民約85% 的食物是來自海洋,另外 15% 是來自陸上,這和深灣遺址先民食譜研究的結果剛好相反。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三十期2003.1.15 第 21 頁 推測是與遺址的地理環境有關,因為深灣所處的南丫島面積較大,從陸上可採集的植物和狩獵的 動物很多,故先民的食物多從陸上採集和狩獵而 來;相反,馬灣島的面積細小,陸上食物不多, 先民於是集中進行捕撈魚、蝦、蟹、蠔、蜆等海產。其實,這亦可能跟捕撈的技術進步有關 連,從早期遺址如深灣和大灣等少量網墜,到後 期的湧浪和沙螺灣的大量亞腰型石網墜、石錨, 以至蠔涌、東灣仔的蠔蠣啄都顯示先民的捕撈技 術不斷進步,從大海和瀉湖所獲得的食物不斷增 加,成為先民的主要食物來源。
大約在距今三千多年前,香港地區的先民已 掌握了鑄造青銅器的技術,並在香港鑄造青銅工 具。南丫島沙埔村曾發現一處青銅鑄煉遺址,出 土四件鑄造青銅斧的石範盛載銅液的陶坩堝,以 及鑄銅器時留下的銅渣。
此外,過路灣、沙螺 灣和東灣仔亦出土過鑄造銅斧的石範。但香港境 內出土的銅器不多,而且種類簡單,只有扁莖短 劍、鑿、篾刀、扇形斧、魚 、鏃、矛、戈等工具和武器,不見中原地區的重型青銅禮器如鼎、 簋、編鐘等,可推斷香港仍未受到中原文明的直 接影響。不過,間接的影響就很大,南丫島大灣出土的商代石牙璋和石管飾,沙洲和東灣 仔出土的石戈,以至蟹地灣和東灣仔出土的 褐釉陶器,都有商文化的影子,說明香港先民和 內陸先民交流頻繁,流風所及,中原商代的文化就流播至南海之濱的香港。可是,帶來的影響似 只限於物質文化,北方先進的農耕經濟、社會制 度仍沒有影響沿海的先民,他們仍以漁獵採集經 濟為主,社會組織簡單,並沒有農業經濟的證 據。這種文化發展緩慢的現象,環境的因素至為重要,香港處於南亞熱帶地區,陸上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加上海洋豐厚的資源,先民靠狩獵採集和捕撈,已可以獲得足夠的食 物,可過著較為安逸的定居生活,更有空餘時間 去改進生產陶器和石器的技術,發展出原始的手 工業,以產品來和別的群族進行交換。因此,先 民根本沒有必要投入大量勞動力去開墾耕地和進 行耕種以生產食物。這種天生天養、自給自足的 生活,由於缺乏壓力和競爭,難以促進文化向前發展。直至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派大軍南下統 一嶺南,才帶來這地區翻天覆地的轉變。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先民,約於一萬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已開始農業革命,不再靠狩獵 和採集的方式去獲取食物,而是以自己的勞動力 去生產所需的食物從而形成定居的生活,財富的 逐漸積聚,人口的快速增長,社會階層的分化, 因而促成文化的飛躍發展,到距今五千至四千年前,已發展出極為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如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和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終 於四千年前,在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出現歷史上第一個皇朝夏朝。在其後的一千年裏,更先後經歷商朝和周朝的更替。
相比之下,中國南方的珠江流域,尤其是東南亞沿海地區的史前先民的文化發展就顯得緩 慢,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與較優良的自然環境 條件有關。因為南方氣候和暖,雨量充沛,動植 物繁茂生長,先民很容易便能在山林裏採集到各 類可食用的植物,或捕獵猴、鹿、山豬等動物充 饑,沿海先民更有極豐富的海洋食物資源,因 此,長久以來先民都是過著漁獵、捕撈和採集的 生活。正由於豐盛的自然資源,先民就缺乏改善 生活,改變環境的動力,以致文化發展遠遠落後 於北方的中原文化。
情況一直發展到近代才起變化,中國這個一 向以農為本的東方農業大國,在1840 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在被迫簽下屈辱的南京條約和割讓香港之後,才驚覺到古老的中華文明,已遠遠落後於由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為主體的西方現代文明,中國從那時起才開始改革,要追上先進的西方文明,但這改革的道路竟如此艱苦和漫長,直到今天還未成功;而香港這個細小的西方殖民地,卻在西方的物質、制度、精神文明的全體移植之下,竟在一百五十年間一躍而成一個全盤西化的國際大都會,回顧這六千年來香港歷史的發展,由文化落後的史前聚落而至今天的商貿大都會,可是歷史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