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一 歷史構築物
上環堅巷舊病理學院
位於堅巷的舊病理學院(又稱「舊病理檢驗所」),原名為「細菌學檢驗所」,於一九〇六年啟用,是本港首間專為公共衞生和醫學化驗而設的檢驗所。
十九世紀末,香港的細菌學研究仍十分落後。直至一九〇六年,因應控制鼠疫和其他傳染病之需才在堅巷現址設立永久檢驗所。二次大戰後,細菌學檢驗所因服務範圍擴大而易名為「病理檢驗所」。一九六〇年,檢驗所總部遷往新址,位於堅巷的大樓便易名為「舊病理檢驗所」,並繼續用於研製疫苗,直至一九七〇年代為止。其後大樓由衞生署用作醫療用品倉庫,一九九六年香港醫學博物館在該址成立。
以紅磚建成的大樓具愛德華式建築風格,樓高兩層,另設一層地庫。拱廊、露台和雙層瓦頂是西式建築適應亞熱帶氣候的例子。屋頂上的女兒牆飾有荷蘭式山牆,並配以方尖塔形的頂飾,在本港甚為罕見。舊病理學院於一九九〇年列為古蹟。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位於上環必列者士街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現稱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一九一八年,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首幢總部大樓,直至該會於一九六六年把總部遷往九龍窩打老道為止。
大樓樓高六層,正立面設計對稱,主要以紅磚及混凝土建成。大樓建成後,設有本港首個室內暖水泳池和首個以懸臂式結構支撐的木製鑊形跑道,還有體育館及設有放映室的禮堂;這些設施至今仍然保留。大樓的各種特色和設施,在當時實屬新穎和先進。除了日佔時期(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自大樓啟用以來一直在大樓提供各式各樣的社會服務。現時,該會在大樓提供弱能人士復康服務和其他社會服務。大樓的歷史是香港社會服務發展的見證。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二〇二三年列為古蹟。
大潭水塘群廿二項歷史構築物
薄扶林水塘落成後,市民對食水的需求有增無減,為應付所需,政府於一八八三至一九一七年期間,進行大潭計劃和大潭篤計劃,建造了多個容量更大的水塘,以及一些更為複雜的供水系統。在該兩項計劃下,多個水塘相繼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於一八八八年落成)、大潭副水塘(於一九〇四年落成)、大潭中水塘(於一九〇七年落成)和大潭篤水塘(於一九一七年落成)(現統稱大潭水塘群)。隨著供水系統得到改善,都市的發展逐漸從中西區擴展至港島東部,擴大了香港的市區面積。大潭水塘群廿二項歷史構築物於二〇〇九年列為古蹟。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它建於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六年間, 由孟買商人哈吉.穆罕默德.埃薩克.埃里亞斯(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捐款興建,以取代原址的舊清真寺。位於同一用地的舊清真寺建於一八四九年,為主要從印度次大陸來港的商人、船員、士兵、警察和獄警等的穆斯林,提供禮拜場所。為應付香港日益增長的穆斯林社群,舊清真寺後來被拆卸,以可容納約400名會眾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取代。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以混凝土和磚建成,布局呈狹長長方形,沿東西向的軸線而建,正門位於東面,朝拜牆(Qibla)位於西面,朝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沙地阿拉伯城市麥加的「克爾白」((Holy Kaaba),又稱「卡巴天房」)。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豐富的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特色,例如宣禮塔蓋有圓拱頂,配以尖飾;正門門廊和禮拜殿入口的多葉形尖拱門;彩色玻璃窗上方的尖拱;禮拜殿中央的八邊形圓拱頂;朝拜牆上的米哈拉布(mihrab);及牆上的庫法體(Kufic)書法圖案。在見證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方面,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並且仍然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於二○二二年列為古蹟。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它建於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六年間, 由孟買商人哈吉.穆罕默德.埃薩克.埃里亞斯(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捐款興建,以取代原址的舊清真寺。位於同一用地的舊清真寺建於一八四九年,為主要從印度次大陸來港的商人、船員、士兵、警察和獄警等的穆斯林,提供禮拜場所。為應付香港日益增長的穆斯林社群,舊清真寺後來被拆卸,以可容納約400名會眾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取代。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以混凝土和磚建成,布局呈狹長長方形,沿東西向的軸線而建,正門位於東面,朝拜牆(Qibla)位於西面,朝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沙地阿拉伯城市麥加的「克爾白」((Holy Kaaba),又稱「卡巴天房」)。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豐富的伊斯蘭清真寺建築特色,例如宣禮塔蓋有圓拱頂,配以尖飾;正門門廊和禮拜殿入口的多葉形尖拱門;彩色玻璃窗上方的尖拱;禮拜殿中央的八邊形圓拱頂;朝拜牆上的米哈拉布(mihrab);及牆上的庫法體(Kufic)書法圖案。在見證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方面,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並且仍然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於二○二二年列為古蹟。
中環花園道聖約翰座堂
聖約翰座堂建於一八四九年,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之母堂兼主教座堂,也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基督教會建築物。
聖約翰座堂於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一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戴維斯爵士奠基,建築工程於一八四九年完成。座堂原本設計為牧區教堂和英軍駐防軍聖堂,鄰近美利兵房及操場。一八七三年,座堂擴建為十字形的建築物,而建於十九世紀的舊禮堂,則由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一年間興建的李堂所取代。日佔時期(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聖約翰座堂仍用作禮拜堂,但後來改為日本人會所,因而遭受破壞,戰後旋即重開,並得到逐步復修。
聖約翰座堂以青磚及石材建成。從座堂的尖頂拱、呈肋形線條的構件和幾何圖形鐵楞窗花格等裝飾特色,可見建築設計受英國早期及中期哥德式風格的影響。塔樓上的垛口式女兒牆和角塔,是座堂曾用作駐防軍聖堂的佐證。較為低矮的塔樓,以花崗石條鑲邊;百葉窗和可開啟的三葉草及四葉草形窗,都是西式建築為適應香港亞熱帶氣候而採用的設計。平滑的外牆於一九三四年改以粗灰泥批盪。聖約翰座堂於一九九六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