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二 中央裁判司署與域多利監獄
中環紅棉路舊三軍司令官邸
舊三軍司令官邸建於一八四四至四六年間,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築。這座大樓原名「司令總部大樓」,為德己立少將而建,約於一九三二年易名為「旗杆屋」。在一八四六年至一九七八年期間,除在日佔時期(一九四一至四五年)為日軍佔用外,均用作駐港英軍三軍司令的官邸及辦公大樓。
舊三軍司令官邸樓高兩層,屬希臘風格復興期的建築,又因應本港的氣候環境,建有寬闊的遊廊。在過去百多年間,建築物曾經多次修繕。前巿政局於一九八一年接管這座建築物後,便按照其十九世紀面貌重修,並改建為茶具文物館,於一九八四年開放供市民參觀。舊三軍司令官邸於一九八九年列為古蹟。
中環前中央裁判司署
前中央裁判司署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法庭建築物之一。原址為一所可能建於一八四七年,規模較小的裁判司署,後來於一九一二年拆卸,以便興建現有建築物。新的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一四年落成,署內法庭則於一九一五年四月啟用,至一九七九年關閉。其後,建築物曾先後用作高等法院附屬建築,以及入境事務處的辦事處和警務人員的辦事處。入境事務處的辦事處運作至二〇〇五年。前中央裁判司署、中區警署及域多利監獄於二〇一八年活化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並對公眾開放。
建築物的正立面外觀雄偉,裝飾別具特色,其巨大圓柱、希臘風格的帶狀回紋裝飾、拱門及券心石尤為突出。此外,遊廊由六根樓高兩層,並飾以凹槽的多立克式圓柱建成;圓柱支撐其上的檐壁,檐壁之上是開放式頂層,上為刻有年份的簡約檐楣。建築物東面的正立面外牆矗立在高聳堅固的護土牆上。牆身開鑿了六個圓窗,正中位置嵌有門道,由經過精工雕琢的花崗石築成,是供裁判司使用的入口。
前中央裁判司署、中區警署和域多利監獄組成了一組標誌著香港法律與紀律的歷史建築群。前中央裁判司署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
中環前域多利監獄
前域多利監獄包括多座香港現存最早以耐久建造物料興建的十九世紀中葉殖民地建築物。
英國於一八四一年佔領香港島後,首要工作是確立法紀,因此在荷李活道半山興建一座石砌監獄。監獄很快便過於擠迫,不足以應付實際需要,政府遂於一八五八年展開全面重建工作,工程於一八六二年完成。新監獄牢固實用,按照英國標準設計,呈放射型,有三座囚房大樓(可分開囚禁歐裔和華裔囚犯)和兩座翼樓。在內部布局方面,中央部分為走廊和樓梯,兩旁為囚室,屬當時英國監獄的典型設計。主樓東翼(現稱D倉),監獄長樓和更樓(現稱「紫荊樓」)仍保留至今。
前域多利監獄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間,多次進行翻新和擴建,二戰後用作收押所,其後入境處域多利中心於監獄設立。一九八○年代初開始,該處用作收容非法入境者和越南船民,於二〇〇六年停止運作。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於二〇一八年活化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並對公眾開放。
中環舊最高法院外部
舊最高法院大樓坐落於填海區,屋基由數以百計的杉樹樁組成,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由當時的總督盧押爵士宣告正式啟用。這座三層高花崗石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派的建築風格,地面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抱。最具特色的是中央部分的三角形山牆,山牆頂部矗立著一座希臘泰米斯女神蒙眼雕像,用以代表公義。建築物在一九八五至二〇一一年期間供立法會(一九九七年七月以前稱為立法局)使用。經修繕後,大樓自二〇一五年開始由香港終審法院使用。舊最高法院外部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半山區司徒拔道45號景賢里
景賢里糅合優秀的中西式建築特色,是香港一幢罕見及出眾的建築藝術品。大宅原名「禧廬」,約建於一九三七年,由厘份則師樓負責設計,首任業主為岑李寶麟女士,其夫岑日初先生是廣東新會著名殷商,為人樂善好施。一九七八年,大宅轉售予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邱氏家族將大宅易名為「景賢里」。
大宅具有標誌著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它是散建於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不但反映出二次大戰前華人社群日益富裕和地位日漸提高,而且標誌著香港早年港島半山區開始出現華人高尚住宅的歷史。
大宅的外觀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拍照,是一個受歡迎的景點。它的社會價值也在於其在本港電影文化和娛樂工業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幢大宅曾在國際知名的電影中出現,包括《江湖客》(一九五五年)和本地製作的電視劇《京華春夢》(一九八〇年)也曾在此取景。這些例子都反映出該址的景致極為優美。
大宅於二〇〇七年八月售予上任業主。當局在二〇〇七年九月初發現該址正進行一些工程,以移除屋頂瓦片、石構件及窗框。景賢里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二〇〇八年九月展開,並於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竣工。景賢里於二〇〇八年列為古蹟。
甘棠第
甘棠第於一九一四年興建,以第一任屋主何甘棠的名字命名。何甘棠(一八六六至一九五〇年),別名何啟棠,又名何棣生,是何東爵士的胞弟。何甘棠不但是傑出的商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社區領袖和慈善家,在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及歐亞裔人商界中地位顯赫,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何氏家族一直居於甘棠第,直至一九六○年鄭姓商人購入該建築物為止。翌年,該建築物再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政府於二〇〇四年購得甘棠第,並將之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該紀念館自二〇〇六年十二月起開放給公眾參觀。
甘棠第屬綜合古典風格的建築,這種風格在英皇愛德華時期的香港甚為流行。建築物的牆身由紅磚築砌,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台建有精巧華麗的鐵製欄杆。甘棠第是本港最先以鋼架興建,並鋪設入牆電線的建築物之一。
建築物內部富麗堂皇,糅合了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的建築特色。地庫至二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主要房間的天花均飾有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而主樓梯及其他當眼位置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並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圖案作為裝飾。甘棠第於二〇一〇年列為古蹟。
伯大尼修院
伯大尼修院於一八七五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療養院,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待他們康復後返回各自的傳教區。伯大尼修院自一八七五年建成至一九七四年關閉期間,共接待了約六千名傳教士,是法國天主教會在東亞地區從事傳道工作的重要地點。
伯大尼修院其後由政府接管,並於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七年期間被租予香港大學使用。二〇〇二年,政府決定將伯大尼修院租予香港演藝學院,改建為其電影電視學系的校舍。伯大尼修院的修復及改建工程於二〇〇六年完成,修院自此成為演藝學院的第二校舍。
伯大尼修院具新哥德式建築風格,主要由小教堂、療養院和僱工區三部分組成,設計布局對稱。建築物四面均有外廊,外牆由底層基座的毛石及硺石牆、裝飾扶欄,以及尖拱柱組遊廊構成。整幢建築物以其美侖美奐的小教堂最具特色。伯大尼修院於二〇一三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