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三 和平紀念碑及大會堂
和平紀念碑
和平紀念碑於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揭幕,是香港首座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殉難者而正式建造的紀念碑。
和平紀念碑最初只刻有“The Glorious Dead”的字樣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份(即「1914-1918」),後來再刻上「1939-1945」的年份,以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殉難者。一九八○年代和平紀念碑側面再刻上「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八個中文字,對應 “The Glorious Dead”三個英文字,清楚表示和平紀念碑為紀念所有殉難者,特別是為港捐軀的陣亡將士而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其他相關團體每年均會在和平紀念碑舉行悼念活動。和平紀念碑於二〇一三年列為古蹟。
香港大會堂
香港大會堂位於愛丁堡廣場,是本港第二所大會堂,在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正式開幕,由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儀式。大會堂是首個向香港所有市民開放的多用途文娛中心,自開幕以來一直是舉行多項重大歷史事件(例如五位港督的就職典禮)的場地、作為培育本地表演者的搖籃,以及見證本港的藝術及文化發展。此外,它亦見證政府作出史無前例的承諾,通過建設一個集文化活動和市政服務的樞紐,肩負起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和改善他們生活水平的責任。
大會堂採用簡樸的設計,着重發揮建築物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優秀例子。它由低座、紀念花園及高座組成,三者由有蓋行人走道連接。低座設有音樂廳、劇院及展覽廳,而高座設有婚姻登記處、公共圖書館及演奏廳等。紀念花園及位於其中央的十二邊形紀念龕,是為了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衞香港而犧牲的軍人和平民。大會堂位於海旁,除了密封的表演場地外,建築師確保所有設施都可享有海港景觀,從而營造無限空間感。大會堂是少有及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引領了當時香港的建築潮流,並成為香港標誌性的建築。香港大會堂於二○二二年列為古蹟。
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
孔慶熒樓是由遮打爵士、佐敦教授及其他人士捐助建成,原作學生會之用,於一九一九年二月由當時的總督司徒拔爵士正式揭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築物曾暫作校務處,其後於一九七四年改用作高級職員休息室,一九九六年至二〇一二年期間由音樂系所用。香港大學為感謝孔慶熒先生家人慷慨捐助,於一九八六年正式將建築物命名為孔慶熒樓。
孔慶熒樓樓高兩層,是一座具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紅磚建築物。大樓中央的半圓形屋頂別緻矚目;左右兩翼則為長方型副樓,兩翼的南立面均豎立了高矗的煙囪,而北立面則建有柱廊。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於一九九五年列為古蹟。
香港大學儀禮堂外部
儀禮堂於一九一四年啓用,是第二幢由香港大學直接管理的學生宿舍,以香港大學首任校長儀禮爵士命名。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儀禮堂曾被徵用作臨時醫院,以支援瑪麗醫院。儀禮堂於一九五六年曾一度改作體育館,經翻新後於一九六三年重新用作宿舍。一九六六年六月,儀禮堂和梅堂旁邊斜坡因連場暴雨,發生嚴重山泥傾瀉,兩幢宿舍須緊急疏散以待全面維修。兩幢宿舍東端的舍監宿舍均須清拆。大學趁此機會將盧嘉堂、儀禮堂及梅堂合併為一大型宿舍群,改名為明原堂,由盧嘉翼、儀禮翼及梅翼組成,並於一九六九年正式啓用。一九九二年,盧嘉翼被拆卸,儀禮翼亦回復原名儀禮堂。
儀禮堂由本地建築師樓甸尼臣藍及刼士(Denison、Ram and Gibbs)設計。此建築樓高三層,以紅磚建造。其立面展現豐富的建築元素,包括正門門口上方的弧形楣飾、粗面磚柱、多立克式柱頭、窗沿、簷楣、中式陶製漏窗和安裝了欄杆的露台。中式金字屋頂以雙筒雙瓦鋪砌,糅合本地建築特色。香港大學儀禮堂外部於二〇一八年列為古蹟。
香港仔水塘四項歷史構築物
香港仔水塘由上水塘(建於一九三一年)和下水塘(建於一九三二年)組成,是為了在薄扶林水塘以外增加儲水量以解決港島西區食水短缺的問題而興建。這是繼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群和黃泥涌水塘後,第四個及最後一個在港島興建的水塘。香港仔水塘四項歷史構築物於二〇〇九年列為古蹟。
舊鯉魚門軍營第十座
舊鯉魚門軍營是英軍在香港最早設置及最為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鯉魚門位處香港島東北角,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要衝。一八八五年,軍方決定在鯉魚門興建永久的基礎設施,其後戰務部於一八八九年獲移交鯉魚門一幅土地,以建造軍營。軍營分為中央區(主兵房)、西灣山(上堡壘)和岬角(下堡壘)三部分。一八九〇至一九三九年間,主兵房陸續落成,主要用作英軍辦公室及已婚人員宿舍。及至一八九〇年代,鯉魚門的防禦工事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海防據點,其規模於往後數十年更逐步擴大。
一九三〇年代,隨着科技和戰術的發展,鯉魚門的戰略地位大不如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軍營在香港保衞戰中淪入日軍之手。軍營在戰後一直是英軍的訓練基地,直至一九八七年交還香港政府作民事用途。一九八八年起中央區及西灣山成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岬角的軍事設施修復後成為香港海防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在二〇〇〇年落成啟用。
第十座於一八九〇至一八九五年間落成,一九三五年曾擴建。舊翼相信是軍營內最早落成的建築之一。兵房位於營地北端,居高臨下,本為皇家炮兵團士兵宿舍。
第十座可說是軍營中最典雅優美的建築物,是簡約古典風格建築的罕有佳作。這幢長方形三層建築的正立面和背立面都是拱形柱廊,托斯卡納式方柱承托着扇形拱,中層和頂層的遊廊裝有古典甕形扶欄。於一九三五年加建的新翼大致按舊翼的規模和設計建造。煙囪和大部分的壁爐現仍保留。舊鯉魚門軍營第十座於二〇一六年列為古蹟。
羅屋
羅屋是一間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屋,乃柴灣區碩果僅存的傳統客家民居。因為原戶主姓羅,所以名為羅屋。
羅屋是典型的三間兩廊式客家民居,建築布局簡約對稱。羅屋的中央為正廳,正廳與大門之間設有天井,天井兩旁分別為建有閣樓的房間、廚房和雜物房。屋外空地俗稱「禾坪」,是村民曬穀、晾衣及聚會的地方。
由於羅屋具有歷史和民俗價值,前市政局轄下的博物館委員會於一九七六年五月決定把羅屋修復為羅屋民俗館。羅屋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八九年竣工。羅屋於一九八九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