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的法定古蹟 之 四 魯班先師廟與東蓮覺苑
魯班先師廟
魯班先師廟是香港廣為人知供奉魯班的古廟,始建於一八八四年,於一九二八年在原址重建。廟宇以手工精細的壁畫、灰塑、木雕和陶塑裝飾點綴。廟宇屋脊的陶塑,是由石灣著名花脊店均玉店燒製;而其中四幅灰塑則是譽滿省港的灰塑大師鄧子舟和兒子鄧居謙的作品。廟宇獨特的山牆呈梯級形,在香港甚為罕見。自廟宇建成以來,本地建造業界一直遵從傳統習俗,於魯班誕到廟宇拜祭,傳承建造業獨特的文化傳統。魯班先師廟於二〇二四年列為古蹟。
東蓮覺苑
東蓮覺苑位於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是何張靜蓉居士與丈夫何東爵士於一九三五年創建的佛寺,以何東和何張靜蓉(法名蓮覺)伉儷名字命名。
何張靜蓉是佛教徒,致力弘揚佛法和普及女子教育。她於一九三零年代初在香港創辦寶覺義學校及寶覺佛學社,分別為女子提供教育及培育尼眾人才。東蓮覺苑落成後,學校與佛學社亦同時遷入。東蓮覺苑位於跑馬地住宅區,有別於傳統山林佛教的寺院,是本港市區佛教道場的濫觴。
東蓮覺苑的地則形如箭鏃,建築外型儼如一艘巨船,蘊含大乘佛教度眾生到彼岸的法義。整座苑舍由建築師馮駿設計,並由釋靄亭指導表達佛教法義的建築細節。東蓮覺苑採用西方的建築結構,但內外裝飾仍以中式為主,如具有飛簷、斗栱、琉璃瓦頂等傳統中式建築設計和細節,並參照中國傳統佛寺的格局,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殿堂依次分布。大雄寶殿內兩側有法鐘和法鼓。殿後的庭院,已於一九五四年改建為三層高的蓮覺紀念樓。紀念樓仍由馮駿設計,建築風格與原有苑舍一致,一樓現已修建為藥師殿。東蓮覺苑於二〇一七年列為古蹟。
黃泥涌水塘三項歷史構築物
黃泥涌水塘是本港現存第三個最古老的水務建築。水塘於一八九九年落成後,成為大潭水塘群以外的輔助水源,進一步增加了港島的儲水設施。黃泥涌水塘範圍內現存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包括石砌水壩、水掣房和溢流口。黃泥涌水塘三項歷史構築物於二〇〇九年列為古蹟。
銅鑼灣天后廟
銅鑼灣天后廟由戴氏家族興建,但確實的建廟年份已難於考證。相傳戴氏族人在銅鑼灣岸邊拾獲一枚香爐狀的紅色石頭,並深信其由天后所賜,因而立祀供奉。由於前來上香的漁民日眾,戴氏家族遂募資在此處興建一所天后廟。
天后廟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口古鐘,鐘上銘文所刻的年份是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正門門額的「天后古廟」的題字和兩旁的門聯則是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重修時所立。廟宇內還有牌匾、對聯、香爐、石獅、石案等其他文物,皆由清代保存至今。
天后廟是兩進式建築,兩側建有偏殿,正殿供奉天后、包公和財神。廟宇的屋脊裝飾華麗,前進是以雙龍戲珠為題的脊飾,兩端飾有博古和鰲魚,後進則有石灣陶塑瓦脊,脊上的人物陶塑是以中國傳統戲曲場景為題。廟內裝飾和對聯所採用的剪瓷工藝,在香港甚為罕見。天后廟於一九八二年列為古蹟。
東華義莊
位於大口環道的東華義莊建於一八九九年,前身相信是位於堅尼地城牛房附近的義莊,由上環文武廟於一八七五年出資興建,後來交由東華醫院管理。一八九九年,政府批出大口環一幅土地另建義莊,自此命名為「東華義莊」。
香港作為轉口港,在地理位置上亦是通往中國內地的門戶,加上東華醫院董事局成員與海外組織及全球商業網絡有緊密聯,東華義莊得以憑藉這些優勢,為客死異鄉的華人提供原籍安葬服務,由義莊提供設施暫存棺柩及骨殖,然後再安排運返出生地安葬,這項服務使義莊在上世紀成為寰球慈善網絡的樞紐。
東華義莊現有兩個大堂、七十二間莊房、牌坊、涼亭及花園等,分別建於不同時期。義莊內的建築物反映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包括中國傳統民間建築、現代西式建築元素,以及糅合兩者的混合建築等。東華義莊於二〇〇三至二〇〇四年間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旨在把義莊回復原來的建築面貌。修復工程更榮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二〇〇五亞太區文物修復獎」優越大獎,同年亦榮獲古物古蹟辦事處頒發的香港文物獎「文物保存及修復獎」榮譽大獎。東華義莊於二〇二〇年列為古蹟。
薄扶林水塘石橋
薄扶林水塘是香港首個公共水塘。該水塘於一八六○年施工建造,至一八六三年底開始向城市供水。直至一八八○年代興建大潭水塘之前,薄扶林水塘是唯一供應食水給中西區的水塘。
石橋位於薄扶林水塘東端,上方為薄扶林水塘道,整條道路沿水塘北面行走。石橋橫跨鄰近山坡流向其中一條支流的入口,由花崗石築砌而成,並築有典雅的半圓形拱道,以及帶網狀紋飾和整齊斜削圍邊的花崗石蓋頂石。薄扶林水塘石橋於二○二○年列為古蹟。
舊赤柱警署
舊赤柱警署建於一八五九年,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警署。警署早期作為港島最南端的前哨站,戰略地位重要,因此常供警隊及英軍聯合使用。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日軍曾徵用為分區總部,並加建殮房。戰後恢復用作警署,直至一九七四年。此後,舊赤柱警署先後用作多個政府部門的分區辦事處及出租作不同用途。
舊赤柱警署樓高兩層,建造簡樸。建築物正面外牆飾有柱廊,具古典建築風格。現時,建築物內仍然保留原有槍房的磚砌圓拱形天花和壁爐。舊赤柱警署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舊灣仔郵政局
舊灣仔郵政局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這座曲尺形建築物坐落於灣仔峽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建於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間,並於一九一五年三月一日正式開放作為灣仔郵政局。這是一座簡樸的人字瓦頂建築,山牆及灰塑甚具特色。環境保護署於一九九三年將舊灣仔郵政局改用為灣仔環境資源中心。此建築物經翻新後,於二〇二四年重新命名為識「碳」館。舊灣仔郵政局於一九九〇年列為古蹟。
灣仔玉虛宮
玉虛宮是灣仔坊眾為供奉北帝而建。北帝為代表北方星宿的神祇,同時也是水神。玉虛宮是灣仔早期發展的重要歷史地標,也是當地社區身分的象徵。
廟宇主體建築是兩進三開間結構,中間為香亭,兩側各建有偏殿,皆以青磚、麻石及木材築砌,屬清代民間建築。主體建築於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興建,一八六三年落成,落成年份刻在前進脊檁,是本地傳統中式建築的罕見例子。
主體建築造工精細,正門麻石門額「玉虛宮」三字,為當時駐九龍寨城的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題。供奉於香亭的北帝銅像鑄於明代,銅像袍角刻有「大明萬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年)。主體前進的正脊及墀頭飾以造工精巧和歷史悠久的石灣陶塑,它們多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題。廟宇左邊偏殿原為公所,曾於一九五〇年代用作聖雅各兒童會;右邊偏殿則原為書院。玉虛宮(又稱北帝廟)於二〇一九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