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區的法定古蹟 之 五 元朗新田大夫第
在元朗新田大夫第(Tai Fu Tai Mansio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新田永平村,為文氏富裕子弟文頌鑾於1865年前後修建,於1987年定為法定古蹟,於1988年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
所謂「大夫第」即指有功名之人士的府第。新田大夫第由當地大戶文氏的族人文頌鑾於清代同治4年(1865年)左右興建。新田文氏即宋末烈士文天祥之堂弟文天瑞的後裔,其21世祖文頌鑾,曾於光緒12年(1886年)丙戌科高中進士,朝廷欽點任「營用守府」之職,並因個人品行素著而獲清帝御銜。府內屋簷下有兩塊以滿漢二文寫成的牌匾,更是光緒帝於1875年禦賜表揚文頌鑾雙親的詔書木刻。
大夫第於1987年定為法定古蹟,經政府專業的維修與復原,修葺工程由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88年對外開放。政府與地主協議,將大夫第後面原有的荔枝園改建成住宅,作為保護大夫第的協議條件之一,建成大夫第花園第1期及第2期。附近有文天祥紀念公園、東山古廟、麟峯文公祠等文化建築。
大夫第可作為香港早期中西文化匯集的佐證,其建築方式、結構和外形以至裝飾雖然均根據中國傳統手法,材料也運用廣東清水青磚、灰瓦和陶瓷,屋脊精巧以戲曲人物《楊家將》為主的陶塑正脊更出自石灣名家文如壁。大夫第為兩進三間兩廊的格局,主樓呈九宮格式佈局,中軸線上有門廳、天井和正廳,而兩邊是六間廂房和正房;上層的閣樓,可用作書房或客房;但佈局並非完全以「軸」為中心,左右也不對稱,最特別的是左翼的花廳及內院,右翼是廚房及廁所。有些裝飾細節更蘊含西洋風格,宅內門頭上刻有洛可可式的浮雕,窗門有彩色的玻璃,砌成不同形狀的幾何圖案,二樓迴廊的欄桿有十字形的裝飾圖案,混合了中西不同風格。
廖萬石堂
上水廖族先祖廖仲傑於元代(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中葉自褔建南遷廣東,初居屯門,旋遷深圳河以北的福田村,最後才在上水雙魚河定居,他的子孫其後散居附近一帶。
十八世紀時,廖族勢力至為顯赫,這可從他們所建的祠堂 — 廖萬石堂中印證。廖萬石堂始建於清雍正(一七二三至一七三五年)初年,並於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重修,屬三進兩院式建築。整座建築裝飾華麗,灰塑、木刻、壁畫、泥塑等比目皆是,題材多為傳統吉祥圖案。
一九三二年,廖族為提倡教育,培育人才,將廖萬石堂改作鳳溪小學。一九七四年,鳳溪小學遷往新址。廖萬石堂於一九八四年及一九九四年進行重修。廖萬石堂於一九八五年列為古蹟。
文武二帝廟
大埔文武二帝廟由七約鄉眾合力興建,於一八九二年落成啟用,作為太和市議事、仲裁和祭祀的場所。廟內供奉文武二帝,象徵各鄉事均秉公辦理。
文武二帝廟為兩進一天井建築,前進設有屏門,兩側為耳房。後進明間置有精緻的木雕神龕,供奉文武二帝。廟宇以青磚建造,屋頂為傳統的中式人字瓦頂。廟內地面以廣東大階磚鋪砌。屋脊及正面外牆飾有精美的灰塑,正門上方的木雕簷板亦雕工精細。
一九八五年,大埔七約鄉公所獲政府提供技術支援和財政資助,為文武二帝廟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使之回復舊貌。文武二帝廟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
大埔舊北區理民府
北區理民府約於一九○七年興建,是英國租借新界後最早的民政中心。新界北部的行政及土地註冊工作均在此辦理。直至一九六一年,理民府內仍有一個裁判司法庭。該建築物於一九八三年停止用作理民府的辦公大樓。一九八八年至二○○○年間,該建築物曾撥給環境保護署用作該署的大埔分處,二○○二年始用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
北區理民府為二十世紀初典型的殖民地建築,大樓以紅磚築砌,東西立面均為磚拱遊廊,外形優雅堂皇。建築物整體上未經重大改建,房間內的古典壁爐仍保存良好,保留了建築物的原有特色。舊北區理民府於一九八一年列為古蹟。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由八鄉元崗村梁族興建,建成至今已約二百年。梁氏族人源於廣東東莞,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遷徙至新界,最後定居八鄉,建立元崗村。
據村中父老憶述,元崗村的得名與其所處地形有關。元崗村公所背後原有一座圓形山崗,該村因此取名「圓崗」,但隨著村落不斷擴展,小山崗已被移平,其原址已成為現在的休憩處,村名也改為目前的元崗村。梁氏宗祠是典型的清代兩進式建築,兩進之間為天井,天井兩旁建有廂房。祠堂的正面牆身以花崗岩和青磚建造,後進明間置有神龕,安放歷代先祖的神位。
梁氏宗祠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二○○六年完成,宗祠現在仍是梁氏族人舉行傳統宗族儀式,以及族人議事聚會的地方。梁氏宗祠於二〇〇六年列為古蹟。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又名「華封堂」,建於清朝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由元朗山廈村張氏第二十二世祖張南一、張瑞一、張志廣及張耀晃主力籌建,是張氏族人議事和祭祖的重要場所。
張氏族人十分重視子孫的教育,山廈村曾建有多所書室,當時不論男女均可入讀。張氏宗祠於一九三○至一九五○年代曾用作華封學校校舍。至一九五八年,華封學校才遷往欖口村附近的新校舍。
張氏宗祠為傳統的兩進式青磚建築,中間為天井,兩側為廂房,分別用作廚房及貯物。後進置有神龕,安放張氏歷代祖先神位,頂層供奉唐朝丞相張九齡的木主,蓋因山廈村及東莞的張氏族人多奉張九齡為先祖。整座神龕莊嚴華麗,飾以「八仙」為主題的木雕,盡顯昔日工匠的精湛工藝。
張氏宗祠於一九九九年進行大規模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張氏宗祠於一九九九年列為古蹟。
愈喬二公祠
屏山愈喬二公祠坐落於鄧氏宗祠旁,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明朝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十五年間(一五○○至一五二○年)興建。
二公祠除用作祠堂,亦曾經於一九三一至一九六一年間作為公立達德學校的校舍,為屏山鄉子弟提供教育。二公祠的結構和規模與毗鄰的鄧氏宗祠相若,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後進神龕供奉鄧族先祖神位。紅砂岩構築的正門門框是二公祠的重要建築特色之一。
據二公祠正門石額所載,清朝光緒年間(一八七五至一九○八年)建築物曾進行大規模修葺,但仍基本保持原來的結構和特色。在一九四○年代,二公祠亦因失火而進行小型修繕。最近一次全面的修復工程於一九九五年竣工。愈喬二公祠於二〇〇一年列為古蹟。
聚星樓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約於明朝洪武年間(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由鄧族第七世祖彥通公所興建。
古塔呈六角形,以青磚砌成,約十三米高。據鄧氏族人相傳,聚星樓原為七層,惜被兩次台風吹塌上部四層,只餘下現存的三層建築。古塔建於六角形的台基上,外有青磚建造的矮牆圍繞。古塔每層均有磚砌的菱角形簷頭裝飾,以及吉祥題字。
古塔上層供奉魁星,傳說魁星是主宰功名的神祇。聚星樓於二〇〇一年列為古蹟。
元朗厦村楊侯宮
楊侯宮位於厦村東頭村東北面,相傳由當地東頭三村(即東頭村、羅屋村及巷尾村)的鄧氏族人興建,以紀念侯王楊亮節保護南宋末帝、慷慨捐軀的事蹟。故老相傳,楊侯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正門的石匾刻有「嘉慶辛未年」,相信廟宇最遲於清朝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已經建成。
楊侯宮原為傳統的兩進一天井建築,其後於天井加建上蓋而成為香亭。前進鼓台和石柱均以紅砂石建造,是本港一些重要傳統中式建築物的特色。後進設有三座神龕,分別供奉侯王、金花娘娘和土地的神像。廟內飾以吉祥圖案的精緻木刻和壁畫。
廟宇東北面的附屬建築物供奉清朝廣東巡撫王來任,他曾上書朝廷,請求廢除清初的遷界令,使沿海居民免除流離遷徙之苦。楊侯宮於一九八八年列為法定古蹟。
大夫第
大夫第建於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是文頌鑾的府第。據文氏族譜所載,文氏的先祖源自四川,南宋(一一二七至一二七九年)時期遷徙至江西和廣東,十五世紀開始定居元朗新田。文頌鑾為文氏二十一世祖,獲賜封大夫銜。
大夫第是傳統華南士紳階級府第建築的典範,也是本港最華麗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大夫第主建築為兩進三開間布局,天井兩旁為廂房。主建築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一開間的附屬建築物,東翼設有花廳和內院,西翼建築則以長廊相隔,設有廚房、偏廳和廁所。
大夫第的全面修復工程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和建築署的監督下於一九八八年竣工。大夫第於一九八七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