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區的法定古蹟 之 七 沙田區圓洲角王屋村古屋
或許有不少朋友住在沙田,或是經常到沙田,但可否有留意,在沙田區圓洲角的東南面舊王屋村內,有一間古民宅,稱之為王屋村古屋(The Old House at Wong Uk Village)。王屋村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王姓夫婦在約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建立,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19代族人王清和約於1911年興建,香港政府於1984年接管王屋民宅,在相鄰興建了王屋花園,更於1989年12月22日將王屋民宅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十九世紀時,圓洲角由於地理位置關係,是來往廣東及九龍兩地旅客和貨物的交通樞紐,王屋村逐漸成為商旅雲集的貿易站,王氏族人曾在民宅旁開設「義利客棧」。 但好景不常,在二十世紀初建成連接新界和九龍的陸路運輸網絡後,圓洲角的重要性日益減低,並開始式微。
圓洲角和沿岸地區的填海工程於1970年代因發展沙田新市鎮而展開,沙田海急速填土,圓洲角的島狀外貌亦因而改變,成為城門河河岸的一部分。其間政府陸續收購圓洲角及沙田圍的田地和魚塘,區內許多古老建築在都市化過程中荒廢拆卸。現時剩下來的只有這間民宅古屋,亦曾一度售給村外人作住宅及工廠用途,現時成為圓洲角歷史唯一的印記。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是傳統民宅,屬兩進、一天井、三開間式建築,主要以花岡石及青磚砌成,以木橡及檁條支撐牆身,配以瓦片構成金字屋頂。民宅的牆基以當時相當昂貴的花岡石建造,正門入口以細琢花岡石作為門框,再加裝木柵「趟櫳」推拉門,前院由一道花岡石矮牆包圍。至於內牆方面,下半部為砌石牆,上半部為含稻草的土牆。
民宅內地面鋪設菱形圖案廣東大階磚,內外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正面牆身有精緻的灰塑、壁畫及巧手雕刻的簷板,山牆的簷壁以草尾灰塑裝飾。客廳與天井之間有三道西式拱門分隔,經過前方門廳後是天井,右邊是浴室,左邊是廚房,內有連煙竈的磚囪,兩進的次間為睡房,建有木結構閣樓。前後進的明間牆身繪畫吉祥圖案壁畫,繫樑分別雕刻「百子千孫」及「長命富貴」等吉祥語句。
沙田王屋村古屋
位於圓洲角西南端的王屋村於清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的王氏族人建立。十九世紀時,從廣東南下九龍的旅客和貨物均以圓洲角為交通樞紐,王屋村遂成為商旅的貿易站,直至十九世紀末葉才開始式微。隨著沙田海不斷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很多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僅存的這間古屋約於一九一一年由王氏第十九代祖先王清和興建,古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是圓洲角的歷史標記。王屋村古屋於一九八九年列為古蹟。
沙頭角山咀協天宮
沙頭角協天宮於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間重建,以取代原先的關帝廟。關帝在明朝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協天宮對十九世紀末沙頭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亦是現存少數與東和墟相關的主要廟宇。東和墟由村落聯盟「十約」經營,而「十約」由一八三○至一九三○年代支配沙頭角地區的經濟。協天宮前進內五塊石碑詳載廟宇重建的細節,並反映了海外華人社會與沙頭角地區的社會網絡。在建築方面,精巧的神龕及簷板、前進及後進的三葉形拱門,以及正立面的精緻青磚外牆、花崗石門框和鰲魚灰塑枕樑,均保持完好。
協天宮是上世紀沙頭角社區的宗教、公共事務及教育場所。在二十世紀初,它曾用作福德私塾校舍。它自一九五九年起再用作學校,以部分地方作當時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課室。二○一五年,學校回復戰前原名,即福德學社小學。山咀村民仍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誕。協天宮於二○二一年列為古蹟。
鏡蓉書屋
位於沙頭角上禾坑客家村的鏡蓉書屋,是少數專為教學用途而建的書室。書室建成於清初,乃當地李姓族人為向區內子弟提供教育而興建的私塾。書室於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曾進行大規模擴建。據正門門額上的題字顯示,書室在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再次重修,並可能於同年命名為鏡蓉書屋。
由於專屬教學用途,故建築簡單而實用。建築物只有兩進廳堂和閣樓,分別用作課室和宿舍。書屋呈長方形,外牆用青磚砌築,屋內用未經燒製的泥磚和夯土作間隔。
鏡蓉書屋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三年竣工。鏡蓉書屋於一九九一年列為古蹟。
長山古寺
長山古寺位於禾徑山廟徑,原稱「長生庵」,約於一七八九年興建。廟徑過去曾是旅客經沙頭角前往深圳的必經之路,因此長山古寺亦一度作為旅客中途歇腳的地方,供應茶水之類的服務。
長山古寺屬兩進式建築,後進較前進高約一米。古寺的內外均飾有精美的灰塑。寺內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
長山古寺於一九九七年進行全面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長山古寺(又稱為長山寺)於一九九八年列為古蹟。
老圍門樓及圍牆
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五圍六村」,老圍便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聚落。老圍四周築有圍牆。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基本保存完整。
老圍部分圍牆於一九九一年由北區民政事務處撥款維修。老圍門樓及圍牆的全面修復於一九九八年竣工。老圍門樓及圍牆於一九九七年列為古蹟。
麻笏圍門樓
麻笏圍於清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由鄧氏族人所建,是龍躍頭著名的「五圍六村」之一。
麻笏圍原築有圍牆,四角則建有角樓。因昔日發展需要,大部分圍牆及四個角樓已遭拆卸,只留下這極具歷史價值之門樓及部分圍牆。門樓紅砂岩石額刻有「欝(同『鬱』)葱」二字,寓意草木茂盛之地。
麻笏圍門樓於一九九五年全面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麻笏圍門樓於一九九四年列為古蹟。
粉嶺龍躍頭覲龍圍圍牆及更樓
覲龍圍又名新圍,是粉嶺龍躍頭鄧族五條圍村之一,亦是區內保存完好的圍村建築。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定居粉嶺,建村立業。根據覲龍圍門樓石額題刻「覲龍 乾隆甲子歲吉月穀旦立」,圍牆於一七四四年建成。
覲龍圍的圍牆以青磚築砌,四角建有更樓。圍牆和更樓均設有槍孔,村民可於圍內開槍抗賊。
覲龍圍門樓公告為古蹟後數年,圍村司理進一步同意將該村的圍牆及四角更樓列為古蹟。當時圍牆及更樓部分已倒塌,修繕工程由政府資助,於一九九四年完成。
荃灣汲水門燈籠洲燈塔
燈籠洲燈塔位於香港島以西、馬灣以南的小島燈籠洲(原稱汲星燈塔),是香港現存其中一座戰前燈塔。
香港商貿發達,早在一八四一年前已是一個商港,一八六九年蘇彝士運河啟用後,香港的商業活動更趨頻繁。當時政府和商界人士均認為需要在港口沿岸設置輔航照明設施。
燈籠洲燈塔於一九一二年啟用。該座燈塔高十一點八米、由鋼鑄骨架建成,塔頂髹上白色。鋼架及照明儀器均為英國製造。以往的燈塔管理員居於燈塔旁的磚構建築,內設睡房、廚房、廁所及儲物室各一。由於島上並沒有井水或食水供應,因此只能從屋頂收集雨水,再將雨水引入地下儲水箱備用。自二十世紀初以來,燈籠洲燈塔一直為無數由西面進入香港的船隻導航。燈塔現時由海事處管理,已改為自動操作,毋須派員駐守。燈籠洲燈塔(又稱為汲星燈塔)於二〇〇〇年列為古蹟。
舊大埔墟火車站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成於一九一三年,其正面、屋頂及裝飾等均具中國建築特色,但火車站的內部則按火車站運作需要而設計。過往九廣鐵路沿線的其他火車站均為西式設計,唯獨大埔墟火車站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建成。一九八三年新大埔墟火車站建成,代替原來的車站。舊大埔墟火車站經全面修復後,現用作香港鐵路博物館。舊大埔墟火車站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