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區的法定古蹟 之 一 大澳楊侯古廟
香港有很多離島,除了大嶼山及長洲外,大澳亦是最多人去的離島之一。大澳位於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村莊部分位處大澳島上。大澳一條水道向西、北岔開,大澳正處分岔口之上。大澳地形獨特,大部分位處河岸,靠兩道步行橋將兩岸連接。大澳面向南中國海的西和北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跨國高速公路及海底隧道,而大澳東北面不遠是香港國際機場。
現在大澳附近的考古學遺址-鹽田遺址,可上至石器時代,但固定而可稽核的人類部落則只有三個世紀的歷史。一些不可能證實的傳聞如下:一、大澳是許多走私和海盜行動的基地;二、湧口能夠防禦暴風雨;三、這裡有一處隱藏的地方。在附近,分流有一道要塞早建於1729年,用以保衛珠江上的航運。現時,走私鎗械、煙葉或毒品,以至偷運人蛇進出中國大陸這些非法行動。
宋朝時期,大澳鹽業開始發展。16世紀佛朗機人(即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建立葡佔屯門,葡萄牙王國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屯門一帶被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當時的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番鬼指西洋人),一直留存至今。清朝初期,為了截斷鄭成功的補給而實施遷界。復界後30年即1699年才興建了楊侯廟。1713年修建了天后廟,1741年修建關帝廟。
英國人來港時,大澳稱作蜑家村。國共內戰及戰後,大澳成為從中國大陸逃難的非法移民的首要落腳點。大澳船隻碇泊保護區工程已於2005年完成近年來大澳的漁業日漸式微,村民單靠捕魚難以維持生計,於是轉而從事海產加工,大澳亦以此聞名。區內只剩下一所公立學校辦學,大多數青年成年後都會離開大澳工作或求學。大澳棚屋連綿,但歷來遭政府取締。1980年拆了首批一湧棚屋,1993年再宣佈將清拆全部棚屋。回歸後,董建華政府提出拆棚屋建造大馬式渡假村,遭居民和輿論反對,至2002年才決定保留棚屋、鹽田。
2000年7月2日,大澳棚屋遭四級火災,沙仔麵90多間棚屋幾乎化灰,對漁區而言,是一場大災難。有關方面致力恢復大澳的舊觀。現存的大多是臨時營房和破爛的棚屋。由於大澳交通過度擁擠,緊急車輛無法到達部分區域,為了改善交通,香港政府於2007年提出了大澳改善工程,包括在遠離大澳市中心的寶珠潭和鹽田建造水都雙橋,讓行人和緊急車輛通過。
2008年6月7日,香港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廣泛地區爆發雨災,其中大澳地區災情最嚴重,其中陸路交通與供水和電訊系統全面中斷。8月22日,颱風鸚鵡襲港,天文台懸掛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其間一間教會辦公室被水淹沒。9月23日至24日,颱風黑格比襲港,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受到大潮及颱風的影響,大澳發生了一米多的風暴潮,出現嚴重水浸,供電在不足半年內再次因為天災而中斷。2018年山竹襲港,大澳變成了「水村」。當地有一座大澳楊侯古廟,於清朝康熙年間興建,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楊侯古廟是大澳區內主廟,每年端午節的遊湧活動,皆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
楊侯古廟
楊侯古廟是大澳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古廟內的古物中,以一口為侯王而鑄的鐵鐘歷史最為久遠。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一六九九年或以前。
除大澳的漁民漁商外,當年鄰近的商人以及沿岸的清兵也到楊侯古廟參拜。古廟亦因與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這項傳統節慶活動的歷史已逾百年,二〇一一年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侯古廟分為主建築及左右偏殿,以青磚、麻石及木材築砌而成。主建築屬清朝兩進三開間佈局,兩進之間的天井建有香亭。凹入式正立面由麻石柱支撐,前殿屋脊和天井左右兩廊的女兒牆還飾有具歷史價值的石灣陶塑,題材為民間故事,造工精巧。楊侯古廟於二〇一七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分流炮台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西南端,俯瞰來往珠江的航道。《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時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炮台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炮台曾遭海盜所據,及至一八一〇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估計至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炮台在一九八五年完成初步修繕工程,一九九〇年再進行大規模修葺,並改善附近的環境與設施。分流炮台於一九八一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東涌小炮台
根據《廣東通志》記載,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曾在大嶼山東涌石獅山腳建造兩座炮台。一九八〇年,東涌碼頭附近臨海的山坡上發現炮台遺蹟。清除叢生雜草後,顯露了一道曲尺形的圍牆,牆角有一處平台,可能是擺放大炮所用。若如《廣東通志》所載,該地建有兩座炮台,這一遺蹟無疑是其中一座。小炮台修復工作已完成,不過仍待深入研究。東涌小炮台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
長洲石刻
一九七〇年,即發現大浪灣石刻的同年,一位地質學家亦發現了長洲石刻。它位於連島沙洲的東南部,即華威酒店對下。石刻上的兩組紋飾均由數條曲線環繞著小凹槽構成。其中一組紋飾在發現時尚未完全暴露,經清理泥土後方展現全貌。長洲石刻於一九八二年列為古蹟。
橫瀾島橫瀾燈塔
橫瀾燈塔是香港現存其中一座戰前燈塔。香港在一八四一年以前已是一個商港,一八六九年蘇彝士運河啟用後,香港的商業活動更趨頻繁。當時政府和商界人士均認為需要在港口沿岸設置輔航照明設施。一八六七年,英國海軍測量員列特中校受命在通往香港的航道選擇適當的位置興建燈塔。他建議三個地點,其中包括在橫瀾島和一個香港島以南前往新加坡航道上名為蚊尾洲的小島設置燈塔。但由於當時這些地方不屬於香港水域,故無法落實建議。至十九世紀末,香港政府再建議於上述途經香港兩條主要進港航道的位置建燈塔。橫瀾燈塔由中國海關委託法國公司興建,於一八九三年五月十日投入服務。
橫瀾燈塔當時設有一座先進訊號燈,以石油為燃料,其旋轉的照明儀器則浮於水銀上。橫瀾燈塔是當時在亞洲其中兩座最先採用這種先進設備的燈塔之一。該座燈塔最初由中國海關管理。隨著新界於一八九八年租借予英國後,燈塔於一九〇一年一月一日交由香港政府接管及操作。
橫瀾燈塔不但負起導航任務,也是收集本港東面氣象資料的地點,所收集的數據會送往香港天文台分析使用。該座燈塔自一九八九年起,改為自動化,毋須人手操作,現由海事處管理。橫瀾燈塔於二〇〇〇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