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區的法定古蹟 之 二 大嶼山東湧砲台及分流石圓環
香港以前的砲台陣地,位於新界離島區大嶼山東湧碼頭附近,現時已列入香港法定古蹟。古時,東湧小砲台及東湧砲台互相照應,與屯門隔岸相對,扼守大嶼山北岸,保衛珠江口岸,但赤鱲角於1990年代建了香港國際機場後這砲台已較難與屯門直接相望。 小砲台建於清朝嘉慶22年(1817年),牆身為花崗岩砌成,有兩座砲台,並有7間兵房及1間火藥房,但現時只剩下一個護牆。
1980年,當局在東湧碼頭附近發現一被矮樹叢遮蓋的廢壘遺址,當樹叢清除後,兩堵成曲尺的圍牆及一處可供放置大砲的平台便顯現出來。它的位置跟方志記載的東湧口石獅山砲台相當接近,故被認為是該兩個砲台的其中一支。砲台以麻石建造,棄用後原本尚維持完整,其後因為附近的「馬灣湧橋」崩塌,有僧人就地取材,拆毀大部分砲台取用麻石修復馬灣湧橋,命名為「彌勒橋」。
東涌小炮台附近有一座唐代灰窰遺址,原位於赤鱲角虎地灣岸邊,於1960年代被發現。為避免受發展新機場工程影響,於1991年由註港啹喀工程軍團(Gurkha Engineers)協助整個從赤鱲角搬遷到東涌,原座灰窰遺址體積過大,東涌碼頭不勝負荷,需先用船運往梅窩,再用車運返東涌安置。
大嶼山分流石圓環
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似是刻意堆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石塊排列有序,正好說明人工砌築的痕蹟。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色色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佈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分流的石圓環,很可能也屬這類結構。相類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也有發現;香港出土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文物既然十分豐富,石圓環的發現,當非偶然。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分流石圓環於一九八三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石壁石刻
香港大多數古代石刻都瀕臨海濱,石壁石刻卻離開海岸約三百米。相信此處昔日也是海邊,其後海岸變遷始成今日之地貌。石刻紋飾由正方及圓形幾何紋構成,與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極相似。故此或可推斷,這石刻大約是青銅時代,即約三千年前,由本區先民所刻鑿。大嶼山石壁石刻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
大嶼山東涌炮台
東涌炮台在清代稱為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入口之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字樣,當為建造年代。自新界在一八九八年租借給英國,清兵自炮台撤退後,炮台先用作警署,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東涌公立學校於二零零三年停辦。東涌炮台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
蒲台石刻
一直以來,漁民都流傳說蒲台上有數組石刻。終於在六十年代,在該島的南端發現了一組石刻。該石刻分左右兩部分,石刻由一條闊七十厘米的石縫分隔。紋飾各異,左邊的一組狀似動物和魚,而右邊的一組則由螺旋紋連結組成。蒲台石刻於一九七九年列為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