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的歷史建築物(The Toronto's Historical Building)
多倫多有很多值得遊覽的地方,多倫多首任市長麥健士的大屋,多倫多第一間男女同校的校舍以諾‧端納學校,以及一座典型的保皇黨或喬治亞式建築物蒙哥瑪莉酒店,都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一七九三年五月,安省第一任省督約翰‧格雷夫斯‧閃高(John Graves Simcoe)太太,伊利莎伯‧閃高(Elizabeth Simcoe)曾在她的日記上寫著:「閃高省督由多倫多回來之後,對那裡的港口及美麗的橡樹讚不絕口,並表示這就是一個市鎮的規模。」,而多倫多的歷史,就由那個時候開始改寫了。三年之後,即一八零零年,來自各地的移民開始移居多倫多,為這個美麗的都市譜出一編樂章。以下是多倫多過去的一些歷史遺蹟,以古為鑑,從前人的辛勞成果中,體會拓荒者為多倫多所付出過的努力。
黑灣拓荒者村(Black Creek Pioneer Village)位於珍街(Jane Street)與士刁大道西(Steeles Ave. West)交界,一個保留在多倫多市區的農村式拓荒者所居住過的村落,建於一八六零年,村內有超過三十五間房屋或店舖,進入村內你會感受到農村的氣息及音樂,也會看到昔日的商店模式,印刷廠會為你編印一份一百多年前的報紙或地圖,鐘錶店的師傳會為你修理古董錶,手工藝店也會為你製作出精美的擺設,村內的街道上有馬車帶你走遍整個村落,使你猶如置身舊日的農村中,拓荒者村由五月中至十二月逢星期三至星期日開放,其餘日子則每日開放,入場費成人(15-64)$8,耆老(65+)及學生(15+需備學生証)$6,小童(5-14)$4,四歲以下免費,查詢電話:(416) 736-1733。
金寶大屋(Campbell House)位於大學街(University Ave.)及皇后街(Queen Street)之間,一所殖民地式的磚屋,原是在一八二五年出任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即安省首位大法官威廉‧金寶爵士(Sir William Campbell)的住所,現在公開讓遊人參觀,並且全年由星期一至星期五開放,維多利亞日至聖誕節期間,每逢周末及假日的下午也開放。
卡薩隆馬古堡(Casa Loma)位於柯士甸里(Austin Terrace)一號,近地雲埔路(Davenport Road)及士巴丹拿道(Spadina Ave.),這座神話式的古堡就坐落在多倫多的心臟地帶,也是安省電力公司及加拿大北部鐵路系統創辦人享利‧佩勒持爵士(Sir Henry Pellatt)的偉大傑作。在1911年,用了著名建築師蘭勞士(E.J. Lennox)並動用三百萬加元,興建這座中世紀式的堡壘,古堡內的裝修極盡豪華之外,亦設有地下通道。在1920年代,佩勒特爵士因破產而被迫遷出這間巨宅。1936年後,並開放給遊客參觀。如到安省旅遊的話,除了尼亞加拉大瀑布要必到之外,卡薩隆馬古堡亦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此古堡全年每日開放,入場費成人$8,耆老(60+)及青年(14-17)$5,小童(4-13)$4.50,查詢電話:(416) 923-1171。
科伯思鬼屋(Colborne Lodge)位於海柏公園(High Park)內,是多倫多早期的建築師設計,也是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第一間有套房的住宅,相傳亦是一間鬼屋,建築師的太太就在樓上的睡房中逝世,晚上有鬼光在房中出現,此鬼屋由四月至十二月每日開放。
林頓住宅(Lambton Lodge)位於比華利街(Beverley Street)一百八十六號,建於一八三零年,而被稱為田莊(Grange)的比華利街一帶土地,是當時的大家族博頓(Boulton)所擁有,這間建於一八七五年的林頓住宅(Lambton Lodge),屋主是有加拿大聯邦之父稱號的佐治布朗(George Browne),也就是多倫多環球郵報(The Globe Mail)及佐治布朗學院(George Browne College)的創辦人,在一八八零年,布朗在巨宅內被一名憤怒的員工開槍擊斃。後來,這間屋成為加拿大盲人院(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的辦事處,現在再重修作為安省傳統文物基金會(Ontario Heritage Foundation)的會址,全年由星期二至星期日下午及星期三黃昏開放。
哈奧基尼亞大屋(Harold Gagnier House)位於栗子園路(Chestnut Park Road)八十二號,建於一九零四年,屬於出版業大亨哈奧基尼亞(Harold Gagnier)的住宅,以復興時期(Period Revival)的設計,有凸窗(Bay Window)、玻璃扇扉(Casement Window),以及用磚砌合在大門入口的三角牆。這住宅位於玫瑰谷(Rosedale)範圍,是屬於高尚住宅區,在這區內的街燈亦典雅獨特,形成這區更俱特色。
威廉大屋(Kew William House)位於皇后東街(Queen Street East)二千零七十五號,建於一九零二年,原屬於湖灘區的大地主,約瑟‧威廉(Joseph William)的兒子僑‧威廉(Kew William)所建,屬於安妮皇后式(Queen Anne Style)的設計,屋頂上的圓塔,是其特色之一,自一九零七年之後,這往宅撥歸為市政府公園的一部份。
以諾‧端納學校(Enoch Turner Schoolhouse)位於 (Trinity Street)一百零六號,沿404公路南下,出東方道(Eastern Ave.)西行,第二個路口便是,這是一所用木建成的校舍,它是首間提倡免費教育的學校,亦是多倫多第一間男女同校的校舍,現今還保留了十九世紀的歷史文物展覽,這校舍是富商以諾‧端納(Enoch Turner)為照顧其屬下釀酒廠的工人子女而設,這批由一八三零年代為逃避飢荒而到加拿大的愛爾蘭移民,就在端納的酒廠做工,端納在一八四八年學院,當時有學生二百四十人,有男有女,成為男女同校的先河,後來這學校改稱為聖三一街學校(Trinity Street School),除了繼續提供免費教育外,亦是當地居民作主日崇拜的地方,到了一九七一年,這所學校被端納學校基金重新購入,改建為歷史博物館。
介紹以諾‧端納學校之餘,從以諾這名字聯想起一個與宗教有關的傳說,相傳以諾是一位聖人的名字,該隱(Cain)之子,而該隱是亞伯的大哥,亦即是亞當與夏娃的長子,創世記第四章記載,該隱因為亞伯受到父母愛護而起殺機,故此,該隱亦即謀殺者的意思,而創世紀第五章第二十四節中記載,以諾得到上帝的重視並曾與上帝同行,無論此校舍是否真的與宗教拉上關係,遊客依然可以逢星期一至星期五到此參觀。
捷遜大屋(Ginson House)位於央街(Yonge Street)五千一百七十二號,沿央街由北向南直下,過了芬大道(Finch Ave.)不久便到,這是大偉‧捷遜(David Gibson)的住宅,大衛是麥健士(William Lyon Mackenzie)在一八三七年起義時的支持者,這優雅的磚屋,是他在一八零零年親手興建,現在是遊客參觀的地方,大屋全年每日開放,除了非假日的星期一之外,以下是多倫多首任市長威廉•彌濃•麥健士William Lyon Mackenzie的故事。
多倫多市原稱為約克York,於1793年8月27日確立,為上加拿大的首都,1834年3月6日命名為多倫多市Toronto,當選首任市長的就是麥健士,當時的人口約9,000人。麥健士當了一年市長便離任,1835年由蘇利雲Robert Baldwin Sullivan擔當第二任市長,1836年由摩裡臣Thomas Da vid Morrison出任第三任市長。在1957年之前,多倫多市長一職都是被委任,及至1957年後才經公眾選舉產生,而首位由市民選出的民選市長是韋遜爵士Sir Adam Wilson,到了1867年市長一職由市議會委任,首位委任市長是史密夫James Edward Smith,直至1874年開始又再經由市民選出市長,並由米歌夫Francis Henry Medcalf當選市長。
多倫多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749平方公里,大多市總面積7,125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海拔76米,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統計,大多倫多市人口約55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3,972人,市區人口約476萬人。1998年1月1日多倫多市與東約克East York、怡陶碧谷Etobicoke、北約克North York、約克York及士嘉堡Scarborough六市合併為大多倫多市,合併後首任市長則是賴士民Mel Lastman,亦是多倫多第六十二任市長,直至2003年11月30日,多倫多第六十三任市長是苗大偉David Miller,及至2010年10月25日的市選中,由福特Rob Ford勝出,而多倫多首任市長是麥健士。
麥健士原為蘇格蘭人,生於1795年3月12日,1861年8月28日在家中病逝,享年66歲。麥健士於1820年來到多倫多,在皇帝街King Street開了一間雜貨店,因對當時的政府不滿,於是在1824年印製一份名為“殖民主義擁護者”(Colonial Advocate)的報章,與政府對抗。
麥健士的報社設在芬街Front Street與雷德裡克街Frederick Street交界,與當時在多倫多獨攬大權,集海關總監、郵政局長、首席裁判司及軍隊司令於一身的雅倫Allen為鄰,並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對雅倫大事評擊,於是雅倫派出其下屬,以彼得•渣華士Peter Jarvis為首,把報社大肆破壞,剛好那時麥健士正處於破產邊沿,縱使雅倫不加以破壞,他的報社亦不能支持下去,但經此行動,麥健士正好乘勢控告渣華士等人要求賠償,使他清還了所有債務,而麥健士從此轉入順境,並在1828年當選為立法局議員,及於1834年當選為多倫多市長。
多倫多於1824年前處於戰爭時期,主要與美國的戰爭以及麥健士與保皇黨因要成立聯邦政府的戰爭。1837年,麥健士與捷遜等人發起叛變,但告失敗,於是逃亡到美國水牛城Buffalo潛居了十二年,但那些還在多倫多的叛變者,則被即捕即處決,並公開行刑,到了1850年,麥健士以美國公民身份返回多倫多,隨即再獲選為立法局議員,其後在1861年病逝。及於6年之後,麥健士等的壯志終於得償,加拿大於1867年成立為聯邦政府。
麥健士夫婦育有十三名子女,其中五名夭折,另六名子女因意外身亡,只有兩個長大後結了婚,他的幼女依莎芭娜•姬絲Isabella Grace與約翰•京John King結婚,生下的長子仍用麥健士的名字,取名威廉•彌濃•麥健士•京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也就是加拿大的第十任總理,現在五十元加幣上的頭像就是麥健士•京。
由於麥健士曾出任多倫多首任市長,而他的官邸即麥健士大屋Mackenzie House,就是位於邦街Bond Street八十二號,由404公路南下出東方路Eastern Ave.,在國會街Parliament Street前的油站轉右,然後在瑟打街Shutter Street左轉,車行約三、四分鐘便可見邦街Bond Street右轉便是,這所多倫多首任市長威廉•彌濃•麥健士的住宅,建於1800年,現在所見的大屋曾經重修過,大屋內陳列著麥健士昔日用過的傢具及器冊等,全年每日開放。
麥健士大屋(Mackenzie House)位於邦街(Bond Street)八十二號,由404公路南下出東方路(Eastern Ave.),在國會街(Parliament Street)前的油站轉右,然後在瑟打街(Shutter Street)左轉,車行約三、四分鐘便可見邦街(Bond Street)右轉便是,這是多倫多首任市長威廉‧彌濃‧麥健士(William Lyon Mackenzie)的住宅,建於一八零零年,現在所見的大屋曾經重修過,大屋內陳列著麥健士昔日用過的家具及器冊等,全年每日開放。麥健士原為蘇格蘭人,一八二零年來到多倫多,在皇帝街(King Street)開了一間雜貨店,因對當時的政府不滿,於是在一八二四年印製一份名為「殖民主義擁護者」(Colonial Advocate)的報張,與政府對抗。
海軍博物館(Marine Museum)位於加拿大國家展覽館(Canada Nation Exhibition Place)內,404公路南下,出湖濱大道西(Lake Shore Bl vd. West)再轉出士達珍道(Strachan Ave.)便可見到展覽館的閘口,而海軍博物館就在展覽公園(Exhibition Park)內,博物館原是一八四一年時的軍營,為多倫多悠久的航海歷史作出貢獻,也守護由聖羅倫斯河道(St. Lawrence Seaway)而來的商船,每年夏天,海軍博物對開的湖面,也有一艘長二十四米的拖船「烈‧顯倫」(Ned Hanlan)號,接載遊客作湖上暢遊,船上並設有餐廳,提供餐飲服務,博物館全年逢星期二至星期日開放,CNE 舉行期間則每日開放。
蒙哥瑪莉酒店(Montgomery's Inn)位於登打士西街(Dundas Street West)四千七百零九號,近伊斯靈頓道(Islington Ave.),在市中心沿登打士西街向西直行,與伊斯靈頓道交界的東南角。該酒店是湯馬士‧蒙哥瑪莉(Thomas Montgomery)於一八三零年所建,蒙哥瑪莉是來自愛爾蘭的海軍上尉,酒店是一座典型的保皇黨或喬治亞式建築物,酒店房間其後在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五零年間重修,現已改作社區及商業用途,酒店全年逢星期一至星期五及周末下午開放。
奧士高地會堂(Osgoode Hall)位於皇后街(Queen Street),就在大多市會堂(City Hall)旁,這是一所陳列有關安省憲政及法律歷史的博物館,建於一八三二年,原本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法律協會所在地,此會堂在七月及八月的下午一時及一時二十分,有專人作導遊。
省議會大樓(Provincial Parliament Building)位於大學街(University Ave.)北面盡頭處,皇后公園(Queen's Park)內,建於一八九二年,是安省的立法機關所在,省議員開會的地方,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建成,大堂鋪上大理石,十分莊嚴。而安省省議會大樓最先在約克市附近的國會街南端,在一八一二年的戰爭中被美軍摧毀,於是在附近再興建另一楝大樓,被大火吞噬,省議會遂遷往新城(New Town)即現今萊湯遜音樂廳(Roy Thomson Hall)所在地,十九世紀中期,省政府購入原為多倫多大學一部分的皇后公園,並聘請美國著名建築師韋堤(R.A. Waite)設計,採用當時最流行的羅馬復興時代的風格(Romanesque Revival Style),大樓的設計有塔樓,圓拱形窗戶及砂岩裝飾等,省議會大樓現今亦是集會及對政府的施政有所不滿,而進行示威的地方,如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初,安省教師公會因不滿政府改革教育制度的一六零號法案而進行大罷工兩星期,並有超過二萬名教師、家長及學生集結在省議會大樓前示威,大樓每年的五月中至九月一日,也有專人作導遊。
烈珀煉糖博物館(Redpath Sugar Museum)位於皇后碼頭東(Queen's Quay East)九十五號,博物館內有短片介紹安省煉糖過程發展史,並有昔日製糖機器及用具陳列,博物館全年逢星期一至星期五開放。
士巴丹拿大屋(Spadina House)位於士巴丹拿路(Spadina Road)二百八十五號,卡薩隆馬古堡(Casa Loma)旁邊,這大屋建於一八六六年,原屬於沾士‧柯士甸(James Austin)所擁有,而且三代也居於此大屋,現在全年每日也開放讓遊客參觀,周日及假日則只在下午開放。
道摩登磨坊古蹟遺址(Todmorden Mills Historic Site)位博地利路(Pottery Road)六十七號,由404公路南下,出灣景大道(Bayview Ave.)轉右北行,然後接博地利路,磨坊遺址就在404公路架空天橋底,這是十九世紀的一個重要磨坊遺址,在磨坊內陳列了昔日的工具及改革製造啤酒的技術,這遺址除了磨坊外,還有一個舊當火車站(Old Don Station),現巳成為舊當火車博物館(Old Don Railway Museum),遺址由五月至九月逢星期二至星期日,及十月至十二月逢星期一至星期五開放。
多倫多首間郵政局(Toronto's First Post Office )
位於雅特彌街(Adelaide Street)二百六十號,由央街(Yonge Street)由北向市中心南下,過了皇后街(Queen Street)之後,便是雅特彌街(Adelaide Street),此條街只可以由西向東單方向行走,郵政局就在佐治布朗學院(George Brown College)附近。在昔日約克鎮(Town of York)的範圍內。至今現尚存兩間建築物,一間是上加拿大銀行(Bank of Upper Canada),另一間就是郵政局,上加拿大銀行在一八二五年興建,而郵局則在一八三三年建成,當時,原兼任郵政局長的雅倫(Allen)對此職位已感厭倦,於是讓侯活(J.S. Howard)接位,這裏亦是侯活的住宅,現已成為約克城歷史學會的會址,學會在郵局內仍然提供郵政服務,並建立了博物館,讓遊客參觀,還貼有一八三七年約克城的地圖,郵局全年每日開放。
約克堡(Fort York)
位於加利遜路(Garrison Road),即加拿大國家展覽館(CNE)東面,由404公路南下,出湖濱大道西(Lake Shore Blvd. West),再出巴佛士街(Bathurst Street)便見。約克堡建於一七九三年,是英軍駐守的城堡,直至一八七零年才撤出,改由加拿大部隊接手約克堡港口的防衛工作。
約克堡這名字是彼得‧羅素(Peter Russell)在十八世紀管理安省時起的,通常人們稱約克堡為「駐防兵」(The Garrison)、或「約克的駐防兵」(Garrison at York)、或是「約克的城堡」(The Fort at York),而英文字(Garrison),亦帶有(Garret)即瞭望塔的意思,所以,約克堡(Fort York)亦負起了作瞭望站的用途,而約克堡現今的所在地是加利遜路(Garrison Road)「駐防兵路」,亦反影了當時人們對此城堡的稱呼。
一八一二年,美國發起戰爭欲侵併加拿大,英軍與美軍在約克堡打了一場硬仗,一八一三年四月,約克堡曾一度失守,最後英軍還是保留了此軍事要塞,自從加拿大軍隊在一八七零年接管約克堡後,發覺城堡的防衛設備及軍械都顯得過時,及至一八九三年,政府以七座軍營組成的史丹利軍營(Stanley Barracks)取代約克堡,史丹利是加拿大總督史丹利爵士(Frederick Arthur Stanley),而士丹利軍營亦稱為新城堡,約克堡則為舊城堡,每年夏天的旅遊季節,約克堡也有十九世紀式的英軍換班儀式,也有軍樂如笛子及軍鼓演奏。約克堡全年每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