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士嘉堡
「本報記者葉左肇」士嘉堡居住了很多華人,是繼多倫多市中心的東、西區華埠後北面最先開發的華人社區,現在當然是萬錦市、康山及烈治文山市等眾多華人居住的城市,現在就如大家說說士嘉堡的故事。
士嘉堡第一個社區(The First Community of Scarborough)位於高地河(High Land Creek)一帶,是英國政府最早派人勘察的地區,早在一七九一年奧古斯丁‧斯(Augustus Jones)已到此繪製地圖,所以,高地河社區是士嘉堡最早期建立的社區之一,高地河源自皮克靈鎮中分界線(Pickering Town Line),穿越士嘉堡高地,流入西面的加洛維路(Galloway Road),附近的山谷。
早期的移民多來自美國及愛爾蘭等地,其中的大家族如阿當斯(Adams)、赫利維爾(Helliwell)、諾爾斯(Knowles)及特里維(Treway)等,也選擇在高地河附近落腳,聚居地包括舊京士頓路(Old Kingston Road)和丹佛路(Danforth Ave.)(此仍昔日的丹佛路,與現今的不同,而該路段現稱作軍事徑(Military Trail)),這社區有住宅、鋸木廠、磨坊、教堂、學校及商店,及至一八四七年,士嘉堡設立學校區,高地河編入第七學校區。
社區的商業中心最初設在山谷東面,這裏有三幢酒店、一間為莫里什(W.J. Morrish)家族所建,於一八九一年開業,位於京士頓路(Kingston Road)夾麥道維爾路(Meadowvale Road)之間,直至一九六七年才結業。另一間是威廉赫利維爾(William Helliwell)的山谷酒店,建於一八五二年,還有一間爾特酒(Guild Inn),奧古斯丁斯(A ugustus Jones)於一七九三年在高地河所建的小屋,就在此酒店旁。
沿著摩寧西道(Morningside Ave.),昔日是鐵匠店的集結地,曼斯路(Manse Road)附近山谷西面則有一間名為萊奧.‧奧蘭治 (Loyal Orange)大禮堂,此外,還有銀行、百貨商店和學校。
一八四五年至一八四七年期間,因愛爾蘭適逢遇上馬鈴薯失收,死亡人數超過七十四萬,不少愛爾移民在理察遜(Richardson)家族協助之下,在高地河定居從事建造鐵路工作,修建主幹鐵路(Grand Trunk Rail Way),這些愛爾蘭移民多聚居在摩寧西路夾京士頓路一帶的棚屋內,這個地區則被稱作科克鎮(Cork Town),乃借用愛爾蘭南部科克郡(Cork County)的名字。
一八五二年高地河首間郵局在威赫利維爾(William Helliwell)的山谷酒店設立,到一八六七年郵局遷往威廉特里維(William Tradway)的商店內。一八七九年,約翰理察遜(John Richardson)向聯邦政府申諘在西山(West Hill)設立新的郵政局。西山位於現今卡茲維路(Craggview Drive)夾洛打路(Rodda Blvd.)之間,而威廉特里維(William Tradway)位於京士頓路夾摩寧西路的郵局則稱作東山,又稱作當地河郵局,從此便開始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區內東西山對立的局面。
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六零年間,西山人口漸增,高地河的名字則漸少人使用,反而西山較多人認識,並且把東山地區也包括在西山地區之,內直至數年前,西山郵局關閉,郵政服務由東面統籌,才結束了超越一世紀的對立局面。
士嘉堡的學校分區(Scarborough – School Boundary),十九世紀初期,鄉村社區沿著河流發展,拓荒者以人力開闢馬路,並在馬路的交匯點建設社區會堂、商店、學校及教堂等,從而形成社區中心,最初的社區中心在高地河(丹佛路與京士頓交界處)、士嘉堡村(京士頓路與萬錦路交界處)、及沃本(萬錦路(Markham Road)與丹佛路(Danforth Road)交界),及後,沿著堅尼地路(Kennedy Road )設立的艾斯美(Ellesmere)社區及雪柏大道(Sheppard Ave.)的愛靜閣(Agincourt)社區等,亦相繼出現。
因為社區的遂漸增加,於是士嘉堡在一八五零年正式成為獨立自治市鎮,並把各社區或村落劃分為多個學校區,其中包括拉摩魯克(L’Amoreavx)、愛靜閣(Agincourt)、莫爾文(Malvern)、希爾西(Hillside)、艾斯美(Ellesmere)、貝恩代爾(Bendale)、沃本(Woburn)、高地灣(Highland Creek)、韋克斯福德(Wexford)和士嘉堡村(Scarborough Village)等,村落的學校區則以拓荒者的名字為名,如布朗角(Brown’s Corner)、克拉克角(Clark’s Corners)、馬爾科角(Malcolm’s Corners)、康夫角(Hongh’s Corners)各莫菲特角(Moffat’s Corners)等,此外還有較小村的學校區,如阿馬代爾(Armadle)、莫特力克(Mortlake)和斯特朗爾(Strangford)等,這些學校區培訓出來的知識分子,為日後士嘉堡及安省的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愛靜閣(Agincourt)位於雪柏大道(Sheppard Ave.)夾冰梨路(Brimley Road)一帶,稱為愛靜閣。最早遷入此地區的家族,可以說是馬仕荷‧麥克連(Marshall Macklin)。一八二七年,年僅二十九歲麥克連在士嘉堡北購入了佔地一百英畝的樹林,並建屋在此定居。十年之後,他與十七的瑪麗積遜(mary Jackson)結婚,並有十七名子女,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原來的木屋不敷應用。麥克連逐用大卵石建了另一間房子,名為「森林之家」(Forest Home)的大屋,至今尚存在。芬治大道以北半英里及冰梨路以東,麥健連胡同(Macklin Gate)夾阿曼達街(Amanda Drive)。
一八七零年,瑪麗‧麥克連病逝之後,他把森林之家傳給女兒阿曼達(Amanda Bolton),再傳孫女伊奧娜(Jona Beaumont )後,因伊奧娜移居美國而在六十年代初期賣予李察‧斯蒂爾(Richard Steer),李察偶然在中找到一張由泰曼尼(G. Tremaine)繪製的地圖。
森林之家的中央入口兩旁,各有兩個窗,形成向西的五個門窗,面向冰梨路。;在屋詹下,內嵌有深色磚塊和淺色的突出磚塊相間。陽台的棚架上,用人手精雕的木飾,這座揉合了國喬治亞時代的建築物,現已成為傳統文物保護地點。
愛靜閣的名字,在一八五八年約翰希爾(John Hill)在其商店內,以英皇亨利五世於一四一五年攻打法國的一個戰場的名字「愛靜閣」(Agincourt)開設郵局,於是在這一帶便稱為愛靜閣。
一八七一年以前,愛靜閣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社區,村內只有約翰‧米爾思(John Milne)的木廠,伊莉洛(Elliot)太太的旅店雅致‧湯遜(Arch Thompson)於一八三三年興建的大屋及麥克連的森林之家。
一八七二年,諾克斯基督教長老會教堂(Knox Presbyterian Church)亦在美蘭路(Midland Road)夾雪柏大道東(Sheppard Ave. East)建成,當時的建築費用為七千元,這是一幢揉合了維多利亞全盛時期及哥德式建築風格,教堂曾在一八九三年裏風暴吹毀屋頂,及後分別在一九零三年與和一九二八年重修,現在已成為文物保護地點。
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多倫多通往尼皮辛(Nippissing)鐵路的首班火車,經過長老會教堂西面,從此之後,愛靜閣便迅速發展起來,堅尼地(Kennedy)、柏德遜(Paterson)及湯遜(Thompson)等大家族亦相繼遷入愛靜閣定居。
一八八四年,政府再興建另一鐵路,一九零三年愛靜閣開始有電話服務,一九零六年當地開設了第一間銀行,一九一一年村內遍設行人路,一九一四年開辦了首間學校,在此之前,當地居民要步行數哩到拉摩魯(L’Amoreaux)、艾斯美(Ellesmere)或芬治大道當時叫第四街的士嘉堡第二學校上課,一九一八年該區獲得電力供應,並開始成為由警察負責治安的區域,亦使愛靜閣漸由鄉村演變為城鎮的基礎。
艾斯美(Ellesmere)位於堅尼地道(Kennedy Road)夾艾斯美路(Ellesmere Road)一帶,昔日是原始森林,大部分是松樹和楓樹。當一八零零年代政府開始殖民到士嘉堡,免費批出土地便開放此區,但許多人也不願在此居住,以低價錢出售土地,當時只雖要十多元便可以買整個農場,據說艾斯美附近的一百畝地的農場,就只用一雙馬靴換來,後來,在一八二八年,格倫丁寧(Glendinnings)、法(Forfars)及洛弗萊斯(Loveless)專家族先後遷入這區,並於一八五三年開始有郵政服務後,艾斯美村便開始熱鬧起來。
艾斯美可以說是士嘉堡體育運動的先軀,那裏有一個冰上溜石、柀球會和美式足球會,這足球會還在一八九零年曾奪得安省錦標。
貝奇崖(Birch Cliff)位於士嘉堡的西南部,即現今丹佛道(Danforth Ave.)及京士頓路(Kingston Road)一帶,這裏是士嘉堡最後成立的社區,在一九零七年才開始有郵政服務,而貝奇崖這名字,就是經營郵局的米切爾(Mitchells)家族起的,同年,鐵路商人當奴曼(Donald Mann)在此興建一所巨宅,名為福寧布魯克(Fallingbrock),但在一九三零年焚毀,現在該區有數條街道也是以福寧布魯克命名。
士嘉堡第一間消防站(Scarborough First Firehall)
一九二二年之前,士嘉堡市鎮內沒有消防設施,只有用古老水井和鄰里協助,直到一九二二年才在士嘉堡西南區成立一隊志願救火隊,他們的裝備只有一輛置有水管、水桶和斧頭的兩輪手推車,及至一九二五年,一個專門負責救火的部門終於成立,首間防站便設在貝治芒路(Birchmount Road)夾丹佛路(Danforth Road)的交界處。
士嘉堡市政府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Scarborough City)
由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開始,士嘉堡市撥歸入大多市(Greater Toronto City)的管轄範圍,終束了由一八五零年成立至今一百四十七年的士嘉堡市政府。
一八五零年,士嘉堡正式成立為市,每年選出五名市議員,處理市政事務,他們在沃本(Woburn)地區,即萬錦路(Markham Road)夾舊丹佛路(Old Danforth Road)交界的湯姆森杜貝爾旅店(Thomas Dowswell Inn)開會,這就是士嘉堡市政府的發源地,並命名為貝魯斯會堂(Burrows Hall),到一九二二年,市議會又搬遷到貝治崖(Birch Cliff),並把舊市議會會堂出售,但可惜在一九二七年二月七日被火焚毀,而旅店東主費希爾(Albert Fisher)亦葬身火海。
士嘉堡村(Scarborough Village)位於高地河(Highland River)與丹佛路(Danforth Road)一帶,便是早期士嘉堡村所在地,最初在此安居的有威廉納爾(William Cornell)家族,一八一二年加拿大與美國開戢期間,士嘉堡村亦有英軍駐守,到一八三零年,士嘉堡村第一間郵局設在彼得塞科爾(Peter Secor)的本屋內後來塞科爾因支持麥健士而被革職,郵局被迫關閉,而從新在安尼斯旅店開業。
一八三六年,威廉‧康納爾的兒子愛德華‧康納爾(Edward Cornell)在萬錦路(Markham Road)以東的京士頓路(Kingston Road)蓋建了一所房子,從此,康納爾家族便在此區成長,並影響該區的日後發展。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九年期間,愛德華的孫詹姆士(James G. Cornell)出任士嘉堡議長,約克縣長官和士嘉堡第一個中學教育委員會理事,並在一九四四年逝世前,將房子遺留給侄女海倫‧康納爾(Helen Huber Cornell),而海倫的丈夫是坎貝爾‧金寶(Albert Campbell),在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間,坎貝爾出任士嘉堡市議長,並在他的領導下,士嘉堡由一個鄉村小鎮演變成為大型城市,到一九六七年,他亦成為士嘉堡市市長,稍後更被委任為大多市市議會主席。
馬爾文村(Malvern Village)位於萬錦路(Markham Road)夾雪柏大道(Sheppard Ave.)交界一帶的馬爾文村(Malvern Villege)在一八五零年以前叫做馬爾科姆角(Malcolm Corners)。當時,約翰和羅拔馬爾兩人在此交界處經營一間「耕作的速度」(Speed The Plough)旅店和一間馬具店,鄰近還有一間鐵器店和數間民居。及至十九世紀中葉,由於新移民陸續抵達,尋找地方定居,當時參議員大衛‧里澤(David Reesor)於一八五七年在《萬錦經濟學人》(Markham Economist)日報刊登了出售二百幅五十呎乘一百五十呎的地段出,但只售出了四十八幅地段,每幅約售二十英鎊,相當於四十加元。
馬爾文(Malvern)這名字源於英國約克郡的一個度假小鎮,英國的馬爾文鎮有很多可以治病的溫泉,屬於旅遊勝地,而大衛‧里澤把士嘉堡萬錦路夾雪柏大道一帶又命名為馬爾文,目的在於吸引英國的移民在此購買土地,及至一八五八年,馬爾文村已有一百二十五名居民,而辛普遜(Simpsons)百貨公司的總裁兼總經理查爾斯‧辛普遜,亦是在這小村莊中出生。
士嘉堡歷史博物館(Scarborough Historical museum)位於冰梨路(Brimley Road)夾羅倫斯路東(Lawrence Ave. East)的湯遜紀念公園(Thomson Memorial Park)內,博;物館由四幢房子組成,其中一間是建於一八五零年的康納爾大屋(Cornel House),另一間是建於一八零零年的雲高雲木屋(McCowan Log Cabin),標誌著拓荒者在此發蹟的歷程,公園全年每日開放。
大多市動物園(Metro Toronto Zoo) 位於401公路以北二公里的美道維尼路(Meadowvale Road),佔地七百一十畝,公園內有來自非洲大草原及馬來西亞雨林帶的動物,也有臨絕種的白老虎,公園內還有吊車供遊客乘搭,公園全年每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