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唐人街(China Town)的故事
多倫多唐人街的發展史,要由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卑斯省的菲沙河畔發現金礦講起,卑斯省政府為了要大量人手開採金礦,於是利用香港金山莊安排桅船,由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即開平、新會、台山及恩平等四邑地區,運來一批又一批的廉價勞工,直至一八七零年,金礦己被開採得七七八八,而當時的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麥當奴(John A MacDonald),為了要連貫加拿大東西兩岸,於是決定興建一條跨越洛磯山脈的鐵路,由卑斯省直達太平洋,並邀請美國一名建築商翁德丹克(Orderdonk)承建,順理成章,原先到卑斯省開採金礦的華工,便加入了建設鐵路工程。
在一八八零年開始,為數約一千五百人原在美國鐵路工作的華人,亦加入興建加拿大鐵路。一年之後,承建商為了加快興建速度,又再委託香港的聯昌公司,由香港僱用了二千多人到加拿大,而太平洋鐵路卑斯路段,在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完成,有些華人潛返回國,有些則留在卑斯省,亦有些加入向東岸建設的鐵路。故此,沿鐵路一帶,如阿爾伯特省的卡加利市,以及安省的多倫多市,也因為興建鐵路關係,不少華人由加拿大西岸,遷移至東岸定居。
多倫多華人最初聚居在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reet)以南至約克街(York Street)一帶,也就是華人在多倫多的首個落腳點,根據一八八一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華人只有七名,及至一九九八年,聚居在大多倫多市及約克區的華人數目,估計約有五十萬人,亦由原先居住在威靈頓街、伊利沙伯街、士巴丹拿道及芝蘭東街一帶,轉移至士嘉堡、約克區、密西沙加、北約克甚或遠至倫敦市、聖嘉芙連市等地區。
在一八九一年,另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多倫多華人只增至三十三人,直至太平洋鐵路建設,由西岸帶來東岸的華人逐漸增加,由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一八年期間,華人社區巳由威靈頓街,擴展到伊利莎伯街(Elizabeth Street)及登打士西街(Dubdas Street West)一帶,經營的行業方面,亦由洗衣及餐館兩大行業,擴展至百貨及批發等行業。
多倫多首間中菜酒樓,可能是於一九零一年在皇后西街(Queen Street West)三十七號的「盛唐」酒家,到了一九一八年,伊利莎伯街(Elizabeth Street)亦先後開設了「紅花樓」及「雍華酒家」,自此之後,在伊利莎伯街及登打士西街一帶的中式酒家相繼開業,如荔園酒家、西湖酒家、合記、華僑、中華飧館、大華酒家、中國城、漢宮酒樓及廣州酒家等。其中,大華酒家始創飲早茶,中國城酒家開始正式聘用香港師,把新派粵菜帶到多倫多,而廣州酒家最早由羅育智經營,後來由林進寧夫婦接手,而林太亦即是獲加拿大多元文化榮譽勳章的第一位華裔女性--黃林彩珍女士。
多倫多唐人街第一間開設附有中醫駐診的藥房,也許是位於教堂街(Church Street)的泗盛隆了,當時教堂街一帶尚未有重大發展,一幢大廈從一千到五千加幣不等,現今來說十分平宜,但當時的價錢巳不算低,例如一個華工的待遇,日薪由七角半到一元二五左右,試想,買一幢一千元的大廈,便要二十年的工資。當時,一位在美國的淘金客麥先生,發了淘金橫財後到多倫多定居,開了一間洗衣店,一日因傷寒病倒,因得到中醫師張景憲的處方後藥到病除,於是與他合作開設了泗盛隆,門市賣雜貨及中藥,內設中醫門診服務,於是開啟了雜貨店兼門診中醫藥房服務的先河。接著,萬國、治安、環球、利求及中國國公司等,也相繼設有門診服務的藥房。
多偷多最早中文報刊計有一九一一年以前創刊的《洪門報》,是支援孫中山先生反清革命的刊物,另一份是在一九二二年創刊的《醒華日報》,現今該兩份報刊均已停辦,然而,海外華僑對祖國的關懷及支持不因歷史的變遷而有所改變,正如在一九一一年,民國政府剛成立,多倫多的華僑便在夏嘉文街(Hagerman Street)買下了一幢物業,作為同志集會聯絡之用,後來又成為了抗日會及中華會館的會址,而且,各式同鄉會、劇社及聯誼會等亦相繼成立,並在伊利莎伯街附近各自購物業,成為鄉親鄰里聚會的場所。
後來多倫多市會堂在伊利莎伯街建立,不少華人店舖被政府收回,於是分三路遷移,一些向西搬遷至士巴丹拿道(Spadina Ave.)夾登打士西街(Dundas Street West),即現今的唐人街一帶,而登打士西街過去則稱作舊威士頓路(Old Weston Road),於一八八四年時,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以該段道路作為多倫多鐵路西站(West Toronto Railway Station),但現今該鐵路已於一九九七年重鋪,成為新的士巴丹拿道街車系統。另一些向東移徙到芝蘭東街(Gerrard Street East)夾博維爾路(Broadview Ave.)一帶,成為今日的東區唐人街,亦有一些搬到士嘉堡雪柏大道(Sheppard Ave.)附近落腳,即現今慶龍中心附近,自此以後,華人的聚居地向北遷移,現在七號公路一帶,已成為華裔移民選擇的新落腳點。